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土家织锦中的植物染色技法及设计创新
2016-02-04何莎
何莎
[摘要] 植物染色起于上古,流传华夏。神秘湘西的土家族妇女世世代代传习着这一传统生活技艺。研究土家族植物染色技艺,先以探讨武陵山片区天然植被环境为发端,即为“地利”之研究;更进一步以土家族特色古法染色的技艺形态,以及以三原色为轴心的色彩提取体系为重点展开,是为“人和”之研究;未了,回归当下,着眼生活,为今日土家族传承植物染色古法技艺时态,造福美好生活而谨慎思考,是为应“天时”之探索。
[关键词] 武陵山区;土家族;织锦;植物染色;创新设计
2015年我国西南土司遗址申遗成功,孕育于武陵山区的土家族文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土家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西南武陵山区的崇山峻岭、交错溪河中,地处湖南的西北部,以北纬27度32分、东经110度30分为中心,西南与贵州省接壤相连,东北以湖南常德市的河洑山为界,南至雪峰山,北靠澧水。武陵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至今仍原封不动地保留。因此,山区中植物种类十分丰富,仅木本植物一项就有51种之多。“现已查明的野生植物,有维管束植物209科,897属,2206种。其中种子植物有174科,820属,1980种,蕨类植物有35科,77属,226种。”如此丰富的植物资源显然为土家族人织锦染色的发现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一、土家织锦的历史缘起与类型
土家族是一个以山地农耕为主的民族,山区葛麻、苎麻植物随处可见。土家织锦技艺利用天然植物材料创造出颜色绚丽多彩,质感厚重扎实的特色织锦艺术,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代,土家族先人织成一种精细的‘賨(上宗下贝)布。《华阳国志》记载其为‘兰干细布,形式上‘织成文如绫锦。唐代则改称‘溪峒布。《溪蛮丛笑》描绘这种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宋朝以后,土家族染布除了一般的土布外,用丝经棉纬织造出的色彩绚丽的织锦逐渐享誉天下。”上千年的土家织锦文化传承了土家妇女的对生活的理解,积累了农耕生活的经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以来是土家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国妇女勤劳智慧的作品之一。
在土家族文化中,“铺盖”和“花带”是土家织锦染色的基本类型。“铺盖”是土家族用作被子的盖面,或者小孩的被面,也被称为“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音译的土家话,也是流传至今不多的土家语之一。西兰卡普的图案多用象征和抽象形式指向特定的文化寓意,在形式上运用直线的变化进行造型,相互连续对称,形成单一造型的演进变化,连绵不绝的样式。保存至今,仍在使用的西兰卡普传统图案约有二三百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自然物象模仿的图案:二是各式抽象化的几何图案纹:三是土家族文字图案。这些传统图案多取材于土家族日常生活所闻所见,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如虎豹麂鹿的斑纹、锦鸡的彩羽、云彩的云钩、水波的曲钩、拱桥的弯钩、梅花钩,还有蝴蝶扑牡丹、双凤朝阳、喜鹊闹梅、土王五颗印、迎亲图等。据专家考证,制作西兰卡普的织机同我国7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的织机复原图十分接近,通过变换纬纱的方法来织出不同的花色。
另一种土家族织锦类型是“花带”,它是一种土家族用于腰带、背带的一种可系用的装饰带。一般20厘米以内,有宽有窄,织造方式和图案同“西兰卡普”有异曲同工之处,以二方连续图形为主。一般来说,花带是土家族姑娘最早掌握的技能。土家织锦一般广泛流传于武陵山区酉水流域,据考证,湖南省的湘西永顺县为最早的土家织锦地区,随后湘西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以及张家界市部分地区都曾盛行民间,直至清朝达到顶峰,花样精美繁复,色彩绚丽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织造方法过于复杂,市场需求的转变等原因,“土家织锦”被迫面临传承中断的危机,在如今的武陵山区已不多见。
二、武陵山区土家织锦的传统染色技法
土家织锦的染色工艺与中国古代传统染色工艺一脉相承。武陵山区依水而居环山而建,主要以种植麻为主,以麻和丝为原材料的织锦最为多见。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耕地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了许多适宜在武陵山区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土壤、动物成为染色最直接的材料。解放前,土家族所有的织锦材料都是自给自足,从麻的种植,丝的提取,纺纱再到用山区植物、矿物、动物提取色素进行染色。
