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申报假释引发焦虑的咨询报告

2016-02-05凌祥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求助者管教咨询师

凌祥

四川省邑州监狱

一例申报假释引发焦虑的咨询报告

凌祥

四川省邑州监狱

本文是一例在押服刑人员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报告。两月前,该求助者因确有悔改表现,监区依程序为其申报假释奖励。假释申报名单公示后,求助者因担心别人从中使坏,使自己不能顺利假释及假释后如何适应社会而出现紧张,烦躁不安,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与人相处敏感猜疑,精神痛苦,已明显地影响到了改造生活。经过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分析之后,就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严重程度进行了归类诊断,初步诊断为以焦虑情绪为主的严重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8次咨询,实现了让求助者建立正确认知,消除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焦虑情绪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1.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陈某某,男,30岁,无重大疾病,无家族遗传病及精神病史,汉族,初中文化,因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现在四川省邑州监狱服刑。

1.2 个人成长史

该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庭条件比较好,自幼娇生惯养,形成了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遇事鲁莽冲动,不能自我控制。在校学习成绩差,父母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对其进行教育,从小便和周围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喝酒、抽烟、上网成为常事。2007年,求助者纠集三个好兄弟“分工协作”持刀威胁抢劫受害人现金20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入狱后,求助者以自己不是主谋且量刑过重为由,多次申诉未果,2008年10月曾因不服管教,辱骂管教民警被处罚。2016年1月,鉴于求助者确有悔改表现,监区依法对其申报假释奖励。

1.3 精神状态

求助者神志清晰,情绪焦虑,紧张、烦躁不安,主观感受痛苦。

1.4 身体状态

自述无任何严重疾病史,身体健康,经监狱医院体检未见器质性病变。近段时间睡眠不好,精神状态差。

1.5 社会功能

求助者近期在改造生活中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人际相处差,劳动时无精打采,不能完成任务,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2.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近两个多月来,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难受,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担心假释奖励能否顺利裁定下来及假释后怎样适应社会。对改造生活前途失去信心。以前听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所以来求助。

2.2 个人陈述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我跟着父母长大,但他们都在单位上班,陪我的时间非常少,从很小时候开始我就经常一个人上学、放学,回到家里也是一个人,所以就只有跟着院子里的比我大的娃娃一起玩。高中时和我玩得比较好的几个哥哥都已经在混社会了,所以我也经常跟着他们去玩,一起喝酒、抽烟、上网,学了不少的社会习气,这也是后来犯罪的原因。

入狱后,我觉得判刑过重,一直寻求法律途径想申诉。管教民警认为我不认罪服法,对我评价很差,我因此曾辱骂过管教民警,并受到处罚。近几年来自己心态平和了许多,想反正都这样了,不如面对现实把精力放在了改造上。这次监区认为我确有悔改表现,依法按程序申报假释奖励。

最近两月来,尤其申报假释公示后本应该是高兴的事,但却只高兴了一两天就高兴不起来了。一方面担心曾经被我辱骂过的管教民警报复我,私下使坏,让我不能假释。另一方面担心假释出狱后,怎样面对社会生活。所以现在我很痛苦,每天都格外小心再小心,在乎他人的眼神和谈话。晚上睡不着,早上醒的早,担心、害怕、头疼,感觉度日如年。自己觉得这种状态很不好,但是无法摆脱内心焦虑,时常因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争吵,甚至是其他人讨论到有关减刑、假释的话题也引起我的不快。所以今天过来想请心理老师帮我指导一下,让我不这么痛苦,能够顺利地走出高墙。

3.资料可靠性认证

3.1 监区干警反映

求助者,性格偏内向,人际关系差。最近两个月经常晚睡早起,白天劳动时总是走神,与其他服刑人员交往、交流比以前也少了,也不愿和管教民警谈心,不知道在想什么,是不是与前不久呈报了假释奖励有关。

3.2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意识清楚,衣服整洁,谈话有条理,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愿望。谈到有关假释时,面部表情痛苦、焦虑、不安,不时唉声叹气。

