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歌唱,美在歌声
2016-02-05李妍霞
李妍霞
(山东省莱州市三元中学,山东 烟台 261400)
乐在歌唱,美在歌声
李妍霞
(山东省莱州市三元中学,山东 烟台 261400)
【摘要】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歌曲自信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长时间的进行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演唱情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逐渐变模仿为主动,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唱出自信,使其真正享受到音乐之美。
【关键词】兴趣;歌曲;因材施教
音乐,是人们鲜活思想的美好表现,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绝妙体验,一首歌曲动人之处不在于演唱者音域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而在于演唱者对于歌曲表现,但多数学生在演唱时大多是为唱而唱,或声音小,或情绪紧张,缺乏对歌曲的表现。那么,如何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自信的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我将唱歌教学时采用的几种方法浅谈一下,与大家共享。
一、培养兴趣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通过歌曲的内容创设生动的情景,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采用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初一上册《牧歌》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闭上眼睛伴随悠扬的旋律,借助歌词展开想象蒙古族的景色:碧绿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一幅幅迷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们脑海里,再加上悠扬的歌声,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切的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族人民的生活特色,也从歌声中深深的体会到了蒙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
(二)借助游戏,提高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活动,他们会在游戏中以最自然的方式抒发情感、表现自我。于是,我把各种小游戏带进了课堂:“击鼓传花”既改变了“提问”的呆板,又锻炼了学生适应紧张场面的能力;“歌曲接尾”既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又能增强集体荣誉感;“听口令”既锻炼了学生反应能力,又培养学生调整状态能力。这些游戏的加入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也消除了学生的自卑、胆怯,在欢乐的氛围中找到自信。
(三)小组合作,自由创新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唱歌课《青春舞曲》,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歌词:“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是怎样的?作者运用的节奏与歌曲的含义有何联系?”然后分成小组去分析歌曲,每个小组根据理解、分析的情况,设计出演唱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展示阶段,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有男女生唱、齐唱、领唱,有一个小组做到了表演唱,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全班所有学生在温馨、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思考、在创造中培养自信。
二、掌握歌曲
(一)走进歌曲,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艺术作品以情动人,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是作者的有感而发,中学生在理解歌词方面有了一定能力,这样我们完全可以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歌曲的内涵。例如:初一上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人人会唱,但远离了战争年代,学生们很难唱出歌曲激越高昂的气势,于是我从歌曲的诞生背景讲起,从作者满腔的爱国热情讲起,又借助几个革命故事,慢慢的将学生的思维带到那激烈的斗争的年代,体会到了词作家和曲作家在特务的追捕下坚定的信念,以及所有中华儿女不屈的民族精神。之后,学生带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来聆听歌曲,自然就能体会出歌曲所带来的伟大震撼,为唱好歌曲打下了基础。
(二)分析歌曲,体验歌词与旋律的融合
歌曲中的歌词与旋律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演唱者对歌曲的感受既不能单凭歌词,也不能单凭旋律,而是必须通过整体、全面的艺术手段综合感受,才能感受到整首歌曲的完美的情感内涵。 因此,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我都会与学生详细的分析歌词与旋律的特点:语调平和时旋律须柔和,语调激昂时旋律须高亢,二者恰到好处的融合才能将歌曲的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初三下册的歌曲《小草》,朴实的曲名就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张扬的语言,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描写了小草朴实无华的形象,也贴切的刻画了女主人公那单纯、乐观的内心世界,乐曲遵循了歌词的特点,运用了柔婉的小调式,采用了轻音乐的创作手法,与歌词紧密结合,形成了清新、优美、抒情,具有青春和时代气息的音乐风格,真正达到了轻而不俗、雅俗共赏的效果。
(三)感受歌曲,做好范唱
人的情绪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情绪极具感染力,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过:“只有唯一的方式可以打动人心,就是向他们显示自己被打动。”教师自信的范唱效果是教学录音带所不能替代的,然而,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师的范唱越来越被多媒体所代替,缺少了教师对歌曲的表现,也削弱了师生心灵的碰撞。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进行教唱初二上册中的《青春舞曲》一课时,学生随录音只是小声哼唱,当我手拿铃鼓,随着音乐边范唱边舞蹈时,学生的情绪瞬间就被激发,学生的情绪瞬间受到了感染,学生看着我的样子,随音乐打着节拍又唱又跳,完全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尽管一首歌曲在几个平行班级中往往要唱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但每一遍范唱我都认真而投入,因为我不仅满足于学生给我的掌声,我也愿和学生一同唱出美的旋律,享受音乐之美。
三、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在一个班级里,由于学生素质不同,对歌曲的表现参差不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歌曲之美。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唱,因人而异,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合作演唱;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将歌曲自信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长时间的进行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演唱情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在平时的点滴积累中,逐渐变模仿为主动,唱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唱出自信,使其真正享受到音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