试论严复的体育思想
2016-02-05陈咏梅
陈咏梅
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 威海 264210
试论严复的体育思想
陈咏梅*
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山东威海264210
摘要:本文通过对严复体育思想形成过程的研究,提出严复体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德智体并重,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鼓民力,强国强种。最后对严复的体育思想进行了综合的评价。
关键词:严复;体育思想;教育救国
严复(1853-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我国近现代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实践受其体育思想和实践的深入影响,其在体育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一些倡导和主张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本文拟就严复的体育思想做一粗浅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严复体育思想的形成
严复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源于英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斯宾塞的理论;另一方面源于他博采众家之长的进化论。
斯宾塞在《教育论—智育和体育》一书中论述道,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的满足不能依赖传统古典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也不能为资产阶级培养出其利益集团所需要的接班人。为此,他主张从德智体三方面培养利益集团的接班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传统古典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可以经受种种困难的考验。这种培育方式深受严复老先生的推崇和赞许。严复认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弱,与其国民素质密切相关。国民的文化素质越高越好,那么国家发展就越有希望。正所谓,“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1]。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严复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考察,最后发现中国人曾为自强突出下过很大功夫,但是成效并不是很明显。分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最终发现,中国“民力已荼,民智已卑,民德已薄”[1]。”“虽有富强之政”[1],但也“莫之能行”[1]。而正是在这种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严复把斯宾塞的三育论思想介绍给了国人,以求国人能够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救亡图存、兴国利民。
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严复深感中国国势“亡国灭种,四分五裂,不可收拾”[1]的危机,认为当时中国“所最可悲者,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之已困耳”[1]坚信“弱者当为强肉,愚者当为智役”[1]的进化规律,提出“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1]于是严复便向国人介绍起崭新的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1]的教育理论。
二、严复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严复的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三育并重”,全面发展;“鼓民力”自强保种。
严复是近代中国较早系统阐述“三育并重”的思想家。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发表《原强》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西学教给人“浚智慧、练体力、励德行”[1],而各国政治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1]在严复看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同等重要,“使三者毋或致偏焉”[1],但他又指出“三育”的具体目标又不尽不相同,“德育当主于尚公,体育当主于尚武,而尚实则惟智育当之”[1]。但在具体实施“三育”的过程中,对于德、体、智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述还很笼统,只是强调三者平等并行,三者都是当时中国所急需。这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德、体、智都比较弱的实际情况。在1906年,严复又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指出“三者并重,雇主教育者,则必审所当之时势而为之重轻。是故居今而言,不妄以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1]“至于个人体育之事,……是以言智育,而体育之事同已举矣。”[1]在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严复明确提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当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时,严复强调“病愚为最急”。[1]突出了智育对于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重要性。但严复并没有忽视因此体育,他仍强调体育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并非是可有可无。他说:“不妄此言,非云不重体育,但三者筹其缓急,觉五智育,则体育万万不逮事耳。”[1]他突出智育,实际是为强调智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
值得提出的是,严复认为“三育”并不是始终“并重”的。在《论今日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一文中,严复就强调体育和智育的重要性,批评当时“偏于德育,而体、智二育皆太少”[1]的问题。
在严复看来,体育是中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智育是中国教育最急需的;而德育是中国教育切不可丢弃的。严复强调“三育”要有所侧重的同时,也坚持“三者并重”、全面发展的观点。德、智、体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国家民族中,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德、智、体“三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都是必不可少的。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严复认为救亡图存,保种保国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1],也就是“血气体力之强,聪明智虑之强,德行认真德行仁义之强”[1]。
严复主要强调体育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鼓民力”,就是要发展体育教育,使国人具有强健的体魄,有“血气体力之强”[1]。
实际上,严复的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国富民强”的目的之上,主张“体育救国”,以期达成“自强保种”的目标。严复的“自强保种”思想,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强种强国。严复认为,国民的健康程度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周之希腊,汉之罗马,唐之突厥,晚近之峨特一种”[1],称雄的前提是国民身体素质要好。严复也看到,西方人是非常重视体育的,“以人种日下为忧,操练形骸,不遗余力”[1]。中国古代尚能“痒序校塾,不忘武事,壶勺之仪,射御之数”[1],但是到了近代,不但不重视体育,反而沉迷于鸦片、缠足等陋习之中,严复认为这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将“鼓民力”的体育教育提到了强种强国的高度。第二,强化体质。严复强调为了种族健康繁衍、民种强盛,国人要加强身体锻炼,特别是年轻人更要多运动锻炼“少年用功本甚佳事,但若为此转致体力受伤,便是愚事”[1]。第三,优生保健。严复在他的体育思想中提出要加强妇幼保健,提倡优生学。他认为“母健而后儿肥”[1],母亲的身体素质对下一代人的身体素质有很大影响,严复的这一主张不仅使女性的身体得到解放,而且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女性体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建立现代意义上的体育这一目标,严复还援引斯宾塞的主张,来证明发展体育的重要性。他说:“百年来,生理学大明,乃知心虽神明,其权操诸形气,则大讲体育之事……斯宾塞亦云:‘不讲体育而图是侉心,无异一气机然,其荀缄关键极精,而气箱薄弱不任事也。’”[1]
三、小结
西方的体育最初传入中国,主要是作为西方列强军事制度和练兵的附属品传入的,体育还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只是实践中推行近代体育。
严复在担任水师学总教习期间,除了为国人带来西方的科学技术,还为国人带来了近代体育课程:“学生入堂,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布、测量、驾驶诸学。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升降……”[2]。在19世纪90年代学堂的开设的体育课程种类很多,“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三足竞走、算术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栀、游泳、平台、木马、单杠、爬山等,上课时以班为单位,大约30人左右。“[3]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严复是积极推行近代体育。
但由于严复晚年过分推崇读经尊孔,过分强调传统的封建旧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我们国人对,体育和智育的关注。
从总体上来说,严复所宣扬的教育救国论,特别是对体育的重视,唤起了国人对于体质和体育等问题的关注。在一定范围内渐渐形成“耻文弱,尚强勇”的社会风气,有利于“自强保种”、“优胜劣败”的思想的形成,同时也激发了体育意识的抬头,使体育能够纳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严复信奉庸俗进化论和唯心史观,寄希望于通过意识形态,来改变和提高人的理性、素质,进而达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目的,严复的主观愿望是美好的,积极的,希望通过教育救国,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也只能是美丽的泡影。
[参考文献]
[1]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
[2]《清续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
[3]王恩溥.《谈谈六十三年前的体育活动》.《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第3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陈咏梅(1964-),女,山东威海人,本科,威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2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