3.3 其他服刑人员反映

求助者近期喜独处,心神不宁、烦躁、敏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我们与他交往都很小心,怕他生气。睡眠困难,无精打采,劳动学习不好。

3.4 心理测验结果

3.4.1 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九十项症状清单):(1-5级评分)

评定因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它 总分因子分 1.7 1.8 2.2 2.4 3.0 1.8 1.6 1.1 1.5 2.1 179

总分高于160,其中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及其他因子均高于2分,可筛选为阳性。量表显示,该求助者有较强的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轻微、人际关系稍显紧张。

3.4.2 SAS(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68分,表明求助者存在中度焦虑。

3.4.3 SDS(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7分,表明求助者存在轻度抑郁。

4.资料分析与症状评估

4.1 各类资料之间的关系

咨询师观察、监区民警介绍情况、其他服刑人员的反映、心理测验结果、求助者自己陈述的情况十分相符,证明以上资料具有可靠性,可根据此做出初步诊断。

4.2 对心理状态的评估

该求助者的成长环境造成了其不健全的人格特征,近十年的监狱生活形成了典型的监狱型人格。申报假释奖励公示后,求助者一方面担心曾经被自己辱骂过的管教民警报复,私下使坏,让其不能顺利假释。另一方面担心假释出监后,如何面对新的社会生活。故而产生了强烈的焦虑、孤僻、不安情绪,出现头疼、入睡困难、无精打采等生理现象,影响到了现实改造生活。

求助者有良好的自知力,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稳定,属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范畴。

5.诊断与原因分析

5.1 诊断与诊断依据

5.1.1 初步诊断

严重心理问题。

5.1.2 诊断依据

(1)求助者经监狱医院体检,无器质性病变,无家族遗传病及精神病史。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心理状态正常,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假释奖励材料虽然正在申报过程中,但是又担心自己曾经辱骂过管教民警怕他人计较,从中坏事。第二,虽然希望获得假释奖励,早日出狱,但是又担心出狱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这些冲突,都具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冲突,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已经泛化到一般人际交往中。

(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但持续时间已经2个月;社会功能受到较大影响。

(6)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5.2 鉴别诊断

5.2.1 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郭念锋(1986、1995年)教授的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统一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的;个性也是相对稳定的;且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未表现出幻想、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5.2.2 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

一般心理问题反应程度不强烈,无泛化,对社会功能未造成影响,病程小于两个月。而该求助者受生活重大事件刺激,反应强烈,对社会功能造成较大影响,症状已泛化,持续时间为两个月,因此可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5.2.3 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该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受现实刺激引起,因此心理冲突类型为常形,可以排除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5.3 主因与诱因

5.3.1 生物学因素

求助者:陈某某,男,30岁,无重大疾病,无家族遗传病及精神病史。

5.3.2 社会学因素

(1)求助者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做事任性、冲动鲁莽、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

(2)求助者从小混迹于不良少年的群体,对社会的认知片面、偏激,社会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3)求助者犯罪入狱近十年的改造生活让其形成了典型的监狱人格,应对事件刻板,看待问题思路狭窄,遇事退缩,缺乏应对社会的能力,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故而感到焦虑。

5.3.3 心理学因素

(1)求助者的监狱性人格,致使看待问题的思路很狭窄,对待问题比较偏激,不容易信任人,遇事退缩,在面对人生发生大的事件时,无法驾驭对自身心理造成的冲击,导致心理失去平衡。

(2)求助者性格内向、情绪不稳,遇事冲动,面临挫折时没有正确的应对模式,自我体验深刻,感到沮丧、压抑,进而导致情绪焦虑。

(3)存在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曾经辱骂过管教民警,所以这次假释奖励,可能管教民警会从中坏事,报复自己。另一方面,认为自己长时间在监狱里服刑改造已与社会脱节,担心假释出狱后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6.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初步诊断,依据有效咨询目标的构成要素,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6.1 近期及具体目标

