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贵州守住“水清”底线的思索

2016-02-05黄昊

魅力中国 2016年12期
关键词:赤水河底线贵州省

黄昊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大自然赋予贵州独特的生态资源,成为贵州后发赶超的先天优势。贵州省水资源总量丰富,水能资源达1874.5万千瓦,排名中国第六位,但由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严重不足。为了还贵州人民一个碧水长流的生态空间,贵州省一直在探索着如何守住“水清”这条底线的思维模式。近年来,贵州在治水上得出的实践是:一方面要保护好水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好水资源。

一、保护好水资源

保护好水生态环境是新形势下,贵州守住生态底线的重中之重。面对贵州水资源保护的严峻形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保驾护航。河流和水源地的保护是水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重点流域的治理成为了贵州解决水清问题的关键因子。贵州是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的上游,跨界河流存在“进少出多”的问题,出境河流达标任务重。

重负之下,一场荡涤还清的涅槃迫在眉睫,贵州在行动。探索建立以点为基础的环境治理项目应运而生,赤水河、乌江流域12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试点就是贵州以点带面的创新之举。仅在赤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上,就制定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规划》,《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规划(2013—2020》;与流域跨界省份签订了《川滇黔交界区域环境联合执法协议》、《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建立完善了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河长制;严格落实好取水许可证制度;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成立了专职的环保法庭;建立了流域产业发展和保护机制。一套完整的流域保护法规政策的构建,把赤水河生态保护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委书记陈敏尔在遵义调研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系列改革举措都可以在赤水河流域先行先试,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示范和样板。利剑出击,以点带面,赤水河流域的治理是贵州省重点流域治理的工作的一个缩影。2014年,国家环保部发布消息,赤水河流域历经三年治理,赤水河出境断面恢复为二类水质,标志着贵州省实施的赤水河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也为贵州其他流域的治理提供了端口。

二、开发利用好水资源

开发利用好贵州丰富的水资源,是对贵州既要守住发展底线,又要守住生态底线的最好阐释。贵州治水的最大心头之患是工程性缺水,天上降水地下流 ,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好水资源成为了贵州破解“缺水”瓶颈,决战水困的心头大事。以2010年国家批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为标志,贵州全面打响了破解工程性缺水难题的伟大战役。5年来,贵州全面实施《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积极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建成发挥效益。在此基础上,贵州又启动了一系列的水利战略举措——小康水行动计划、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利改革、山区现代水利建设等等,计划的启动实施,标志着贵州水利再次加码加压、换挡提速,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1285.04亿元,使全省水利工程设计供水量由2014年的105.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50亿立方米以上,通过8年左右时间,“三大会战”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制约贵州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

2015年4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这是贵州历史上首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黔中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问题。对于贵州水利而言,“十二五”是辉煌的一页——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2号文件出台后,贵州水利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决战水困的浪潮从此涌向黔山大地、乡村原野。5年来,贵州水利投入达到1122亿元,是贵州水利投入强度最大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一五”末水利总投入的3.07倍,是“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的4.8倍。

这些“大数据”,引来了一组组惊人可喜的数据:新增年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31万亩,1500万农村人口和学校师生喝上安全水,1.15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838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454条中小河流得到治理,农村水电装机新增103.7万千瓦……

三、碧水润贵州的“底线”思维

贵州在治水上进行的一系列实践,取得的显著成效,都得益于贵州不断用底线思维来要求自己,来攻坚克难。“水清”的底线思维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深刻体现贵州经济社会后发赶超,实现新跨越的重大理念。贵州碧水润贵州的“底线”思维来源于治水的思路,来源于法制的跟进,来源于生态水变财富水。具体表述就是“守住贵州的“生态水”,在“生态水”的基础上,变生态水为“财富水”。

创新发展思路是守住“生态水”的思想保障。思路决定出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必须依靠创新思路,制度建设。近年来,贵州在改变治水思路上布局谋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指标体系,考核办法等内容的一套体系,对贵州“水清”底线思维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治水体制机制,形成了一些特点和亮点。贵州省在八大流域实行河长制,将污染污染治理、流域治理、环境监管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挂钩,有效地落实了流域水环境治理的责任。保护者收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赔偿是生态补偿的原则,贵州省在赤水河流域,清水江流域等实施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内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效果明显。问责制是对河长制和生态补偿制的补充和完善,对河长制、生态补偿制实施不力的,将会被问责。

推进依法治水,实现以水养水,提高生态水法制建设。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要把“水清”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水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水生态环境。2007年11月,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清镇市人民法院环境保护法庭在红枫湖畔挂牌成立,紧接着,贵阳市两湖一库管理局,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保护基金会挂牌成立,分别履行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行政职能和筹措治理经费。管理局、法庭、基金会三位一体,构筑起了全新的治水模式。贵州对此有着深刻体认。贵州在坚持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环境执法,在全国走在了前面。为推进依法治水,实现以水养水提供路径支持。

变“生态水”为“财富水”,为守住两条底线谋新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个领域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形式多样化、品质高端化。优质、干净的水资源,将变成一笔不容小觑的财富。目前,贵州省正迎来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对水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正风生水起,如何把“水”的文章做得更出彩,让“生态水”变“财富水”,让“景观水”变“经济水”,正成为地方政府、市场、企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开发创新的贵州发展浪潮中,贵州省的工程建设、水利饮用水产业、温泉养生产业,碧水养心产业等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贵州青山下流淌的绿水,正摇身变成“财富水”、“金银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坚守,必将使贵州的生态资源成为源远流长的滚滚财富。

猜你喜欢

赤水河底线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唐光平摄影作品欣赏
——美丽赤水河
真相与底线
情满赤水河源头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
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