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社会组织: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新主导者

2016-02-04靳志鑫

武术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保护作用

靳志鑫

摘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变迁,武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拯救、保护武术的传承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政府主导的武术传承与保护,对武术的发展与延续可谓是“杯水车薪”,致使保护滞后于失传,使一个个遥远的武术拳种逐渐消亡。体育社会组织作为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新兴力量,其共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工作身份,势必推动武术传承与保护进入新的高潮。

关键词:武术传承 保护 体育社会组织 作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4-5643(2015)12-0015-02

1.前言

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离不开其悠远地历史,更离不开其对历史文化的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事物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次,精神文化的渴望,迫使已被信息时代冲击的历史文化,重归人们的视野。同时,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迁,使原本具有“乡土气息”的本土文化,登录世界文明历史舞台,其独特、鲜明的文化特征,将展露出一个“婀娜多姿、瑰丽绝伦”的历史“魅影”。将不被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展现给众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中,对民族文化之根的追溯,更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根生于华夏大地的历史文明永不泯灭,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文化瑰宝。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将毅然加入这一公约组织,成文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守护者。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及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各类暂行办法、通知、意见等。而申请“非遗”保护的民族文化种类繁多,曲艺、器乐、舞蹈、技艺、拳种等,据己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种,其种类繁多,无疑给我们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阻力。而在许多城市申请“非遗”保护时,出现“知名拳种入围非遗,小众武术濒临失传”的现象屡屡发生。其政府行为的推崇,将加大“小众武术濒临失传”,无疑是为小众武术的传承“雪上加霜”。政府职能的主导行为应发生转变,使其成为一个权威的服务者,让更多关注、热爱武术文化、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各界社会人士、体育组织参与到这项史诗级的保护性工程中,为众多的小众拳种汲取更多的“关怀”。

2.体育界的新主角——体育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在社会科学中将社会组织分为广义与侠义两种。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本研究的体育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从事体育发展为目的,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群体组织。据《中国青年报》2014年统计:“全国共有体育类社会组织23590个,占社会组织总量的5%,且成逐年上涨趋势。”体育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将逐渐扭转政府主导发展体育的局面,让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成为“主角”,强化各级社会组织在活动开展中的功能与作用,让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枢纽”带动政府帮扶和参与者的主动性。体育社会组织也将有效的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原本的政府“功利性、政绩性”扭转为社会“公益性”。

3.武术传承与保护的重任需要体育社会组织

3.1高效的服务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服务群体,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成员的体育服务需求。而体育社会组织,就是要组织一部分人群参与到一些武术传承与保护的活动中去,成为武术传承人的好朋友,也要成为政府帮扶的好伙伴,让政府与武术传承人之间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得到最妥善的处理。“化干戈为玉帛”,让更多的武术小拳种走出“濒危”地边缘,逐渐融入人们视野中,成为华夏民族永不凋零的文化瑰宝。通过体育社会组织的工作,让更多保守的老拳师挣脱“守旧思想的枷锁”,勇敢的站出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为丰富的文化盛宴。体育社会组织的出现,也将逐渐扭转“一个拳师的离逝,标志着一个拳种消亡”的尴尬窘境,同时也减轻了相关体育部门的工作压力。体育社会组织就是一个“枢纽”,将为政府的保护与武术者的传承搭建一个互信、平等、友善地传承与保护平台。

3.2“亲民”组织“承上启下”

体育社会组织作为一个以服务为目的非营利性群体组织.其成员组成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一部分社会精英组建了这一体育组织。其出发点和着力点更倾向于民众,而对于保守武术传承者,体育社会组织也更容易倾听到其内心的真实呼声,大大的削减了政府工作的压力,同时也使政府制定保护方案更为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局域化,细化了被保护对象的范围,避免了政府帮扶对象的“一刀切”行为,使政府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避免了政府机构与传承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使有效的资源得到了最大的效益,更让一下微小拳种共同“备受关注”。

同时对于武术推广与传承,体育社会组织应起到监督监管的作用。杜绝政府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止资金流失、瞒报虚报武术传承开展情况,使武术传承真正的走入人们的身边,带动广泛地群众参与到武术传承与推广中来,让武术传承不再是“某个人”的事,而要成为体育社会组织区域内的共同“职责”,让政府摆脱“权利任性”的主导角色,使体育社会组织成为维护武术传承与保护,公平与公正的捍卫者。

4.体育社会组织对武术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4.1完善挖掘整理,提供传承依据

体育社会组织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其共同的理想与目标,使更为广泛的社会人群参与到武术传承与保护的队伍中,积极配合“势单力薄”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武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而体育社会组织成员关系的复杂性、对武术传承与保护的专一性,对地方文化习俗及环境的熟知性,组织成员数量的庞大性等方面,均表达了体育社会组织对武术挖掘与整理,更胜于相关职能部门的“短暂性”关注或“若隐若现”地帮扶政策。同时体育社会组织也可将武术拳种的传承人纳入组织内,如拳法稳健、套路清晰、功底深厚也可相应成为体育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在某一程度上能胜于官方对武术传承人的认定问题,而且为某一局域内治理权力格局及某一武术拳种传承人的选拔奠定了基础。endprint

体育社会组织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将冲破宗族式的代代相传、口传身授,也将改变地方管理部门的“生搬硬套”求推广的硬性指标。通过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不仅仅可以扩大受众群体,同时也提高了受众群体对武术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和热爱程度,让更多关注武术传承与保护的人们,主动加入武术传承行列,热情投入到保护的行动中。

4.2助推产业化发展

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由政府单一的扶持与帮助是远远不能扭转其传承“濒危”的困境。让其步入市场经济产业化,无论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还是武术拳种的推广与普及,都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只有武术传承与保护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使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市场经济的引入,正将武术传承与保护计划缓缓向前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应担当“劈山架桥”的引路人,搭建起与武术传承人之间武术产业化链条,充当产业化顾问的角色,与传承人相互沟通、协调,政府部门协助不直接参与的原则进行。

由于武术拳种传承深受传统思想枷锁的束缚,实用性的“丧失”及受众群体的减少,致使流传至今的武术拳种仅有129种。为了使已挖掘出的拳种继续传承延续,扩大受众群体数量,应通过相应的体育社会组织进行传承。将一个村庄或一个城镇相同和相近爱好武术文化的人群组织在一起,让大家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进行交流、切磋,使一定区域内(村庄、城镇)形成武术文化传承与保护氛围。使区域内的村庄或城镇呈现武术文化村落特征,同时也传承了武术文化拾取了民族记忆。

4.3为传承搭建平台

武术传承与保护对象均来自于中国的农村地区,而大、中城市的快速崛起,使众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奔赴城市外出务工,成为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的一个“缩影”。留守老人沿袭着亘古不变的文化习俗,而外出务工的新一代却出现了文化断层。体育社会组织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及交往的平台,在交流中使文化得到流传和弘扬。如特定的民族节日或习俗,组织“濒危”的武术拳种表演,拍摄形式多样的宣传片,搭建网络平台等等。

5.结论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代名词,为我们留下了难以估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遗存,对于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武术的传承与保护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困境与阻力。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武术传承人的自身建设,对于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力量还过于单薄。体育社会组织的兴起,为武术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发动关注和热爱武术的社会群体,组建一个“志同道合”的非营利性组织,从基层推动武术传承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保护作用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