6.1.1 改善求助者的睡眠状况。

6.1.2 降低其焦虑程度。

6.1.3 改变不合理认知。

6.1.4 恢复社会功能。

6.2 长远及最终目标

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成长。

7.制定咨询方案

7.1 主要咨询方法和原理

7.1.1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7.1.2 原理:合理情绪疗法,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其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其重要的方法是对不合理的信念加以驳斥和辩论,使之转变为合理的观念,最终达到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7.2 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略)

7.3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及费用

咨询时间定为每周一上午10:00至11:00,每周一次,每次60分钟,按照四川省邑州监狱相关规定,不收取任何咨询费用和心理测验费用。

8.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共8次咨询)

第一阶段: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摄入性谈话,了解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领悟阶段,分析问题、探寻根源,找出错误观念、改变认知。

第三阶段:修通阶段,与不合理的信念做辩论。

第四阶段:再教育阶段,促进健康、巩固效果。

1、初诊阶段,了解基本情况,收集资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咨询分析,发现不合理信念。(第1次)(2016年3月25日)

咨询过程:

给求助者宣讲咨询的原则和双方的义务(强调保密原则),了解求助者生物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基本资料。在会谈中对求助者表示了充分尊重、理解、关注。通过积极关注和倾听,求助者把内心的真实体验表达出来,使其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信任得以建立。以理论的解释与指导,使求助者感到自己的困难有了可以求助的场所,从而感到安慰,对下一步的咨询更有信心,通过求助者的叙述,发现引起焦虑的不合理信念。本阶段咨询师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并进行相关心理测验。主要运用倾听、共情等参与性技术来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附咨询摘录:

咨询师:我能帮你做些什么?

求助者:最近两个月来,睡眠很不好,烦躁得很,不想和别人说话,他们说我变得孤僻了,我感觉现在很痛苦,脑袋里的神经都要崩断了,我想尽快摆脱现在这种痛苦的状态,你能帮帮我吗?

———(基本情况和咨询计划讨论略)

通过这次面谈,发现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申报假释后引发的一系列焦虑情绪,通过与求助者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确定了咨询的目标,制定了咨询计划。

2、分析、领悟阶段(第2次、第3次、第4次)(2016年3月30日、4月4日、4月9日)

咨询过程

和求助者谈论其心理现状的诱因,让其认识到诱发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取得求助者的认同,引导其产生改变错误认知的动机,通过此次交谈,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其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让求助者认识到一个人的看法和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

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他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和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积极注意改造生活中种种不良情绪,找出错误观念,进行自我反省和体会,并进行记录。

附咨询摘录:

咨询师:你好,这个星期来感觉怎么样?

求助者:上周给你说了那么多,感觉要轻松点,但是也没什么明显变化,成天还是很紧张,睡得还是很少。

咨询师:坦率地说,上次你给我说了那么多,我感觉到其实让你忧心的不是假释这件事本身,假释只仅是你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我们称之为诱发事件,但这些可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会是什么样的原因呢?

咨询师:就是你对这些事的一些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这些不同的看法就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假如你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你的情绪就会有所好转。

求助者:……(沉默)。

咨询师:这就是说人们对同样一件事,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看法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如果你能意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也许就能控制你的情绪。

求助者:哦,有些道理。

3、修通阶段(第5次、第6次、第7次)(2016年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

咨询过程

反馈作业,与求助者进行探讨,让求助者明白他的问题在于对一些事件的认识上出现了较大偏差,并鼓励求助者换个角度去认识问题。

采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辩论技术,与求助者就自身不合理信念展开辩论。通过运用“黄金规则”来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的绝对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极的不合理信念。

让求助者对自己当前状态重新进行思考和认识,引导求助者建立一种新的建设性的认知行为模式,鼓励其积极面对改造生活,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才能理性交往,善于自省才使人成长。

附咨询摘录:

咨询师:为什么担心别人从中使坏,影响假释奖励呢?

