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考消息》的创刊及发展创新研究
2016-02-04高航
高 航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北京 100081
关于《参考消息》的创刊及发展创新研究
高 航*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北京 100081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大陆能直接合法地刊载外国通讯社的两家报纸之一。从创刊到现在,参考消息已经走过了85个年头,并且保持着中国发行量排名第一。一方面,依仗于新华社主办,有着巨大的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在报纸的发展过程中,参考消息与时俱进,搭建新的传播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了《参考消息》从创刊到现在发展,包括主要的历程,转折,创新以及贡献等方面。
参考消息;创刊;发展;创新
一、报纸的创办历程
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其主要任务是抄录国民党电讯资料以供红军和苏区的高级领导作为内部参考。在1931年到1934年期间,在瑞金出版了《无线电材料》、《无线电日讯》等油印刊物作为内部发行资料,且每期只有四五十份。1934年底,红军长征,在随后的一年里,条件异常艰苦,虽然刊物停止出版,但是抄录工作并未停止。1935年底,红军到达陕北,长征结束,《无线电日讯》复刊,并且抄录更为广泛,不仅包括国民党、解放区的消息,还包括了国外媒体的新闻翻译。1938年,《无线电日讯》更名为《今日新闻》,成为综合电讯新闻的参考油印刊物,为中共领导了解国内形势和作战指挥判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消息来源。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1940年,《今日新闻》改为铅印并重新更改了刊号,3月10号的出版刊号的是第一号,油印版本成为了历史纪念。1942年,《今日新闻》更名为《参考消息》,在延安正式创刊,且报名一直沿用了下来。1947年,国共分裂,国民党发动了对陕甘宁地区的进攻,国内形势紧迫,环境艰苦。但是《参考消息》仍坚持出版,为中央领导同志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国内外新闻对时局的评论、消息等,成为了形势决策重要的参考依据。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首都定为北京。新华社成为了国家通讯社,国家法定的新闻监管机构。《参考消息》仍由新华社总社负责编排,扩大了选材编辑范围,取材于国外通讯社的数量达到了四十多家。1953年,中宣部批准了一些对《参考消息》的改进方案,划分为精简版的参考消息和详尽版的参考资料,以满足迅速及时报道新闻消息的需求和详尽介绍国内外新闻动态,方便中央领导和各部门单位的了解和参考。1956年,参考消息和参考资料合并为上下午出版的参考资料,并从参考资料中选取要闻,出版为《参考消息》。1956年11月,毛主席在中共中央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倡议,扩大《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随后,中央办公厅正式发文《中共中央关于扩大<参考消息>订阅范围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了从1957年3月1日开始扩大《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发行量定为30万份。从之前的仅供中央领导人和相关机构参读,范围从中央扩大到了县级委员或者相当的党内干部,机关的科级,部队的团级,高校的讲师以及工作需要等人都可以订阅。不仅可以使党政干部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外的形势,还可以“使得我们的干部,及时的知道我们敌人的情况和敌人的观点,以及我们的朋友的那些和我们有所不同的观点,以便避免他们在观察事实问题时的片面性和思想僵化现象”。《参考消息》改版为每天4开4版,且4开版的形式一直沿用到现在。报头的“參攷消息”源于鲁迅先生的手稿笔迹,因为鲁迅先生是被毛主席被赞为“最不趋炎附势,没有奴颜媚骨的人”。“參”是“参”的繁体字,“攷”是“考”的异体字,将四个字放大拼制而成,且一直沿用到现在。1958年,毛主席在会议中多次强调扩大《参考消息》发行范围的重要性,不仅可以让党内外的同志们见世面,了解国内外风云变化的形势,还可以实行“种牛痘”的方针,看清敌人,知己知彼,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在北戴河会议后,根据毛主席的倡议,《参考消息》的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虽然仍然属于内部刊物,有一定的范围控制,但是阅读人群扩大到了高校学生。三年困难时期,局限于当时的物质匮乏和纸张供应短缺,《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经济形势好转时,毛主席继续倡议扩大《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在1964年同外宾的会面中,毛主席说到要将《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逐步扩大,不仅是每个公社工厂能有一份,甚至能发行到每个人的手中,发行量要增加到100万份。1970年,新华社关于扩大《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的报告经中央通过后正式发文全国,报纸的发行范围扩大到了基层的党支部以及知识青年等,发行量达到了100万份。之后,《参考消息》的发行量不断扩大,到1979年,达到了900多万份。
