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创新路径探索

2016-02-04冉鹏程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网格化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冉鹏程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互联网+”视域下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创新路径探索

冉鹏程

(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及规模增大,多种城市治理难题凸显并给相应部门民族事务治理造成多重压力。在万众创新及技术革新浪潮下,“互联网+”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的融合为解决当下民族事务困局提供解决之策。为突破互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多重阻碍,本文以宜昌治理模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从资金供应、协同治理网络化等角度探寻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网络化的实现路径,以图实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互联网+;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路径;宜昌模式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被打破,我国社会结构由相对静止迅速转变为东西部、城乡之间人口大规模迁移状态。由于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早期多集中于西部及农村边远地区,因此在人口流动浪潮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其结构中的关键部分。同时,当下我国面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民族矛盾频发等难题,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俞正声同志在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重点,以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为抓手,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1]

由于这一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自身携带并适用于民族地区乡村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与城市现有的生活方式与管理制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一致。[2]此外,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存在流动性大、成分复杂、受教育程度低及就业集中于工商业等特点,加上城市很多排外政策,致使这一群体在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难以融入城市。[3]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解决子女义务教育方面,出现失学与辍学、童工、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4];在就业权方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受到身份“歧视”及制度上的“忽视”,其平等就业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5]针对众多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生活困境及部门治理难题,有学者认为要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和流出地政府出发,建立合作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以促进族群间相互交流与交融。[6]也有学者从社会工作视野下探寻解决之策,提出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城市民族事务管理。[7]本文则从“互联网+”的视域中窥探城市少数民族事务治理中相关部门的困境,试从电子政务的角度探索创新路径以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及普及的时代背景,以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城市少数民族事务治理更加精细、快捷、便民。

二、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中“互联网+”技术应用障碍

(一)资金支持不足,技术基础缺位

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管理、技术、制度创新。自此全国多个领域及行业皆与互联网发生了联系。在城市少数民族事务治理中也应当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利用技术支持解决治理过程中效率低、信息登记统计难、公共服务供应粗糙等问题。但是,很多城市在顺应时代发展过程中总是遇到资金不足的瓶颈,在技术创新与发展过程中若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终只会流于形式。若相关部门要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中应用互联网技术,必须建立部门网络沟通平台、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式网站或相应的APP等,这不仅仅需要当地技术基础达到一定水平,更需要资金作为保障。此外,若想实现这一群体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协同治理,就需要用互联网技术将两地政府相关信息进行沟通,然而作为流出地一般情况为经济落后或通讯不畅的西部山区及农村地区,这就使得网络化治理成为空谈。

(二)城市政府部门碎片化管理,信息沟通不畅

传统官僚体制、部门利益之争以及新公共管理改革都是造成这种“碎片化”现象的重要根源,导致部门主义、各自为政、管理分割、服务裂解等弊端。[8]因此在城市少数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多地政府部门之间皆只关心自身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事务,甚至很多情况下相关部门将少数民族敏感性矛盾当做“烫手山芋”,互不管理最终导致无人管的境地。引入互联网治理必须实现部门间合作交流及信息共享,相互之间共同出力打出“组合拳”才能将“互联网+”这一理念具体落实。但是现实中普遍的碎片化部门关系格局成为互联网技术实施道路上的拦路虎,使其无法有效应用及惠民便民。

(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性大,信息统计困难

城市相关政府部门在对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进行管理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维稳及减少矛盾纠纷的目的,同时还需要对这一群体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让少数民族人口能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接受平等化服务、获得市民化便利等。因此,针对少数民族人口的占道经营、城市治安、工商质检等管理以及社会保障、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提供,都需要相关部门摸清这一群体具体信息,掌握其流动情况。然而由于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以及思想观念落后导致这一群体不想登记、不愿登记,加之这一部分人口随时处于流动状态,也许每个月所停留的城市都会有所差别,这为信息统计及录入互联网系统造成了巨大困难。

三、宜昌模式:“互联网+”民族事务网格化管理

(一)宜昌模式:用网络化平台实现网格化管理

宜昌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管理中创新出具有宜昌特色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所谓的“网格化管理”指的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网络平台,用1110多个网格实现宜昌市区121个社区,总共100多万的市区人口的全面无缝管理。通过建设“数字网格”和“电子地图”以实现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上的聚集整合,构建以网格化治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高效率的社会服务管理的新格局。网格化管理坚持“一体三化”的体系,即以人为本的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管理体系,全面系统地推动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的创新。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人口信息流动为指令,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提供有效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宜昌模式的三大功能