求助者:管教对自己印象不好,自己曾经辱骂过管教。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管教对你印象不好,所以就会做不利于你的事。

求助者:对。

咨询师:按你所说,管教应该在讨论假释时提出反对意见,拒绝签字才是?

求助者:哦······

咨询师:现在监区已经依程序申报了假释材料,并进行公示,说明管教民警对你近期的改造表现是肯定的,没有偏见,态度是公正的,不是吗?

求助者:好像是这样的,难道是我看待问题绝对化了。

······

咨询师:你为什么既想提前假释出狱又担心出狱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求助者:我与管教民警处不好关系,发生过矛盾,以后出狱后一定会与他人处不好关系,这样的话就无法生存了。

咨询师:你的意思是说,处不好关系就一切都完了。当初你与管教民警发生矛盾,但后来你改正了不是也顺利获得假释奖励了吗?

求助者:······(沉默)

4、再教育阶段。(第8次)(2016年5月7日)

(1)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2)咨询过程

求助者已经开始在积极自省。对求助者的思考、领悟和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巩固前期的咨询效果。咨询师针对其如何面对出狱后的生活予以指导,鼓励求助者积极面对未来,鼓励他勇敢沟通,承认自己曾有过怨恨、猜忌,求得对方理解和原谅。

附咨询摘录:

咨询师: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求助者:好多了,晚上睡得也好多了,躺下一会儿就能睡着,早上也不醒得那么早了,白天感觉精力比以前充沛。

咨询师:你和民警、同改之间的关系如何?

求助者:还好,我按你说的主动去和他们沟通过了,原来他们并不是想害我,是我多心了。

咨询师:对出去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能说一说吗?

求助者:虽然不知道具体怎么做,但是我想我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我也在跟家里联系,谈一谈我出狱后该做什么的问题,我想不管做什么,至少我可以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外面的社会了,就象你说的,把监狱当学校,我想我在这里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怎么认识自己·····

9.咨询效果评估

9.1 求助者自我评估

求助者反馈说目前自己情绪平和多了,睡眠有明显的改善,和同改的关系也有所改善,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现状了,对即将出狱虽然还是有所担心,但是能够客观地认识和理性地对待,对出狱后的生活也有了信心。

9.2 求助者社会功能恢复情况

睡眠改善,能主动与人交流,学习、劳动效率提高。

9.3 求助者监区民警、他犯对其评定

求助者现在情绪好多了,能主动找人聊天,晚上入睡正常,学习、劳动效率提高,还向其他人请教关于出狱后该怎么办。

9.4 心理测验评估

9.4.1 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分析(九十项症状清单):(1-5级评分)

评定因子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它 总分因子分 1.7 1.7 1.6 1.5 1.3 1.2 1.4 1.1 1.2 1.1 129

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及其他因子均已正常,总分下降50分,总减分率为28%,说明对该求助者的心理咨询有效。

9.4.2 SAS(焦虑自评量表)再测验结果:标准分为48分,正常。表明求助者焦虑情绪明显缓解。

9.4.3 SDS(抑郁自评量表)再测验结果:标准分为49分,正常。表明求助者抑郁情绪基本消除。

由以上测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求助者之前明显的焦虑情绪已明显缓解,抑郁情绪基本消除,人际关系有所改善,达到了预期的咨询目标。

9.5 咨询师的观察与评估

求助者现在已能够认识到自己以前错误的认知模式,焦虑情绪有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增加,人际关系有所改善,对事情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增加了求助者心理包容度,提高了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了求助者心理的成长,使求助者心理更加健康、成熟。

9.6 求助者某些症状的改善程度

求助者情绪平和多了,睡眠改善,人际关系缓和,注意力集中,学习、劳动效率提高。

[1]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虞积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3]林秉贤,《罪犯改造与心理矫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林秉贤主编,《犯罪心理学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6]天津腾龙学院主编,《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求助者管教咨询师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拒绝的正确方式
倪萍不厌其烦的一句话
同感的技术
心理案例论文
WHERE ARE WE GOING, D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