1985年,《参考消息》报头下方的“内部刊物,注意保存”正式取消,意味着《参考消息》从此成为了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在1987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参考消息》曾又被限定为国内发行和内部发行刊物,但是在1998年以后,《参考消息》完全成为一份独立公开的报纸,在邮局报刊亭都可以随时订阅和购买。版面内容更加丰富,除了国际时事,还有国内大众感兴趣的板块内容,涉及到科学,文学,军事等。2006年,《参考消息》发行量达到了380万册,在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全球日发行量前100名”的名单中位列世界第八,以50亿元的品牌价值成为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报纸。至今,《参考消息》的日发行量已经达到了400万份,成为了中国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对整个报纸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报纸的特征与贡献
在《参考消息》的发展过程中,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相比于党报和其它的一些报刊,《参考消息》是一份“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有自己的“特权”。第一,它可以不加批判的直接将外电的材料刊登,保持了报道的客观性。第二,它的发行得到了中央的政治支持,即使在困难时期,也坚持出版,一直到后来的不断扩大发行。周恩来同志生前对《参考消息》极其重视。在“文革”时期,当时政治氛围影响比较严重,《参考消息》的报道趋向性偏大,“报喜不报忧”,针对这些情况,周恩来同志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批评,并且更加关注《参考消息》的发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8年起,周恩来同志对《参考消息》的批注和指示不断增多,绝大部分都是强调要“全面、客观地反映情况”。在《参考消息》发行扩大到基层这个决定推广下,有力地冲击了“会对基层干部产生消极影响”的保守观念。1971年,周恩来同志亲自参与了《参考消息》的版面设计,将版面按照问题的重要性来排,对纠正“吹嘘和噱头”等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央政府采取重要的战略行动时,毛主席和周恩来同志会把《参考消息》当作一颗全局中的棋子来调动。1972年,尼克松访华,《参考消息》的报道反映了“及时、充分、客观、全面”的八字方针,在中美关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1973年,在与法国总统蓬皮的会晤中,周恩来同志详细地介绍《参考消息》为“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最好的报纸”,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由于周恩来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纠正,《参考消息》一直延续了其“客观公正”、“原汁原味”的报道方式,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国内外形势。1983年,在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和其他一些研究机关的共同配合下,曾进行了一次省级范围的读者调查,《参考消息》是该省所有中央级报纸中最受欢迎和自主订阅量最高的报纸。《参考消息》以其独有的风格赢得了众多的读者。1985年,《参考消息》再次扩大发行时,西方媒体将其视为中国更加开放的象征之一。
到目前,《参考消息》的发行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的报纸媒体,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权威性”“内部性”“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和“瞻前性”。毛主席在会议讲话中曾多次强调,要将《参考消息》办成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而《参考消息》也确实做到了“独一无二”。起初报纸的创办初衷是为了满足领导核心人物的消息参考,收集外电各种消息,便于党中央了解形势和做出决策。《参考消息》一直做到了“原封不动”,即原封不动地刊登外电报道,让人们自己去选择和分辨信息。一方面,它可以让人们去了解“对立面”对我们的评价,知己知彼;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从一些批评声中发现自身是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参考消息》以国际时事政治为主,涉及到经济、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在引用外电的同时,也将一些最近的概念引入了国内,例如“信息高速公路”、“经济全球化”等,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见和思维。在1992年开始,先后经历了四次扩充,增加了许多社会大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做到了“参考”的优势,比一般的媒体报道更加详细和深入。巨大的发行量使得《参考消息》在社会上具有了巨大的影响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新闻消息都会受到广泛的重视。
三、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从2000年以后,国内新闻媒体数量增加,电视等新媒体逐渐开始成为新的趋势。从2003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传统的纸质媒介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整个世界报纸行业都陷入了低迷和不景气的困境。美国的报纸发行量持续下降,瑞典直接停止了具有400年历史的官方日报的印刷版。《参考消息》也同样在市场化经济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例如,相比较于新闻广播的媒体的传播时效性,广泛性和内容的开发性,《参考消息》的纸质印刷版本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媒体开放度的增加,电视媒体报道可以直接转播国外的新闻,使得起初《参考消息》能刊登“原汁原味”的外电新闻这一独特的优势逐渐消失。电视媒体的新闻时效性也是传统的隔日刊登的报纸时效性所难以达到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以电脑、网络等新科技将新闻传播逐渐延伸到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新媒体”等移动客户端。传统的媒体和新媒体虽然都是基于人类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需要,但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还是巨大的。《参考消息》顺应市场的需求,做出了一些战略性的调整和改变。
