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晋陕原生民歌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创作歌曲的影响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贾 忠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浅析晋陕原生民歌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创作歌曲的影响

贾 忠

(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晋陕原生民歌的风格特征与地理、历史及人们的语言、风俗分不开,晋陕原生民歌品种多,分布很广,且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出现的一批本土作曲家创作的许多既有浓郁的晋陕传统民间歌曲风格特征,又汲取了内蒙古西部特有的地方民歌元素(如爬山调、漫瀚调、二人台等)的歌曲,旋律优美,表现力极强,有着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

【关键词】晋陕移民;晋陕原生民歌;创作影响

在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内蒙古西部地区(主要指西至乌海、东至集宁、南至鄂尔多斯、北至巴彦淖尔市的大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二人台剧目以及地方民间小调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们迫切希望能够把自己身边的新人、新事物、新气象能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出来。于是,开始出现了一些经过本土作家及作曲家改编而成的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内容的二人台小戏、男女对唱及独唱的艺术形式。这些作曲家有的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有的是半路起家。他们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在河套这片热土上的,他们的祖先多数是从晋陕移民过来的。所以,这些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晋陕传统民间歌曲风格特征,同时又汲取了内蒙古西部特有的地方民歌元素(如爬山调、漫瀚调、二人台等)。内容大都是歌颂家乡面貌的变化、男女青年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表现力极强,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也极具有鲜明特色的汉民族风格作品有很多成为各类晚会、各种声乐比赛及专业院校的必选曲目。如:《八百里河套是我家》《我那落地生根的故乡》《家乡的小河》《什么时候你来呀》等等。

一、移民背景

清代及民国初期,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人口向内蒙古地区大规模迁徙定居,特别是山西晋中、晋西北及陕西北部地区(主要是榆林、神木、府谷地区)的汉族移民历经艰难困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望无际的塞外草原,不仅带来他们的农耕技术,还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这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独特文化艺术的形成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族向边疆移民过程中的文化交融是多重性的,既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又有各地汉族移民之间的融合。在“走西口”移民运动中,晋陕内蒙古三地在文化上出现了一次大碰撞、大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吸收融合与共铸新质现象。

二、晋陕原生民歌

晋陕原生民歌的风格特征与地理、历史及人们的语言、风俗分不开,同时也凝结着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体验。晋陕原生民歌品种多,分布很广。同样,晋陕原生民歌具有中国民歌体裁多样、曲调丰富的共性特点。这些民歌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例如:左权民歌《会哥哥》《不想旁人光想你》,河曲民歌《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铡草刀剜头不后悔》《三天的路程两天到》《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等等。

晋陕民歌的高亢,来自辽阔的长天厚土;晋陕民歌的悠远,来自于连绵的荒野黄沙;晋陕民歌的跌宕变化,来自于起伏的沟壑峡谷;晋陕民歌的热情洋溢,来自晋陕人民乐观豪爽的性格。

三、内蒙古西部地区创作歌曲

民歌的产生与其所在的背景和地域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当地民风民俗的一种具体生动的体现。几百年前,内蒙古西部地区是蒙古人的游牧草场,当时的音乐不过就是单纯的蒙古族传统长调、短调。从地形上看,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套地区都同属于西北地区,这个地区以高原为主。所以,山歌成为这一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种。而正是由这些从山西、陕西等地“走西口” “跑口外”逃荒移居塞外的汉族移民带来了大量丰富多样、不同风格的民歌,再经过和当地音乐文化的交流、吸收、融合及借鉴,特别在创作中,晋陕地区的音乐元素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西部创作歌曲中,逐步形成了本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特色。

这些创作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特点又十分鲜明。既有辽阔雄浑之感,又有抒情悠远之美。憨直、朴实、泼辣明快之中又洋溢着诙谐、缠绵之情。这些歌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较为灵活、自由且富有变化。从歌曲的体裁形式上看,独唱歌曲较多,其次是男女对唱歌曲,还有部分领唱合唱歌曲。其中创作的极具蒙古族长调短调风格的歌曲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四、调式调性方面的影响

陕西、山西的原生民歌有着极具特色的典型音调,即在五声(或七声)徵、商、羽调式基础上,由调式主音上、下五度构成的双四度叠置音调。这种音调和各种非四度叠置式音调的巧妙结合,构成了突出典型晋陕风格的风采各异的民歌。这些民歌主要以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商调式与羽调式的运用,而在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创作歌曲中,特别是巴彦淖尔地区,也主要是以商调式和羽调式歌曲为多。例如,山西民歌《绣荷包》这是一首出自山西地区采用了五声商调式的民歌,整曲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上句歌词为两个五字句,旋律委婉抒情。下句歌词则为一个七字句,旋律架构是上句低四度的变化模进,情绪显得低沉含蓄,旋律中的的连续跳进,是这首民歌的最主要风格特色。

内蒙古西部创作歌曲《河套,可爱的家乡》所采用的也是典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简洁朴实,歌曲的第一句结束在了调式的主音上,第二句结束在了调式的属音上,最后又回到了主音a。这首歌的前后调式统一,是很典型的五声羽调式歌曲,歌曲中,即可以看到陕北高原与蒙古高原调式的统一特征,又可以感受到具有草原韵味的独特风格。

五、旋律形态的影响

陕北民歌在旋律的走向上最大的特点是:主音的上方四度与下方四度对调式主音的支持,形成了鲜明的四度跳进音程。而西部创作歌曲也具有相同的旋律特征。例如陕北民歌《横山里下来游击队》,这首陕北民歌的旋律多次重复出现的跳进音程,这些音程的运用是对乐曲情感的表达,表现歌曲的高亢与明朗。而创作歌曲《八百里河套是我家》中,我们可以看到与陕北民歌类似的创作手法,旋律中也非常重视四度音程对调式主音的支持,如等音程的运用。

以上两首歌曲在旋律的形态上都采用了以四度音程为主。而从四度音程的音响效果来看,它本身具有明亮、有力的特点,在歌曲中被广泛的运用,也正是符合这一地区的地区特征。

六、结语

许多的内蒙古西部创作歌曲都是以晋陕原生民歌曲调为基础,充分运用地方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在创作手法和把握民族风格方面日益成熟,特别是在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五声音阶相结合、刻画诗词意境的能力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势必使内蒙古歌曲创作及创作风格的多元化、多样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民族研究文库).

[2]卢芸生.内蒙古西部地区民歌中的古词.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1995年(1).

[3]范红霞.论中国改编民歌的演唱特点.河南大学学报,2003(3月).

[4]薛娟.内蒙古本土艺术歌曲探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1(6月).

[5]周欣.融合与变迁——内蒙古地区艺术歌曲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6).

[6]张艳华.以“走西口”为题的西部民歌艺术特色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6).

[7]贾忠.晋陕移民文化背景下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创作歌曲,内蒙古艺术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论文,2013(6).

作者简介:贾忠(1968—),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声乐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声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