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审美研究

2016-02-05刘文琴

山西青年 2016年3期
关键词:剧本牡丹亭剧场

刘文琴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审美研究

刘文琴*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要:2004年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和白先勇联合推出青春版《牡丹亭》,本着“正统、正宗、正派”原则,突出《牡丹亭》的青春爱情主题,起用青春演员,采用现代舞台设计,吸引青年受众,寄望昆曲重焕生机。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剧本;剧场;受众

被誉为“中国戏曲最高范型”的昆曲在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乾嘉之交两个多世纪曾独霸剧坛,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美于一身的昆曲,曾让“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4月,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在白先勇倡导下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国家大剧院首场亮相,接着陆续在香港、大陆、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上演。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分校园演出和社会演出,它的出现在校园和社会掀起了一场昆曲热。和其他中国传统艺术一样,在市场化浪潮和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慢速、精致、典雅的昆曲能否重焕光彩,怎样焕发生机,这是昆曲艺术传承的突出问题。

一、绪论

(一)昆曲的式微

昆曲起源于元末苏州昆山一带,初为清曲、小调,至今已六百余年。在昆曲发展史上,出现了魏良辅和梁辰鱼为代表的艺术家,一是对昆腔的整理,形成“水磨腔”,二是出现传奇剧本《浣纱记》,二者同时促进昆曲向更加精致化方向发展。明清两个世纪的昆曲,代表中国戏曲的最高成就,但自清代中晚期后,随着汤显祖、洪昇、孔尚任等传奇大家及传奇作品的凋零,文人创作剧本的减少;昆曲的程式化表演的精雕细琢,丧失听众;另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和以京剧为代表花部之争,及花部乱弹(地方戏)的兴起,三者同时加剧了昆曲式微。

20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在京演出,大获成功,被评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昆曲受打压,演员被解散,演出被禁止。改革开放新时期西方艺术大量涌入,昆曲与其他剧种一样,面临巨大挑战。

米兰·昆德拉曾形容现代社会是“纯粹的速度,实实在在的速度,令人出神的速度…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①这是米兰·昆德拉的喟叹,同样也是风格抒情悠缓的昆曲在现代社会的困境。20世纪80年代曾掀起一场有关“戏曲是否会消亡”、“中国民族戏曲还能维持多久”的戏剧危机大讨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二)《牡丹亭》的历代舞台改编

汤显祖《牡丹亭》自问世以来,案头和场上经历了不同改编。案头有名的如冯梦龙的改编版本,场上《牡丹亭》多以折子戏流传,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推出有全本和删减本演出。

编刻于清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64-1774)的《缀白裘》②,收录明清时期场上昆曲及其他剧种,其中《牡丹亭》收录《冥判》、《拾画》、《叫画》、《学堂》、《游园》、《惊梦》、《寻梦》、《圆驾》、《劝农》、《离魂》、《问路》、《吊打》12出,实则11出;清道光年间的《审音鉴古录》③收录《牡丹亭》9出,《劝农》、《学堂》、《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吊打》、《圆驾》,实则8出。以上两个集子均为研究明清场上昆曲的重要文献,由此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牡丹亭》均以折子戏通行。

这一趋势延续至清末民初的全福班演出,经常搬演《牡丹亭》的折子戏为《学堂》、《劝农》、《游园》、《咏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10出,实则8出。

20世纪有名的《牡丹亭》演出有梅兰芳、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张继青的《游园惊梦》、《寻梦》,汪世瑜的《拾画》、《叫画》等。

全本与删减本演出有旅美华人陈士争导演的20个小时全本《牡丹亭》,于1999年7月在纽约林肯中心首演;同年,上海昆剧团年推出了汇聚五班三代昆曲演员,7小时的典藏版《牡丹亭》;另外还有白先勇策划的9小时的青春版《牡丹亭》。

总体而言,《牡丹亭》的场上编演有折子戏,删节本和全本演出。折子戏部分是剧本的精华,也是昆曲演出的精华,在删节本和全本演出中,几乎完全保留。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意义

《牡丹亭》主线描述的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传统昆曲演出者并不实际考量杜丽娘和柳梦梅的年龄,梅兰芳晚年67岁演出电影版的《游园惊梦》,“旦角祭酒”张继青和“巾生魁首”汪世瑜的《牡丹亭》折子戏也为中年版,传统的戏曲以听为主,故有听戏一说,并不十分注重台上演员的扮相,更重要的是唱腔、台步和身段。