首先,《参考消息》保持着纸质媒体的发行,日发行量仍能达到在300万以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虽然新媒体在传播路径和传播范围上具有无限的深度和广度,但并不代表传统的纸质媒介就将消失。作为一种承载着阅读习惯和感受的纸质媒介,阅读报纸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这是新媒体即使能从功能替代也难以从阅读体验上取代的。而《参考消息》到现在仍然是中央领导同志首选和订阅的报纸,其权威性和独特性以及公信力都是其他新媒体所难以取代的。而在与其他报纸媒体竞争的过程中,《参考消息》的信息量进一步扩充,以其独特的眼力和不断改进的版面风格,长期赢得了广大读者。眼力不仅仅是指一般的新闻敏感度,而是编辑的判断力、洞察力和前瞻力。以外电外报为主要信息源的《参考消息》非常注重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以及信息的鉴别。对于一些新的新闻动向,《参考消息》能够深入挖掘,做出自己独有的准确判断。好的眼力能突破“被动报道”的束缚,凸显报纸的独特性,反映其“参考性”,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在排版过程中,《参考消息》能够做到,版面井井有条,贴近读者心理;标题简约集中,清新明了,图片设置与文字传达信息相辅相成;栏目设置具有个性化和标志性。
其次,媒体市场的变革之下,不论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参考消息》认可市场并做出了一定的改变。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资源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制约,可以广泛的被人们所了解和运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阅读习惯转移到移动的客户端。2014年,《参考消息》客户端正式上线,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阅读电子版的《参考消息》。根据数据统计,即使在没有过多的宣传和可以推广的情况下,安装并运用客户端的读者在随着时间不断的增加。按照内容产生的方式来说,《参考消息》属于专业人士产生内容的新闻客户端,内容来源于《参考消息》的报纸版。而在其他的一些平台上,如微博,《参考消息》也推出了官方账号,粉丝数量过百万。在参考消息官方微博的背后是新华社的专业新闻编译者,编译稿件来源都被标注且十分清楚完整,体现了《参考消息》的权威性,其推送也被很多国内外网站和媒体转载评论。在新闻平台上的发展,微博、微信上的官方账号,专门客户端的研发推送,都可以看出《参考消息》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潮流。“参考消息”这一品牌持续被强化。作为国内唯一可以直接转载外刊的报纸,《参考消息》的客户端也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四、总结
《参考消息》自1931年在瑞金创刊,在现在已经走过了90多个年头。在烽火岁月中,它以提供“内部参考”的新闻资料为己任,为中央领导人了解敌情,作战指挥提供重要的资料和情报,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建国以后,《参考消息》一直以新华社为平台,从一份只为中央领导人参阅的报纸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份公开发行的、保持着自身特色的报纸,发行量一直保持着国内第一,创造了巨大的品牌价值,成为了报纸行业的常青树。《参考消息》既保持着传统媒体的优势,又积极的适应新媒体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一份“独一无二”的报纸,它的发展及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时事新闻以及外部世界的需要。虽然目前,《参考消息》还是面临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版面的进一步改进,传播中的一些技术手段问题等,《参考消息》会继续坚持特色,努力改进,成为中国一份更加有特色的报纸,为现代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1]张辛民.《参考消息》:“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J].党史博览,2007(10).
[2]范伟国.《参考消息》的“眼力”[J].新闻与写作,2004(9).
[3]张绮.《参考消息》的版面风格[J].当代传播,2006(3).
[4]张海祥.《参考消息》的创刊与发展[J].中国档案,2011(1).
[5]王晓莉.《参考消息》的风雨历程[J].档案天地,2009(4).
[6]肖边.《参考消息》的历史沿革[J].中国记者,2013(12).
[7]李毅臻.《参考消息》:发挥特殊作用 开阔新的未来[J].中国记者,2001(9).
[8]朱世龙.“独一无二的报纸”——《参考消息》[J].中国记者,1989(1).
[9]万京华.关于《参考消息》早期版本的研究[J].新闻春秋,2013(8).
[10]陈亮.一份独特的报纸—《参考消息》[J].新闻业务,1986(6).
[11]郭毅菲,陈弋.从参考消息客户端看之美客户端的发展路径[J].中国记者,2014(11).
[12]张燕.从《参考消息》看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J].中国报业,2013(9).
高航(1991-),女,汉族,山西平遥人,硕士,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研究方向:图书文献资料。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