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考

2016-02-05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院校

康 琪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



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思考

康琪*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504

摘要: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待校企合作能够资源、信息共享,达到共赢。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企业的参与,这既是办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学特色的需要。

目前,国外一些国家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并且成为了典型案例供各国高职院校学习,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学徒制”、澳大利亚的“TAFE”等等。国内很多高职旅游院校也在参考国外的模式,积极的探索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方式。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校企利益不协调,合作流于形式

从旅游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永远追求利益最大化,引入学生实训实习,企业既需要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又要承担学生的交通、生活、安全保障,且学校研发的方向偏离市场不能为旅游企业服务,这种合作增加的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划算的。但是目前旅游行业受到的制约条件又颇多,如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业务随季节的不稳定性、高端人才匮乏、人才发展阻碍大等,导致旅游业的人才流失率远高于普通企业。因而校企即使合作,也是旅游企业为自己的一时所需(如旺季用工紧张)或与校方的人际关系而参与学校合作,这种低层次的“合作”更多的类似于“雇佣”关系,必然流于形式。

从校方的角度来看,学校是非盈利性机构,高职旅游院校以培养旅游职业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帮助学生就业,为学生未来的事业打下基础。不少学校虽然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方式,却并没有采取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实践教学计划来招徕企业的参与,也缺乏主动服务旅游企业的意识,更缺乏高技能人才从技术层面研究并解决旅游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由于校企双方的利益不协调,导致校企合作过于局限性,双方合作程度较低。

(二)高职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不对接

旅游企业真正的参与进来,学校才能随时了解市场的变化以及人才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旅游企业提供适合的人才;而旅游企业为自己所需招纳人才,节省人力资源培养成本,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益,从这一方面来看校企双方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旅游产业的链条不断延伸,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出现新的特征和趋势,旅游新业态、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旅游人才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应该能够为旅游企业培养不同层次的服务和管理人员,但是按照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近些年,高职院校生源率下降,为了抢占生源,学校各出奇招,导致高职旅游院校的生源的素质参差不一,培养出来的人才既缺乏特色,知识、技能、素质也普遍的不高,学生毕业后更多从事旅游企业的基层工作,人才质量和旅游行业需求之间严重脱节,无法和企业所需人才对接,而学生的工作期望达不到预期就会转行,这样又会陷入旅游行业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理想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招聘的教师门槛过低,一般仅对教师的学历、思想政治以及教学水平上有所约束,对教师的工作经验、职业资格及技能、教学科研能力则没有相应严格的要求和规章制度来制约,这样招聘而来的教师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而且高职旅游院校对于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够重视,缺乏激励机制、合理的职称评定机制,教师对于去企业挂职锻炼并不积极,企业人员也不愿积极的参与到学校的实训课程中来,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都是极为不利的。

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由学校专任教师担任的,这些旅游管理教师很多都是从旅游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理论知识强,虽然有一部分人也有在旅游行业的工作经验,但是工作时间短,工作职位低,实践经验不足,理论教学上常与实际脱节,没有太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为企业的利益所需服务,更不用说这部分教师兼任实践课教师了。另外学校外聘的兼职实践课教师较少,即使聘请,也都是挂名的名誉教师,偶尔来学校办个讲座之类的,起不到深入开展实践课程的作用。

(四)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旅游教育的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地位上应该是并重的。但是不少学校实训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里所占的比重少,既不系统、科学,也没有和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个综合体系。一些高职旅游院校的实训课程开设比较盲目,旅游类各专业的实训课程没有和未来的岗位需求联系到一起,专业见习和实习也似走马观花,校内模拟实训室利用率不高,即使利用起来,也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或应付本门课程的考核,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更何况旅游行业与别的行业不同,在工作中遇到的突发性问题、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变化是校内的模拟实训室所培养不出来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议

(一)构建校企双方利益一致机制

校企合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校企双方的利益是否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因而构建校企双方利益一致机制是校企合作的重点。高职旅游院

校培养人才应和企业的市场所需无缝对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减少员工进入企业后的磨合期,降低因磨合期过长而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除此之外校方应该给企业定期提供员工培训、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研发新的旅游产品等,降低旅游企业成本,让旅游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而旅游企业应给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场地或材料、兼职教师、旅游市场变化信息、所需技能人才要求等方面。只有校企双方紧密联系沟通,达成利益共同体,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既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也能降低企业的生产、教育成本。

(二)积极的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由于国家对旅游职业院校在政策上的引导、规划不够完善,加之许多地方性高职旅游院校受到地方财政的影响,经费比较紧张,不少高职旅游院校虽然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实际上所达到的效果并不好,但是也不能因噎废食,高职旅游院校要积极地结合自身的条件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借助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改革,主动调整适合旅游市场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整课程、教学、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计划,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增强办学的灵活性,提高教育质量,吸引企业的参与。

(三)建设一支合理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旅游院校专业建设的关键,高等旅游职业院校引入教师时应突出职业院校的特色,要求上除了学历还应该重视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针对已经在岗的教师要建立灵活系统的培训、挂职锻炼形式,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办法、激励制度、选取合适的培训职位、培训内容来保证专职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教师的技术能力;校企合作,增加企业兼职实训教师的比例,来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四)提高生源质量,创新实训课程体系

学生的质量是吸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职旅游院校应该想办法以提高学生质量取胜,不能为了抢占生源而盲目扩张或降低招生标准,短期来看学校的生源火爆,但是并不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反而会影响到学校的竞争能力、办学质量、校企长期合作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构建自己的实训课程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呈现出阶梯式递增向上的发展,那么高职旅游院校首先应该重视实训课程,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积极的开拓校内实训课程、校外实训基地。虽然不少的高职旅游院校只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完善,但也应该积极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积极的探索适合自己的实训课程体系,如:在“互联网+”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微信平台建立虚拟志愿组织,定期招募志愿者,结合高职院校所在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酒店、旅行社等旅游类企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搭建灵活的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志愿服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生参加规定时间内的实训即可完成规定的实训学分课程。

三、结束语

当前的高职旅游院校竞争激烈,为了谋求自身发展,高职旅游院校除了利用自身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也要利用好外部环境,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满足社会所需,只有双方资源、信息共享,才能达到共赢的效果。

*作者简介:康琪(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158-02

Abstract: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for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expect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resources,information sharing,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