昆曲的式微,视觉时代的来临,传统昆曲的现代转型也面临如何将听转为视、视听并重的结点。青春版《牡丹亭》主打青春,也是在“昆曲演员老了,昆曲听众老化了,昆曲本身也愈演愈老,渐渐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观”④的局面下,着力打造与现代剧场相适宜的昆曲,推出青春昆曲演员,吸引青年昆曲听众,赋予昆曲青春生命。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说明书和白先勇访谈中对“青春”二字的含义,总结起来有四层含义。第一,《牡丹亭》本身歌颂青春歌颂爱情;第二,起用青年演员演出,培养昆曲接班人;第三,青春版《牡丹亭》的校园行与两岸三地高校的昆曲传承计划,吸引和培植青年听众与研究者;第四,寄望古老的昆曲艺术焕发生机,重焕青春。

青春版《牡丹亭》便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创作完成,着力突出青春主题,这也是它在《牡丹亭》历代演出中的意义所在。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爱情主题

余秋雨曾评论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明传奇《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几根支柱”⑤,《牡丹亭》中对至情和生死的感怀,是中华民族的根性之一。

(一)源远流长的古典青春爱情主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它动人的爱情传说,《牡丹亭》中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便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范之一。《牡丹亭》的爱情故事上接《西厢记》,下启《红楼梦》,三者同为中国古典抒情文学的瑰宝,而对爱情的歌颂,自《诗经》以来的中国古典文学便从未中断。《肃苑》一出,杜丽娘“读到《毛诗》第一章:‘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悄然废书而叹曰:‘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今古同怀,岂不然乎?’”⑥一句今古同怀,道出了杜丽娘的心声,也道出了所有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的心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宝玉与黛玉争读《会真记》,读完黛玉“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⑦二人分别后,黛玉隔墙听到从苏州买来的十二个女孩子唱的《惊梦》,“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⑦,黛玉心头显现“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⑦《西厢记》和《牡丹亭》在《红楼梦》中同时出现,绝非偶然,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使得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杜丽娘与林黛玉的心境完全相同。

正如《西厢记》中的“愿普天下有情人的都成了眷属”⑧,《牡丹亭》中的“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⑥,都是对美好爱情的愿景,这是中华民族的深层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一支。这种承载了集体记忆的爱情,在当代大学生中引起深度共鸣,也实属必然。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本改编

《牡丹亭》文辞美,意境深,用典多,情节繁复,以《牡丹亭》为代表的昆曲现代传承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对剧本的改编,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曾论述,“艺术作品的直接欣赏是为了广大听众……如果把情节生疏的剧本搬上舞台表演,观众就有权利要求把它加以改编。就连最优美的作品在上演时也需要改编。”⑨

《牡丹亭》原剧55出,白先勇以“正统、正宗、正派”原则,整编为27出,突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青春爱情主题,以情为主线,上本梦中情,中本人鬼情,下本人间情,逐渐推进情至、情真、情深的层次。另辅之战乱背景,一则战乱的打斗场面调节场上气氛,二则战乱背景突出柳梦梅的戏份,为争取人间情的合法性不懈抗争。

传统观点认为柳梦梅是杜丽娘的意念之物,梦中情人,陪衬人物。通行的《牡丹亭》折子戏,一般着重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多演出《游园惊梦》,最多演至《离魂》便结束。而汤显祖《牡丹亭》原著本身,在杜丽娘离魂之后另有精华,虽然后半部线索众多,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人鬼情和人间情也同为重要内容,情落人间,方为圆满。青春版《牡丹亭》对柳梦梅突出表现在《拾画》、《叫画》,与杜丽娘的《惊梦》、《寻梦》旗鼓相当,定位“男游园”、“男寻梦”。本次全本演出本着生旦并重原则,上本旦为重,中本生旦并重,下本生为重,使二者平衡。

尤其是下本,突出表现柳梦梅如何把人鬼情变为人间情,使其合法化。正如《周易》中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理想的爱情是两个人的爱情,理想的爱情必然需要两个人同心同力才能达到。对此改编,源于爱情是两情相悦,爱情是两个人的理想,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柳梦梅不光是梦中之人,也是现实之人,下本柳梦梅在人间争取二人爱情和婚姻的合法性,他赶考得状元,给杜丽娘以人间身份,去淮阳给岳父报还生之喜,解围城之忧,遭误会被吊打。最终《圆驾》一出,杜宝与柳梦梅冰释前嫌,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牡丹亭上的三生恋才冲破理的束缚,得到人间的认可。

另围绕二者爱情,还有父女情(如《忆女》)、母女情(如《离魂》、《忆女》、《相认》等)、主仆情(杜丽娘和春香、柳梦梅与郭园公)。石道姑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侠义之情,替杜丽娘鬼魂的超度,助杜丽娘还魂,帮二者逃往杭州并船上成婚等。甚至连反面人物李全和杨婆也有患难与共的爱情,更何况《淮警》一出中杜宝和杜母的生离死别之情。

