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6-02-05肖大兴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态度适应性学习动机

肖大兴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

肖大兴

(楚雄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应用冯廷勇等人2006年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对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楚雄师范学院300名大学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状态总体水平偏好;在各人口学变量的对比中,学习态度和教学策略的适应性农村学生优于城镇学生;在性别上对比上,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适应女生略优于男生,但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在不同专业对比上,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文科优于理科,在不同民族比较上没发现显著差异。在这些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和建议。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大学新生 学习适应 现状 对策

学习是个体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况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1]。学习适应是指主体根据环境及学习的需要,努力调整自我以达到与学习环境平衡的行为过程,学习适应有其内在的心理结构、心理条件和实现过程。一般要经历适应平衡状态的打破、学习需要的产生、学习诱因的作用、自我的积极调整、最后达到学习适应的良好状态[2]。调查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本人认识问题所在,从而采取积极的措施,及时调整观念,调整学习方法,尽早适应大学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深入了解他们学习适应化进程及特点,为增强学生学习适应能力、提高学业成绩提供帮助。最后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新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出对策,并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对促进新生全面发展与成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最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相比位于省城的大学而言,地处偏僻、学生以农村生源地的居多,学习资源相对较单一。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取样方式,对楚雄师范学院入校2个月的3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80份,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78人,女生202人;文科生138人,理科生142人;城镇56人,农村224人;汉族197人,少数民族83人。

1.2 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了由冯廷勇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进行心理测量。[3]量表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5个维度,共29个项目。采用likert5点记分方法,即“同意”为5分,“较同意”为4分,“不确定”为3分,“较不同意”为2分,“不同意”为1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得分越高,适应状况越好。全部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总体状况

表1: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状况(±SD)

表1: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总体水平状况(±SD)

学习动机 教学模式 学习能力 学习态度 环境因素 适应总分M±SD 3.26±0.63 3.30±0.81 3.85±1.21 3.58±0.8 2.92±0.8 3.38±0.52

每个分量表分均在1-5之间,其中表示适应强的是4-5区间,适应较强的是3-4区间,适应较差的是2-3区间,适应差的是1-2区间。这种做法只是一种近似的比较。处理后得知:适应较强的因子主要有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适应状况较差的是环境因素。

2.2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生源地比较上农村优于城镇

表2: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S)

表2: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生源地上的差异比较(±S)

注:*在0.05水平显著,**在0.01水平显著,***在0.001水平显著,以下同。

城镇(n=56) 农村(n=224) T总分 3.33±0.55 3.39±0.51 -0.72学习动机 3.32±0.64 3.25±0.63 0.670教学模式 3.00±0.72 3.36±0.81 -2.685**学习能力 4.05±1.44 3.80±1.15 1.208学习态度 3.35±0.82 3.62±0.79 -2.065*坏境因素 2.88±0.80 2.92±0.80 -0.306

表2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生源地的比较上,农村学生学习适应优于城镇学生。特别是在教学模式和学习态度两个维度上差异显著(t(教学模式)=-2.685,P<0.01);t(学习态度)=-2. 065,P<0.0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来源于城镇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从小学习均是通过学校教师、课外家教、周末补习班等方式完成的。即基本是被动式学习完成。而农村学生,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其学习基本靠学校教师教育和自主学习完成。而大学里的学习很多时候需要自主学习,于是来源于城镇的学生对于大学里自由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就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

另外,来源于城镇的学生由于从小生活条件相对较好,艰苦朴素生活基本没过多体验过,来到大学后对自己的学习焦虑意识较弱,对待学习抱有无所谓态度,认为工作今后父母会帮自己努力的。而农村的孩子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上大学认为来之不易,因此来在大学中想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担忧,也想借此改变自己命运,因而学习认真刻苦,态度也比较端正。

2.3 大学新生在学习态度和环境适应上女生略微好于男生

表3: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S)

表3: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各维度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S)

女生(n=202) 男生(n=78) t总分 3.39±0.46 3.37±0.65 0.300学习动机 3.26±0.57 3.26±0.77 -0.061教学模式 3.29±0.78 3.32±0.88 -0.210学习能力 3.80±1.17 3.97±1.29 -0.958学习态度 3.64±0.74 3.41±0.93 1.748坏境因素 2.96±0.80 2.80±0.81 1.389

通过表3可以看出,在性别上的差异的比较中,五个维度上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差异没达到显著水平,但从平均分上看出大学新生中女生的学习态度和环境适应好于男生,且接近显著水平。造成这些偏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女生做事情比男生细心、认真。另一方面女生更顺从于教师的引导安排,而男生更多喜欢松散自由,自我约束力较差。

2.4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专业上文科高于理科

表4: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比较(±S)

表4: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比较(±S)

科(n=142) 文科(n=138) t总分 3.25±0.44 3.52±0.55 -4.355**学习动机 3.23±0.59 3.29±0.67 -0.833教学模式 3.15±0.75 3.46±0.83 -3.050**学习能力 3.61±0.69 4.09±1.54 -3.075**学习态度 3.35±0.79 3.81±0.75 -4.547**坏境因素 2.85±0.76 2.99±0.84 -1.325

从表4结果看出,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在不同专业下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文科学生在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上有明显优于理科学生。出现这些因素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理科生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也重;课后又有很多的作业和实验需要完成,且难度较大。而对于文科生来说,文科内容丰富多彩,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学习难度也相对不大,更多的是理解记忆即可。因此文科学生测试中更容易取得成功,越成功就越有动力,越有动力越认真。而理科生则反之,越难越不想学,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然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5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不同民族上差异不显著

