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舞《水月》谈中国佛教文化在现代舞中的特别作用
2016-02-05袁姗姗
袁姗姗
(黄河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从现代舞《水月》谈中国佛教文化在现代舞中的特别作用
袁姗姗
(黄河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本文通过深入探索林怀明作品《水月》舞蹈中的音乐与太极与舞蹈动作的关系,阐释了现代舞蹈如何体现“意象”,从而进一步分析林怀民舞蹈作品中西元素合璧的特点,表现手法来体现“水月的佛教意象”。本文通过林怀民舞蹈作品《水月》分析了林怀民意象,对林怀民的意象类作品《水月》进行研究,努力探寻林怀民作品产生的根源。
水月;佛教;现代舞;作用
一、现代舞蹈《水月》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水月》是林怀民“灵静之旅”作品,是根据中国佛教文化改编的,阐释人性与人类社会本质问题,主要表达的情感是凄凉悲惨的场景,激发最真实的情感。《水月》要表达的就是角色的那种风尘轻薄之感与情感的无依飘荡之情。现代舞蹈作品大多根据现实生活改编,是典型的意境形态的作品,具有自身浓郁的情感特征。《水月》在这方面做得相当突出,当舞蹈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观众能够感受到情感,整体动作流畅柔然,情感的创造出了带有情感的舞蹈形象与舞蹈意境。
水作为《水月》中的意象,与音乐符号相融合,舞者有挣扎,有无助,有对幻影幻灭的空想。舞蹈用太极的表现形式,柔中有刚,阴阳结合,加上了幻灭的思想,发挥《水月》的本质和内涵,阐释了人生,虚幻与阴阳的关系。
二、现代舞蹈《水月》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舞蹈太极形式表现的孤独感
《水月》中从开头到结尾都运用了太极中流水的动作,它始终处于在运动中。《水月》的太极用呼吸表达出来。用舞蹈动作展现那种孤独感,聆听内心的感受意境。在《水月》中,男女舞者合一,表现阴阳结合,表达了太极的思想。《水月》中,镜花水月总成空的意境源于中国文化的运用,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色清冷,舞蹈动作如水般缓缓流淌。丰富的太极拳有节奏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水月》的审美,没有停止,周而复始。
(二)舞蹈表现的宗教神圣感
《水月》表达了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舞中表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化,从而揭示《水月》的悲剧色彩。《水月》动作的表现唯美的,表达了自由的心的感情,给我们一群意境深远的舞蹈片段,让我们有深深的思考。《水月》突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表现其沉静、空灵、超拔的境界,将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结合起来。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舞蹈的动律搭配起来,流水般的意境,亦真亦幻,形、神、意得到了完美统一、刚柔并济、虚实相生。
(三)“镜花水月总成空”的哲理主题
《水月》的主题是生命的无奈,镜花水月总成空的佛教文化。编导林怀民始终努力地在探索和发展着道教与佛教的文化内涵。用现代舞形式以及途径把舞蹈元素很巧妙的相互结合起来。在整个《水月》中,中华元素以及作品的情感表达成为该作品的核心精魄。《水月》是现代舞,融入了西方的大提琴音乐伴奏,体现了巴赫的音乐文化,又加了一些中国“佛教”文化,《水月》编创者将用动态的舞蹈将我们的“镜花水月总成空”文化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文化中佛教文化的表现,实现人与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心灵对话。
三、《水月》作品中西元素的融合
(一)巴赫大提琴教堂音乐
《水月》用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是巴赫的鼎盛成名时期的作品。第一部分的结构是教堂音乐,带有宗教的成分,因此表述庄重。舞蹈第二部分是快板,二声部赋格曲,在音乐上,对比复沓,复调旋律深沉有力,辉宏深远,体现了交响乐的效果,体现了大提琴的深远意境,更能体现出《水月》万事皆空,在尘世间痛苦挣扎,不与红尘结缘的意象。巴赫大提琴营造除了圣洁的空间,在这里冥想着理解,诠释着崇高、神圣、深沉、悲壮。这是心灵的交流,音乐情感与生命本质的高尚成为一体,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哲理性质的音乐更显得《水月》朴素单纯、深沉厚重。
(二)佛教意境与“形神合一”主题
《水月》从舞台的布景到灯光,从演员的服饰到动作,渲染和繁复变幻简单简洁,放弃了物质的欲望,表现了谶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水月》暗示人生中的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从形到神,从表到里,音乐和舞蹈水乳交融,有着戏里戏外的默契。巴赫的宫廷舞曲都是在古典主义时期,宫廷里的歌舞升平、如梦如幻的觥筹交错与舞步飞旋。人生本就是离开与散合的彼此纠缠,繁华后有寂寞的等待。也许,这正是《水月》的谶语与突兀。
(三)西方现代舞和中国元素融合的技巧
《水月》采用了典型的西方现代样式,但是现代舞《水月》的创作依据客观生活及自我感受创造新的舞蹈动作形式,融合了西方的技巧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元素,“无为而治”的道教思想,“镜花水月总成空”的佛教思想,以及在创作中善于吸收传统舞蹈中的文化精神。继承借用各种艺术方法和艺术形式,尤其对中国传统舞的方法和美学的追求,形成了特有的中西并行的风格。
中华佛教元素是现代舞《水月》的基本文化,从中可以看到佛教空灵、虚无缥缈的影子,文化的气韵与灵魂融合。《水月》透过中华文化的传统,创造了现代舞的神奇。作品解析现代作品的意境之美以及审美原则,并且论述其中蕴含的中国元素,现代舞生活的气息,逐渐有了中华的审美之感。镜中花,水中月表达虚幻和空灵。水与月都是空灵的,与水月的倒影结合,配合巴赫的小调音乐,更有悲情之意。这也正是中西文化结合所在。
[1]韩诗.中国当代舞的发展[J].企业导报,2010,(11).
[2]赵容芳.浅析中国当代舞创作的审美价值[J].大众文艺,2010,(08).
[3]赵云艳.试析中国当代舞审美的民族性[J].今日民族,2010,(02).
[4]苏琳.刍议中国当代舞的编创[J].黄河之声,2010,(01).
[5]陈洁.浅谈当代舞在中国的发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