1.信息定位

宜昌市区的人口约为100万,其中,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也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例,主要以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穆斯林的少数民族群众为主。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纳入到网格化信息系统中,就可以基本实现对其定位管理。通过对其居住地的定位大致得到其摆设摊点的流动半径,极大地方便了政府的服务管理。与此同时,这些少数民族群众也可以借助信息定位功能找到最近的清真寺,以满足日常的宗教文化的需求,维护其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促进他们更好地实现社会融合。依据信息定位功能,政府还可以根据市区人口的流动状况为相关流动摊贩提供固定的摊点,帮助其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2.信息查询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让网络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更多的戏份,而借助网络实现全市民的信息整合和管理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网格化信息系统将全市居民的信息纳入其中,实行无缝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根据该系统查询到每个家庭的基本状况,为那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提供帮助。低保户的补助金也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发放,避免了繁杂的程序,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也为群众带去了便利。

3.服务管理

通过全市联网的“社区e通”,网格员将社区民意、各种信息与全市集中管理的信息平台联网,最广泛地收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通过“社区e通”可以将信息上传直达市34个部门、区25个部门,确保社会的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简化办事程序。除此之外,网格员们与社区居民在网上互动,及时发布和上传国家相关政策,协调居民关系,解决社区冲突。与社区居民形成“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宜昌模式的优势总结

1.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秩序化

网格化管理是通过运用整合现代“数字城市”技术,采用单元格管理的模式,实现城市的粗放式管理向精准化管理的巨大转变。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能够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补救,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利益。规范化的体系使得公共事务的处理更加高效、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有管理模式的拖沓、滞后、被动等弊端,真正地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2.大力实现社会成员信息的全覆盖,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精确化

网格化管理的过程中,成员的信息收集与整合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依据各个社会成员的信息,努力推动其与城市管理人员构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分散的管理,转变成如今的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通过对相关人员的信息查询,迅速地进行定位并联系负责人及时解决。根据数据分析,判定一个网格的稳定状况,针对不足的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统一联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满足公众的需要、实现公众服务的均等化,与此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削减社会运行成本,提升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对策

(一)保证资金供给链条,创新技术打造网络办公平台

“互联网+”的应用需要现代技术作为基础,更需要资金支持为前提。在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网络化治理过程中需要将传统办公方式升华为网上办理,需要将互联网技术伸到少数民族问题的最后一公里,达到政府与群众零距离的目标。首先,政府要在财政上予以倾斜,增大技术改进扶持力量;发展本地经济,从长远和根本上探寻路径;引入社会力量,发挥企业、公民、NGO等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此外,相关部门需将微信、微博、办公网站等电子平台相互整合,实现信息联动、网络整合。如将民族信息、民族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民族文化等信息定期通过APP向群众推送。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将公共服务与互联网相融合,在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将主动提供与群众网上申请相结合,实现流入群众享受同城化服务。

(二)加强部门及地域间的协作,实现整体性政府治理网络化

民族问题既复杂且敏感,处理不当将影响人民生活甚至威胁社会稳定。面对这一艰巨问题,城市民族事务治理需要多部门协作,更需要从流出地和流入地着手方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以实现善治。首先,打造具有多部门独立办公虚拟窗口的互联网平台,少数民族群众只需进入相应网络平台的对应窗口即可办理所需事项;其次,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整合优势,在网络平台中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及流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跟踪更新,还应将群众生活、职业发展等难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及时向对应部门反馈以图尽快解决;最后还应在同一平台中将流入地各部门、流出地相应单位关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各种信息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共享。这种多部门、跨地域的协作性、网络虚拟化整体性政府能将多元主体治理、协同共治实现得更具体、更快捷。

(三)提高公务人员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技术应用更需要人来践行。实现“互联网+”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融合对相应部门公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通过培训提升相应办公人员的互联网基础知识、具体操作技能、电子政务安全保护等素质,让传统现场办理业务向网络虚拟办理常态化转变。其次,要加强行政领导的“互联网+”理念培养。民族事务治理领导者必须时刻掌握社会发展方向,不断加强部门治理体制及技术创新,并能有前瞻性观念、创造性思维,将应用手段、管理技术、治理机制引向前沿,用自身权能大力支持时代先进技术应用,在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应有之义。

[1]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6/0107/c1024-28021895.html.人民网,2016(1):7.

[2]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2):31-36.

[3]刘毅.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与社会管理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5):104.

[4]汤夺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分析——以对兰州市的调查为视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1):44.

[5]徐合平.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35-39.

[6]李俊清.东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60.

[7]李林凤.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1):54-56.

[8]唐兴盛.政府“碎片化”:问题、根源与治理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5):52.

C957

A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社合作治理视角下枢纽型社会组织运行模式研究》(编号:14CZZ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冉鹏程(1993-),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改革。

猜你喜欢

网格化流动人口少数民族
排堵保畅良策:共享汽车+网格化智能立体停车库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梧州市:环境监管“网格化”助力环境治理“长效化”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乌兰浩特市和平街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建房审批一站式服务 治违控违网格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