表5: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S)

表5: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在民族上的差异比较(±S)

汉族(n=197) 少数民族(n=83) t总分 3.38±0.50 3.38±0.57 0.008学习动机 3.27±0.62 3.22±0.65 0.509教学模式 3.29±0.82 3.31±0.77 -0.136学习能力 3.76±0.93 4.07±1.76 -1.754学习态度 3.54±0.81 3.68±0.78 -1.241坏境因素 3.07±0.75 2.47±0.79 0.662

通过表5发现,新生学习适应性在民族对比上差异不显著,表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他们能来到同一所学校学习,证明高考分数的差异是不大的,这就可以说明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曾经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差异是不大的;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在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食等都趋于汉化(除特殊的民族:如回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中有汉族,汉族居住和生活的环境中有少数民族,民族之间相互的融合,民族之间相互通婚,他们的生活环境基本上是相同。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学生接受相同的教育,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接受的教学方式等都是相同的,这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相同的。综上两方面因素说明在校新生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各因素差异不显著。

3.改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建议

从以上数据的研究中发现,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在生源地、性别和不同专业对比上都存在差异。并且无论在生源地上还是在不同专业上都存在教学模式适应和学习态度适应两个方面的大问题,因此需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教育。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抓好始业教育,明确学习方向

在新生入学之初,学校第一周都会对新生进行一系列的始业教育,借此机会,学校各院系应该设置好教育内容,并扎实开展教育引导活动。其教育内容可以包括:专业认知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校纪校规教育、成才目标教育等。

专业认知教育,一是可以让熟悉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师负责对新生进行讲解。二是可让高年级学生或者已经从此专业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一部分让其与新生进行相互交流。三是可以带领新生参观高年级学生留下的作品。通过这些方法让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认知和认可。

环境适应教育,可以让高年级学生带领新生在校园内进行边走动边介绍的方式进行,通过这让新生对其各教学楼、办公楼、食堂、厕所、超市、医院、图书馆等等有所整体把握。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常用物品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如一卡通的使用和圈存机的使用等。

校纪校规教育,以学生手册为依据,一方面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的讲解,重点提醒学生注意某些校纪校规的要求。另一方面安排学生以自学的方式进行认真研读。让新生明确学校管理规章,防范违纪事件发生。

成才目标教育,大学新生入学以后,有没有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或目标是否符合实际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帮助学生在正确分析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的前提下。编制自己的奋斗目标,具体可包括未来自己想干什么?现在需要考的证书有哪些?需要锻炼的能力有哪些等。

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始业教育,可以帮助新生从“高中生”成功走向“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的过渡与转变,为今后大学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3.2 通过心理辅导,提升学习适应水平

大一学生刚来到大学里,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感到迷茫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新生举行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如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

从表4看出文科的学生的适应性明显比理科的学生高,所以适时对理科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也是十分必要的,鼓励他们积极学习,让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还可以通过印发资料和粘贴宣传材料的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让每位新同学都感受到新环境的温暖,及早适应新环境和新学习。

3.3 完善教学管理,营造学习氛围

表2中看出生源地是城镇的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比生源地是农村的学生要差,表4中可以看出,理科学生比文科生的学习态度差。所以应特别加强对城镇学生、理科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指导。而营造好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影响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努力营造出尊重知识的氛围,并用健康的学习观念引导新生,从而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改变新生对大学里学习的不合理认知,让他们正确的理解大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转变他们放纵自己而忽视学习的局面。同时,学校应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奖惩问题上真正做到公平公正的原则,对于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相应的合理奖励,如可以在相同条件下优先参与评先选优和奖助学金的评选。这样不但能肯定这些同学,还能给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3.4 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能力

从表2和表4的数据分析得出,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无论在生源地上还是在不同专业上比较,都在教学模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表4中也可以看出文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比理科学生在学习能力适应这个维度上要好。所以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初期,建议各位教师适当的减慢讲课速度,最好能够采取一些循循善诱的过渡方式来缓冲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教会大学新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全面培养,使教师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专家,更成为教育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做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从而让学生能轻松快乐学习。

3.5 学会自我调适,主动做好学习适应

大学新生处于相同的环境里,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而有一些学生就能适应,其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是学生主体。大学生要努力完善自我,争取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

大学新生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适应能力。听课时,认真听、认真想、认真记;当有小组活动或是实践活动时,要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疑惑时,就要主动向老师求助,及时解决问题。学生来到大学后,好多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清楚自己来到大学该学习什么,大学里的基础公共课程的开设,可能在一些学生看来是觉得没有必要的,所以他们就不好好学,甚至不学。当出现这种现象时,老师就应该提醒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设每门课程的意图。大学上课的教室是不固定的,这堂课结束后,还要去另外一间教室上课,对于刚来到大学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每天上课都是跑来跑去的,会感到疲劳。学生每天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一段时间下来,会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反而是每天漫无目的的过。这时学生就应该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给他们一些建议,如:建议学生给自己树立长、中、短期学习目标,并学会规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没有课的时候能做什么等。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该学习时好好学习,该休息时就好好休息,只有有规律的劳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学习。

4.结论

总之,大学新生在进入新的环境时,出现一定的学习不适应属正常现象,但我们一定要对其正确看待,正确引导。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效的教学引导、温暖的人文关怀和自我的认真对待、主动的积极适应。最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促进新生的学习适应,为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111.

[2]张宏如.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3]冯廷勇.胡兴旺等.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6.38(5):762-769.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适应性学习动机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义务教育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对学习态度的影响研究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家庭背景关系的实证调研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