围绕这一对有情人身边更多的有情人,体现的是中国传统伦理社会的亲缘关系和侠义精神,两人的爱情体现“情至、情深、情真”的层次与其他人的情感层次相得益彰,共同指向情的丰富性。正如余秋雨所言,“一种高度成熟的戏剧文化必然是要经受这个民族最高水准的思想文化的陶冶的。”⑩汤显祖《牡丹亭》便是这样的代表,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整体性和深刻性。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舞台剧场

传统昆曲一般为家班演出或小剧场三五百观众的演出,昆曲艺术要在现代得以重生,必须利用现代化舞台和剧场,符合现代审美特性,对音乐、服装、舞台、布景、灯光、舞蹈等重新编排利用,加强和突出视听效果。

(一)青春版《牡丹亭》的乐器和主题曲运用

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由周友良监制,利用西洋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等,补充中国传统乐器如笛子、琵琶等的低音不足。伴乐以传统曲笛为主,编配中也适当突出一些特色乐器,如高胡,委婉抒情的音乐主题常以独奏形式出现,《惊梦》一出中多次使用,突出杜丽娘情感层次的变化。

采用歌剧中主题曲形式,如上、中、下三本开场曲为《标目》中的【蝶恋花】,由花神出场,“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⑥的合唱贯穿全剧。杜丽娘的主题曲为《惊梦》中的【皂罗袍】,首次出现在《训女》一出杜丽娘的缓缓出场;柳梦梅的主题曲为《惊梦》中的【山桃红】,这两支主题曲“通过不同的变奏手法(织体变奏、音色变奏、声部变奏等)贯穿上、中、下三本。”同时,主题曲还穿插在唱段的前奏、间奏和尾奏中,尤其《惊梦》、《离魂》、《回生》等大段舞蹈音乐中,两个主题曲交织展开,层层渲染和推动剧情。

(二)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服装

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由王童设计,采用符合主角体态的现代修身版;颜色采用淡粉、嫩黄、淡蓝、淡绿、浅灰等青春样式;采用传统手工苏绣,使花饰部分线条细腻,色彩缤纷,层次多样。

除却《冥判》一出,杜丽娘的服饰几乎都绣上了蝴蝶,最突出的在《惊梦》一出,杜丽娘上场的茜色披风绣满翩翩起舞的蝴蝶,梦中杜丽娘头饰牡丹,一袭白衣彩蝶装登场,而柳梦梅则是手持垂柳,白袍红梅的装扮,两位主角服装的白是梦的颜色,蝶恋花是爱情的展现。杜丽娘服装多绣上蝴蝶、彩云、花朵等,展现青春闺秀的风采,柳梦梅服饰对为梅、兰、竹、菊等,体现文人的高洁。

另外重大变革在花神的装扮上,《牡丹亭》剧本中的花神形象是“束花冠,红衣插花”⑥,通常折子戏《惊梦》、《堆花》中花神出场是手持鲜花,青春版《牡丹亭》则让花神头饰不同月令鲜花,另直接“把花穿在身上”,十二位花神的大披风和飘带绣上十二个月令不同的鲜花。飘带部分的设计与场景情绪相协调,如《惊梦》一出,绿色飘带,青春洋溢;《离魂》一出,白色飘带,场景哀婉;《回生》一出,红色飘带,热闹喜气。

(三)青春版《牡丹亭》的现代舞台灯光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灯光由林克华设计,从最开始台北演出的苏州园林意象墙、框、池子的设计,作为人物分隔上场和实景演出场地,颇受人诟病,有违昆曲象征写意的舞台风格。到香港演出之后只采用大屏幕投影为主要幕景,一个后景的梯台,作虚实之隔、阴阳之隔或上场之用。

如《惊梦》一出,当杜丽娘和春香进入园中,采用现代熄灯法代替传统拉幕,三幅落地卷轴画的背景收起,杜丽娘的主题曲响起,灯光转换,背景并不采用传统的《牡丹亭》演出中的牡丹图,而是出现大屏幕投影仪,画面是红绿调配的虚实相间的满园春色图,利用现代剧场设备充分体现昆曲的写意性。

杜丽娘入梦之际,场景变为两个,一束光打在前景中的杜丽娘,一束光打在后景中登场的花神,后景的梯台此时便作为实境与幻境的象征,证明杜丽娘此时已睡,花神悄然入梦。

另如《离魂》一出,高光打在站在梯台上的杜丽娘身上,已是阴阳两隔,但手持白梅,一袭红毯的造型,却是为了回生做准备。《回生》一出,柳梦梅掘坟之后,杜丽娘由花神簇拥从梯台中走出,证明重返人间。

