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05杭涛

东南文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宜兴器物紫砂壶

杭涛

(南京博物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综述

杭涛

(南京博物院 江苏 南京 210016)

2015年11月11日至13日,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宜兴市召开。会议对近年来新的紫砂出土器、馆藏紫砂和宜均、宜兴紫砂发展史的若干问题及宜兴紫砂外销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讨,并讨论了宜兴紫砂学术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民间紫砂藏品的问题。

研讨 紫泥沉香 出土紫砂器 馆藏紫砂器 外销紫砂器

2015年11月11日,由南京博物院和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紫泥沉香’宜兴紫砂学术研讨会”在宜兴市召开。来自英国等国的外国学者和我国台湾、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南京等地的紫砂研究学者,以及宜兴紫砂工艺大师、部分紫砂收藏家代表共计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继2008年南京博物院“紫玉暗香”和2009年故宫博物院紫砂学术研讨会之后,时隔6年又一次重要的紫砂研究学术会议。中国古陶瓷学会王莉英先生、张浦生先生、李广宁先生到会讲话,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执行长宋信德先生参会。会议收到紫砂学术研究论文20篇,会上20余名专家学者进行了主题发言。

本次会议着重对江苏宜兴蜀山窑址、盱眙泗州城遗址、苏州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宜兴溪隐古井等地出土紫砂标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通博物苑等地馆藏紫砂新资料,宜兴紫砂发展史中的若干悬疑,宜兴紫砂的海外传播等四个主题进行专题研讨,取得重要成果。

对考古出土紫砂器物的特别关注是南京博物院历年来开展紫砂学术研讨的一个重要特色。从2004年“砂壶汇赏”展汇集全国各地29件重要出土紫砂壶进行展览,到2008年以蜀山窑出土明清紫砂标本为主题的“紫玉暗香”研讨会的举办,再往前可以溯源到宋伯胤先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福建漳浦、江苏扬州、山西延安等地出土明代大彬紫砂壶的研究,这一特色渐成传统。本次研讨会继续秉承这一传统,将出土紫砂器的相关研究列为研讨会的重要课题之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者发表了对蜀山窑出土紫砂器标本的检测结果和研究分析报告,发现了明晚期到民国时期蜀山窑紫砂器主、次量及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为明清宜兴紫砂器的分期断代提供了依据。来自宜兴的陶土专家和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专家分别对蜀山窑出土紫砂器的泥料成分和造型装饰工艺进行研究,揭示了宜兴历代紫砂器从选料到成型工艺的若干演变特征。泗州城遗址是江苏唐至清代初期一座重要的古城遗址,康熙十九年(1680年)因水患淹没发掘者首次公布了城址中出土的全部宜兴窑产品考古资料,其中一件“惠孟臣”款紫砂壶是重要的孟臣壶断代标准器。会议还发布了张家港市黄泗浦遗址古井、宜兴溪隐古井等遗址出土的明代晚期紫砂壶、罐,为研究早期宜兴紫砂提供了新的材料。

会议展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通博物苑等博物馆收藏的宜兴紫砂、均陶藏品新资料。继“2007·中国紫砂器”国际研讨会举办以来,宫廷紫砂一直是两岸故宫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宫廷紫砂器在泥料选配、装饰工艺器型器类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传统的文人紫砂,装饰手法多变、装饰纹样繁缛,常开风气之先,多显皇家之贵,把宜兴紫砂器推向装饰技巧的高峰。廖宝秀先生根据清宫《活计档》,结合三朝皇帝个人喜好,将康雍乾时期的宫廷紫砂器划分为两个时期:以紫砂胎画珐琅、造型简洁素雅见长的康雍时期;以泥绘御制诗和书画为主要特点的乾隆时期。乾隆时期的宫廷紫砂茶器令学界对宫廷紫砂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这些宫廷紫砂器大多有明确的时代界限,其包含的泥料、造型、装饰手法等特征将成为今后鉴定工作中的重要参照,因此仍需要继续加以归纳总结。两岸故宫尤其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批明代晚期以来的宜兴均陶器物,以陈设器和文玩居多,胎质可分为紫砂胎和白泥胎。由于专供宫廷使用,民间罕见同类器,沿用清宫档案的叫法,黄卫文先生提出了“宜兴挂釉器”的新概念,令人耳目一新。这批包括清宫旧藏40件在内的百余件宜均器物,是宜兴均陶器最重要的一处收藏,时代跨度从明末到民国,部分器物的胎、釉、烧造方法等与宜兴蜀山窑出土的同期器物类似或近似,互为佐证,为全面了解宜兴均陶器的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宝贵资料。未来可以结合清宫档案资料,参照考古出土标本,进行分期断代研究。宫廷用器之外,对清代文人壶代表人物陈鸣远的研究也有新的突破。有学者结合文献,对南通博物苑藏“鸣远”款五色紫砂大碗进行研究,通过器形特征、装饰手法和款识风格的比较,以宫廷紫砂和外销紫砂标准器物为佐证,不但让人们真正认识了陈鸣远紫砂大碗的实物,也首次用实物证实了陈鸣远是紫砂发展史上第一个正确区分并完整掌握五色土造型和烧造工艺的紫砂制作大师,从而成为紫砂史上象生器制作的开山鼻祖。