(一)土家织锦染色的基本方法
土家染色过程中具有“染纱线而不染布”的特色。即土家织锦在织布之前的纱线环节已经进行了纱线染色,织布是土家织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制作中首先使用粗细不一致的纱线进行织造,一般经线是固定线因而比较粗,2-3股,而纬线根据织造的花纹工艺不同使用的纱线股数不定,越细越精美,也可用丝线替代。进而,土家妇女将会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对染线进行染色。
1.直接染色法。用纱线浸入染液中进行反复染色。此处可进行冷染或煮染,根据染液的不同而选择。
2.媒染染色法。媒染法是通过媒染剂进行媒染达到固色、媒染的效果。先用大火煮沸染液,把纱线放置染液中20分钟,再放置用水加热后的媒染剂中15分钟,将纱线进行清洗掉浮色即可。
3.传统染色方法。有些染料若是直接染色不容易固色,但是在解放前没有媒染剂,因此土家人民使用最传统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把纱线浸泡在水中,用刀把碱性肥皂切成小块置入烧开的清水中(也可用碱水或者桐壳灰替代),当肥皂全部溶化后将泡好的纱线放置锅中并按照一个方向搅拌以免粘锅,浸泡20分钟后将纱线取出放置染液中进行染色15分钟,然后放入盐水中固色10分钟后清洗掉浮色即可。
(二)武陵山土家族织锦的染色原料与配比方法
1.红色:
①朱砂。土家族所处的武陵山区产朱砂,因此用朱砂磨制成粉进行染色是土家先民最早掌握的方法。
②苏木。苏木染色丰富,将苏木切成20厘米长小段,用媒染法进行染色。此时取用不同的媒染剂将会有不同的效果。铝媒染染出色彩鲜艳的橙红,铜媒染呈红棕色,铁媒染呈红褐色。媒染15分钟后清洗即可。endprint
③茜草。茜草为比较常见的植物,取其根部进行煮染,用铝进行媒染可染出绯红(图1)。
④小果蔷薇。小果蔷薇的根进行煮沸后进行染色(图2)。
2.黄色:
①姜黄。可以直接染色,将姜黄进行煮沸后即可。不同媒染产生不同黄色。如明矾可以染鲜艳的柠檬黄,铜媒染呈黄绿色,铁媒染呈橙黄色,根据不同的色彩调整媒染剂的用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姜黄色彩鲜艳,但是耐光性较差。
②栀子。用栀子果实进行浸泡,可以染出鲜艳的黄色。但是染出后需要在空气中充分氧化再回染。
③化香树。取化香树茎或叶放置清水中与鼠曲草进行发酵进行染色。
3.蓝色:
靛蓝。“靛蓝又称蓝靛,由木蓝属植物寥蓝、松蓝、马蓝、吴蓝等的茎、叶发酵制成。蓝草系一年生草本,茎高二、三尺,叶互生,七月开花,九月间收割,因此九月是采蓝的最好时机。由于靛蓝的染色要利用还原剂的作用,所以叫做‘还原染料。”中国很早就对靛蓝染色有了认识,并将木蓝属的植物作为经济作物种植。《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另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正是从当时的印染生产工艺中总结出来的。靛蓝使用土法制靛,我国各地制靛方法不同,但是都类似。民国《永顺县志》中记载:“靛,草本,种山田隙地,为染布帛之用。”制靛首先取一个大缸,用木蓝叶或者蓼蓝叶放置缸中,再加入草木灰水(每百斤靛叶撤入石灰四十斤),每天保证翻一次水,第一次制靛的温度不超过30度,最后用自制的甜酒进行发酵数天,观察靛叶出现深绿色后捞出靛渣(图3)。静置数日后上层水泛清,缸底靛蓝凝结成泥,成靛泥。需要染蓝时,取出靛泥并加水煮沸,用上文传统染色方法即可染蓝。每次在染液中浸泡后的纱线需充分裸露在空气中使其氧化,让色彩显蓝,若需蓝色越深,浸入染液中的次数就越多。
武陵山区特色植物丰富,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作中就地取材,除了以上红、黄、蓝三原色之外,比如千日红染玫红,紫草染紫,五倍子染灰,马桑树染黑,川黄染黄,乌苞染紫等等,有些植物根据季节不同,色素生成也不一样,有些植物的色素若已经饱满,但是采摘时加工不当也会造成色素流失,影响染色效果。色彩的千变万化以通过量的变化可以得到,在染色试验中,植物染色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根据温度、空气湿度、火候大小、用量等产生的颜色都有不等的变化。《雪宦绣谱图说》中道:“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试之今日而变,以今日所得之色,试之明日而又变者。变不可得而穷,色不易名而纪,夥颐哉。”一般认为,最佳的染色时间为春秋季,温度不宜太高,空气也不宜潮湿为最佳。染色时要加入草木灰、碱水、桐壳等进行助染,草木灰是助染剂中最环保且无污染的,但是染色效果不稳定。在清末以前没有化学媒染剂时传统染色中铝媒染剂即是明矾,铁媒染即用铁钉煮沸进行媒染。植物染色相对于化学染色更环保,染色后的纱线进行倒线后便可以上机织锦了,有些织锦还能有药用效果,苗儿摊镇织锦世家出生的刘代玉(图4)还研究出了一种染色包,它可以保养儿童的胃,富有保健作用。