另外对现代剧场灯光的反复运用,用以烘托和展现人物心理状态,如《忆女》一出,三束灯光,分别打在杜宝、杜母、春香三人身上,让三者分别抒情,共寄哀思。

(四)青春版《牡丹亭》的舞蹈设计

青春版《牡丹亭》舞蹈由吴素君设计,昆曲是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逢歌必舞,除了传统《惊梦》一出中杜丽娘和春香的扇子舞,扇子一舞,使得台上的花花草草都活起来了,展现的是昆曲的身段。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中相见,以两人水袖相绕的舞蹈展示二人的情意绵绵,当然此段舞蹈也有评论太泼、太洒。另外《旅寄》中柳梦梅的落魄书生形象,在风雨之中搏斗的伞舞中展现地淋漓尽致。

青春版《牡丹亭》中花神的舞蹈增多,增强舞台的流动性,花神在汤显祖《牡丹亭》中只出现在《惊梦》和《冥判》两出,本次改编花神出场五出,分别是《惊梦》、《离魂》、《冥判》、《回生》、《圆驾》,代表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守护。此次演出的三位男花神,十二位女花神一出场一转身,飘带如柳枝摇曳,披风似鲜花盛开。

总体而言,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利用现代剧场,对昆曲《牡丹亭》的音乐、服装、舞台灯光、舞蹈等重新编排设计,突出青春气息,加深演出效果。

四、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受众

昆曲的复兴,不仅依赖青春昆曲演出者,还依赖青春受众。白先勇自2004年组织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校园行,除却社会演出,十二年来一直坚持校园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的高校,最西到过兰州、西安,最东到过厦门、青岛,最南到过广州、深圳,最北到过沈阳、长春。每到一处,青春版《牡丹亭》都受到热议和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反响热烈,源于传统艺术精致的美触及了中华民族的乡愁,自“五四”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几乎全盘西化,中国传统的艺术、音乐、戏曲等都被政策性的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西方艺术、西方音乐、西方戏剧成了主流课程。除却社会发展变迁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症,与高校教育的不对接也有关系。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研讨会在苏州召开,与会成员以青春版《牡丹亭》成功走进高校的实践,倡议昆曲传承计划,“昆曲进入高校,将是振兴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有效途径。”自2009年,昆曲传承计划先后在北京大学、苏州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湾大学等两岸三地落地。

以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为例,一是昆曲课程的精品化,2010年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2012年由公选课改为本科生通选课,2014年建立《经典昆曲欣赏》网络精品课,并邀请青春版《牡丹亭》的各位主创来校讲学。二是大师表演工作坊,邀请国内昆剧表演艺术家和当红演员,近距离为青年昆曲爱好者教授昆曲表演基本功,分享昆曲舞台表演心得。三是经典昆曲折子戏演出,将昆曲表演带入校园,以折子戏的形式,把昆曲的精华展示给青年学子。四是建设数字昆曲网站,依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汇聚国内外珍贵资源,将重要资料数字化。同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设立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的网页,将上述四项活动的成果以网络展示,提高受众群。另外北京大学还成立了“北京大学京昆社”,吸引广大学子和各国友人积极参与。

五、结语

青春版《牡丹亭》本着传承的目的,在充分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既传承艺术精髓,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识,采用现代科技,在表演、服装、音乐、舞蹈、灯光等方面,传承与创新结合,古老艺术与现代同步,以青春化的演出,来演绎青春的内容。

虽然有些评论指出青春版《牡丹亭》中的舞台设计不够空灵,演员的唱腔有些地方不够圆润,有些表演太洒,音乐主题曲形式的设计不够尊重传统,但是本着传承和发扬昆曲艺术的宗旨,青春版《牡丹亭》大获认可和赞同,校园行活动与两岸三地高校建立的昆曲传承计划,对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的转型都是很好的借鉴。

[注释]

①[法]米兰·昆德拉.慢.马振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3.

②[清]钱德仓编.缀白裘(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中华书局,2005.

③[清]佚名编.审音鉴古录(下).学苑出版社,2003.

④白先勇编著.牡丹还魂.文汇出版社,2004.13.

⑤余秋雨.笛声何处.古吴轩出版社,2004.25.

⑥[明]汤显祖.牡丹亭.齐鲁书社,2004:19,168,1,23.

⑦[清]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2004:152,153.

⑧[元]王实甫.西厢记.齐鲁书社,2004.91.

⑨[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351.

⑩余秋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457.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069-03

*作者简介:刘文琴(1990-),女,江西宜春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欧美文学。

猜你喜欢

剧本牡丹亭剧场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欢乐剧场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论《日出》的剧场性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读《牡丹亭》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