以上这些馆藏器物的深入研究表明: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包含在已知的器物之中,今后仍须继续发掘其中的奥义。包括宫廷紫砂器在内的馆藏紫砂将继续是宜兴紫砂器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会议还澄清了紫砂发展史上的一些存在着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的地方。比如:将吴经墓出土紫砂壶的下限年代从原来的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推迟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吴经墓出土的紫砂提梁壶是宜兴紫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纪年紫砂器,是宜兴紫砂创始时期的标型器,常为学者引用。由于混淆了墓葬出土买地券和墓志的年代,紫砂学界一直以来误将墓主购买墓地的时间即嘉靖十二年当作这件紫砂壶的下限年代,而据墓葬出土墓志表明,吴经卒于“嘉靖甲辰”即嘉靖二十三年。当然年代的推后并不影响吴经壶在宜兴紫砂发展史上的地位,它仍是考古出土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一把壶。台湾紫砂学者黄健亮对蒋蓉先生生前展示其伯父民国紫砂艺人蒋彦亭关于仿古紫砂器的研究遗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各大博物馆和传世收藏品中存在一批民国仿制的明清名家紫砂器,由此揭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仿古紫砂公案的一角。民国的上海古董商聘请宜兴本地制陶高手制作明代和清代早中期著名紫砂艺人署款的作品,在当时的上海一时成为风潮,诸多民国制陶高手卷入其中,并在其后藏为秘辛。由此看来,传世紫砂器正本清源的工作难度颇大,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手稿档案资料能够面世。同时,这批仿古陶工皆为制陶高手,这些仿古作品本身就是陶工的创新之作,带有浓厚的民国紫砂风格,仍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冯小琦对江苏宜兴、重庆荣昌、广西钦州、云南建水等中国四大陶都的历史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对四地所产紫砂类产品的对比研究,可认定宜兴紫砂是中国最早生产紫砂器的地区,其产品之丰富、影响之广泛,要远超其他三地。陆明华从紫砂起源的历史文化背景开端,阐述紫砂壶和紫砂器起源时间,“宜兴紫砂器”和“宜兴紫砂壶”应属于不同的概念,紫砂壶产生于明代中期偏后的阶段已为史料和考古证据所证实,但宜兴紫砂器的起源在逻辑上应该更早。

来自海外的学者介绍了宜兴紫砂在明清之际的外销情况和对欧洲、日本等地饮茶习俗的影响。从欧洲各地珍藏的大量宜兴紫砂外销器来看,宜兴紫砂器继景德镇瓷器之后,成为又一个对世界各地产生重要文化影响的中国元素,这一影响从明末开始,在清代早期达到高峰。在欧洲方面,柯玫瑰介绍了中国销往欧洲的一些纪年紫砂器,这些器物将为紫砂器的断代研究提供新的证据;黄健亮对康雍乾三朝宜兴外销的紫砂器进行风格分类和装饰特征总结,阐述了欧洲品味和中国风格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高振宇从清初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带去的两件宜兴紫砂壶入手,论述了中国禅学、茶文化对日本佛教和饮茶文化的影响,在隐元禅师的推动下,煎茶道成为清代以来日本主要流行的茶道之一,紫砂壶也成为煎茶道的必备茶器。

另外,来自宜兴本地的徐秀棠、汪寅仙两位工艺大师结合自身制壶的经验,分别介绍了宜兴紫砂龙窑烧成技术和传统制壶工艺及工具。

会议专门抽出晚上的时间,对宜兴紫砂今后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热烈的座谈讨论。专家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宜兴紫砂及均窑器的研究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各地博物馆藏紫砂器纷纷得以整理发表,在南京、香港、上海、北京、宜兴等地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成为众多紫砂学者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紫砂学术研究的进展。有学者认为,经过20多年的学术研究,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馆藏资料基本发表完毕,宜兴紫砂发展的脉络也逐渐明晰;但在很多关键节点和各期代表人物及传器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缺环和不足,在断代和真伪鉴别上也有很多困难。各阶段标准器的缺乏和代表人物紫砂作品的认定成为矛盾的焦点。一方面,博物馆和考古单位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撑整个宜兴紫砂发展史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有大量的民间藏品由于来源的不确定性,难以进入紫砂研究学者的视野,无法作为学术证据被引用。有与会者提出可以在传统学术研究如何与民间藏品相结合上进行一些尝试,既能很好地发掘出民间藏品的文物历史价值,又能为紫砂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这一提议,得到了包括紫砂收藏家在内的大部分与会者的赞同。

研讨会历时两天,11月13日会议结束之际中国古陶瓷学会王莉英和李广宁先生分别进行了学术小结和主题发言,一致肯定了本次紫砂研讨会的成功召开,对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表示满意,希望主办单位继续推动宜兴紫砂的学术研究走向深入。我们对宜兴紫砂器物的研究终究会回归到宜兴紫砂发展史的层面,而在器物学之外多关注器物的文化背景、历史事实,将更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器物的认识。器物背后的历史点滴汇集起来,重建宜兴紫砂发展史才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校对:王 霞)

Summary of the“‘Zi-Ni-Chen-Xiang’Symposium”of Yixing Purple Clay

HANG Tao
(Nanjing Museum,Nanjing,Jiangsu,210016)

A symposium on purple clay,entitled“Zi-Ni-Chen-Xiang”,was organized by Nanjing Mu 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Yixing People’s Government in Yixing,Jiangsu Province during November 11-13 2015.Discussed topics include the unearthed purple clay wares over the recent years,purple clay wares col lected by museums,the history of Yijun and Yixing purple clay,as well as the exporting of purple clay wares.How to utilize private collections of purple clay wares to facilitate research was also discussed.

discussion;Zi-Ni-Chen-Xiang;museum collection of purple clay ware;exported purple clay ware

K876.3

A

2016-06-01

杭涛(1972-),男,南京博物院考古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陶瓷考古与研究。

猜你喜欢

宜兴器物紫砂壶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宜兴釉陶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