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6-02-04董川永

山西青年 2016年21期
关键词:办学心理健康心理

董川永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董川永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如今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提升,但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多方面的压力造成学生的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以及正常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学生文化活动、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等手段和措施将会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外合作办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国际化潮流涌动的今天,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愈加突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合作办学以N+N的双重教学模式最为常见,如3+1,2+2等,即学生教学计划的前半部分在中方院校完成,后半部分在外方院校完成,中外合作办学是师生资源和教学资源进行国际流动的载体,更是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管理方式进行跨国流动与融合的载体。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6年3月,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的本科阶段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共有960个,遍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

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的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出国以后学生所面临的文化冲击、学业压力、语言障碍和生活压力等都会给其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甚至出现自我封闭、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2]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仅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顺利、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薄弱

第一,对于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心理辅导队伍薄弱;第二,调查与分析不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影响,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三,在日常的教育中,更强调矫治而不重视预防和疏导。[3]往往导致问题发生后才采取补救措施,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二)双重教学模式下的学业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语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在国内学习阶段,课程设计中语言课程学习和外籍教师授课占有很大比重。同时,在完成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雅思、托福等考试。在国外学习阶段全英文的授课模式对语言相对薄弱的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加之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适应压力,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繁重的学业压力也严重压缩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无暇参加课外活动,减少了负面情绪的宣泄途径,造成负面情绪积累,易形成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高昂学费的经济压力与高期望值的家庭压力

中外合作办学具有高昂的学费,即使对于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家庭,依然会造成不小的经济压力。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大多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对自身有强烈的优越感,家长对孩子也存在很高的期望值,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达不到自身和家长的期望便会产生强烈的落差,在双重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四)个性发展与文化差异造成的适应性困难

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适应性困难主要体现在生活适应障碍与人际关系问题两个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面对新的环境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加之学生自身有强烈的优越感,自尊心、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能力较弱,同学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沟通,造成人际关系矛盾频发。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则是造成学生在国外适应性困难的主要原因。文化的陌生和沟通的困难使出国学生很难融入到当地的社会生活,难以形成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与家长和老师沟通也较少,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我孤立,将自己封闭起来。而这些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适应不良往往会影响到学业适应,给学生带来挫折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造成自我封闭,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必修课和选修课机制,加大对教师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支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争取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实现全面覆盖,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学生出国以后。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对适应性较差、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同学进行重点关注,并借助网络等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无缝对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二)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得到良好的缓解,同时也是发展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平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表现欲强。在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让学生在宣泄学习压力的同时学会合理规划自己时间,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

在重视专业课基础上,增加跨文化知识的培训与交流,通过课程、培训等方式更多的渗透外国文化,生活常识,让学生提前熟悉国外环境;介绍国外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及其运转模式,了解在国外遇到困难时的求助渠道。注重人格发展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抗挫折能力等,使其在新环境中依然可以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快的融入新环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2]何薇,姚佳.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究[J].科技资讯,2014(36).

[3]罗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

G648.9;G

A

猜你喜欢

办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