三、武陵山区土家族植物染色技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土家织锦的染色技法不仅是我国古代染色技法中的组成部分,也体现了武陵山区土家族的长期生活状态,是了解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家织锦的染色技艺同织锦一样以家庭传承为主,我们在研究中拜访了土家织锦代表人刘代玉老师,她是传承人刘代娥的胞姐。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她讲到“现在做织锦的很少了,加上年纪越来越大,眼睛有时也看不清,再加上传统植物染色的一些植物现在也很难找了,以后怕越来越少了。”从此可以看出,如今土家织锦染色技艺的传承已经面临终端的危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状况尚且如此,普通人家又将如何!
传统土家族织锦工艺文化非常珍贵,对于这项传统工艺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值得认真探讨。作为农耕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的手工技艺,在遭遇到了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生产方式和形态都发生了改变,化工染色必然会取代手工染色,机器生产必然会取代手工织锦,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适应产业转型需求,发掘土家织锦本土文化特色,将其植入现代设计产品中,以产品设计发动社会活动来进行精准推广以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复兴。
在乡村向城市集中,城市日趋同化的演进中,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商品同质化是批量化、规模化、精准化产物,这种商品适应经济发展却容易造成审美疲劳,缺乏自然美和人情美。雅斯贝尔斯在《时代的精神状况》曾说,“技术世界看来是对自然世界的破坏。人们抱怨:生活已变得不自然了。人为的技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不得不容忍许多的丑陋,不得不承认与自然的分离。”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持续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中期望放松、放慢脚步,在工作之余寻找一个适合生活、具有独特性的生活圈子,以自然、手工为主题,体验传统工艺手作。通过这种方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植物染色的乐趣中,通过自己学会染色,认识植物染色流程,了解传统手工艺制作,达到民族手工艺的传承,并认同这种手工劳动的价值,推广传统手工艺的良性发展。
中国旅游胜地有同质化的弊病。这种形式从目前的旅游市场来看,已经快走到尽头了,旅游城市和旅游产品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让旅游产品特色突出且没有翻版不足,只有产品设计师介入,在全面了解传统工艺特点后根据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把传统手工产品进行再设计和制作,把当地文化同特色工艺结合,打破传统的生产线,突破具有局限的文化内容,与接收西方设计方法的设计师进行知识共享和交流,共同创造适合现代审美和市场的产品。
植物染色在中国古代染织史上曾经绚丽过,勤劳的人们利用身边的植物色彩来装扮自己,表现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这种技法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也通过丝绸之路传至欧洲美洲大陆,使用最多是日本,现在他们把植物染色运用在自己传统服饰的制作上,保留了传统服饰展示和穿着时间,比如家族聚会、传统节日等,继而来保护传统工艺的制作,保护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方式使传统服饰的复原更有价值(图5、6)。
结语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武陵山区土家族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方面生产力的提升给山区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却让传统技艺特别是植物染色技艺面临生存危机。我们站在民艺学的立场,传统手工艺急切地需要社会的关注与保护:回到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上看,传统手工艺唯有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进行创意设计,开发新的产品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因此,致力于尝试将土家织锦的植物染色技艺引入现代生活模式中,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在城市居民中构建出本土民族特色的互动活动,让大家参与、体验,从而潜移默化地推行土家织锦的活态保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