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节空城”背后: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2016-02-0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梁户口户籍



“春节空城”背后: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

在中国,越大的城市,偌大的“空城”。“空城”现象,通俗点说,就是“平时人满为患,春节人少瘫痪”。它背后的问题,固然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故土情怀相关,但不得不提的是,城镇化与市民化不相匹配,也是重要的根源。住在城里很简单,融入城市却千万难。这些年,从逃离北上广,再到逃回北上广,或是现实的别无选择。

归不得的农村、留不下的城市——自农民工现象形成之日起,这样的两难困境就成为每一个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挥之不去的尴尬:乡村盛放不了他们的就业与创富之梦,而融入城市的“高门槛”又让人望而却步。

年复一年,他们奔波往还于城乡之间,辗转纠结于家厂两地,被形象地称作“两栖人”。

容不下的农民工

一提到户口,不得不先讲这样一个故事。

1994年,河南一对农民夫妻肖跃甫和陶会巧来到西安谋生。凭着一手压面技术,两口子逐渐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门面房。生意还不错,小夫妻的日子过得也不错。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虽不是大富大贵,老实本分的小夫妻很知足。命运的转折点,发生于2006年。妻子陶会巧因为车祸不幸身亡。忍着悲痛,丈夫肖跃甫走上寻求赔偿之路。让这个小家雪上加霜的是,肖跃甫被告知:虽然夫妻二人在西安勤恳工作12年,由于两人户口一直在农村,所以赔偿只能按农村户口标准,也就是4万左右。而如果按照城镇户口标准,可获赔16万。

这是十年前的一个真实故事,也是一个“同命不同价”的典型案例。根源,就是城乡户口之别。

对于农民工来说,“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是不少打工人员的心理写照和生活现状。与当地人相比,他们极力想融入,获得“新市民”身份,但因缺乏同城待遇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回家,对于在外地打拼的农民工来说,这两个字幸福而又沉重。每年春节前夕,浩浩荡荡的返乡大军堪称人类最壮阔的迁徙运动之一。这其中的原动力,便是萦绕国人心头的那一抹乡愁。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农民工总量约2.7亿,外出农民工总量逾1.6亿,其中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80后、90后等新生代,已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中坚力量。

31岁的农民工梁启峰,老家在安徽寿县农村。在北京打拼的这5年,工地是小梁在北京唯一的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融入这座城市。不同于挣够了钱就回老家的父辈那一代,小梁和他的同龄人对城市生活有着更天然的亲切感——他们基本上都至少受过中学教育,有些文化,很早就有城市生活经验,能够很快接受新生事物,这些都让他们对城市生活更驾轻就熟。

小梁自信,“出了工地,如果换一身衣服,我跟北京人没什么区别。”如果说父辈们在城市只是为了生存,他们则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尊严,“来城市打工不单单是要挣钱,在心理上也很渴望能够融入这座城市。”

2012年,小梁的孩子降生了,这让他扎根北京的心有了动摇。自己在北京打工,孩子和媳妇在安徽老家,小梁心里多了一层牵挂,“最绝望的时候就是孩子生病了,自己在这儿干着急,一点办法都没有。”

再过两年,儿子就要上小学了,“也许到时候我该考虑回老家了。”小梁说,孩子入学难、办证难、就医难,仍是困扰农民工最现实的问题。

拿就医来说,现在农民工虽然能享受新农合惠民政策,可是由于异地不对接,在外打工生病了还是难以报销。“现在年轻,办证、看病问题都可以忍,但是将来孩子上学是个大问题,我不能让他像我这样荒废了学业。”小梁说。

有时候,小梁也感到很不公平:我们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这么多,为什么难以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为什么社会给予农民工的待遇,远远低于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我们农民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控制大城市规模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是能接纳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让医保在全国通用,给我们解决后顾之忧?”

“最郁闷的就是,我能融入这个城市,但有时候这个城市却容不下我。”小梁叹了口气。

“我们这一代,还处于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小梁总结道,“但社会发展的趋势总是向着城镇化发展的,我们得奔着这个方向去,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户口,多少恨已成往事?

户籍改革道阻且长

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愿再无“同命不同价”。

也是这个《意见》,给出了户籍改革的时间表和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这样的节奏和力度,不可谓不快不强。只是,这样的目标真能顺利实现吗?最近出现的一些户籍改革消息还是令人振奋的:2016年1 月1日,《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施行;1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公开发布。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改革没有停滞,承诺正在一步步兑现。

上世纪90年代末,有的村子在谋划为自己和子女买一个城镇户口。当时买城镇户口,也不难,价格大概在3000元- 10000元不等,具体看找什么“路子”。据说只要证明在城里有一个住址就行,即使那住址就是个厕所。买上城镇户口,有一个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规避农业税。当然,也有人对此无所谓。因为,获得实际好处,只是买城镇户口的目的之一。

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种田不仅不用交税还有补贴,也没多少人觉得“太吃亏”。原因是,能够尽早做个“城里人”,获得的荣耀和尊严,远比实际的利益更重要。

其实,“同命不同价”、城市与农村户口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价格或利益,而在于人之尊严的高低。过去,有一种惩罚叫“吊销城市户口”,有一种人口流动叫“盲流”。这些侮辱性的词汇和惩罚,意味着户口,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人口管理措施,还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说难听点,农村户口还意味着二等公民,是个歧视性词汇。

人们常说,户籍改革,是为了利益的公平。

其实,寻求尊严和人格的平等,才是人们热切盼望户籍改革快马加鞭的深层理由。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除极少数超大城市外,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等落户限制。对于居住证制度,李克强总理说:“千万不能把过去的暂住证换个牌子,变成‘暂时居住证’,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李克强总理的话很重,由此也可见,户籍改革遇到的阻力依然不小。同一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里头提到,大中城市需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发挥好企业和市场作用,改变不合理的落户限制,取消“暗门槛”。何为“暗门槛”呢?说白了,还是户籍改革道路上的阻力。

户籍改革道阻且长,急不来。户籍改革的目的,不是那张纸上的名称变化,而是彻底祛除依附在这张纸上的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因这个机制累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灰尘。

对于所谓的80后90后,户口这玩意带来的冲击力,已经小了很多。但附着在户口上的那层恐惧,至今依然没有彻底祛除。

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一纸户口,依然意味着利益的分殊,身份的不同归属。

不过幸运的是,这一代年轻人遇上了雷厉风行的改革,他们完全有机会跨越机制的藩篱,摆脱内心的枷锁。

相信会有那么一天,那张纸会不再重要,仅剩一组编号。

猜你喜欢

小梁户口户籍
给失管无名道路上“户口”
补 缺
补缺
户口
征婚信息
八类“黑户”可登记户口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微商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
户籍改革倒逼医保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