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黎民俗之“三歌一影”

2016-02-04王雪菲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扭秧歌昌黎秧歌

王雪菲

(燕山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昌黎民俗之“三歌一影”

王雪菲

(燕山大学艺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600)

昌黎民俗中,“三歌一影”可堪称翘楚、独占鳌头。“三歌一影”分别为“民歌”“秧歌”“吹歌”和“皮影戏”,是昌黎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近年来,随着民间艺人们的努力,“三歌一影”更是大展宏图,屡屡展现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其中,民歌、秧歌和皮影戏更是入选了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黎;昌黎民歌;昌黎地秧歌;昌黎吹歌;昌黎皮影戏

昌黎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北依碣石,南傍渤海,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昌黎不仅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还诞生和发展了许多民间文化瑰宝。在我的家乡,最足以向外人道的民俗文化便当属“三歌一影”了。

“三歌”便是“民歌”“秧歌”“吹歌”,三者一脉相承。据考证,民歌和秧歌是同时产生的,最初民歌和秧歌本为一体,是一种结合了唱、跳和表演成分的艺术形式。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分为只唱不舞的民歌和只舞不唱的秧歌,而吹歌则是秧歌伴奏脱离秧歌的独立存在。由此可见,三者关系是表里相依、脉脉相通的。

在河北民歌的历史中,昌黎民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且,昌黎民歌已被录入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昌黎民歌按内容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劳动号子”“故事传说”“爱情”和“生活”;按演唱方式可分为“秧歌调”“单口唱”和“对口篇”三类。其中,“秧歌调”是在秧歌表演中演唱;“单口唱”是一人拿竹板,自打自唱;“对口篇”则是两人对唱,并且由开始的稍加剧情表演到后来的有乐队伴奏的边唱边舞,形成了评剧的雏形。昌黎民歌旋律婉转,内容多描述的是昌黎地区的现实生活或故事传说,是昌黎文化的沉淀与升华。昌黎民歌区分于其他地区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昌黎地区老奤儿风格方言与歌唱紧密结合,将语言音乐化,形成一种特殊的腔韵。

昌黎代表民歌之一的《捡棉花》就属于“劳动号子”类,歌曲描述的是姐妹两个在棉花成熟的季节愉快捡棉花的故事,轻快的曲调很好地诠释了姐妹俩摘棉花时的雀跃心情,展现了昌黎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民风民情。值得一提的是,该歌曲颇多融合了昌黎老奤儿用语,是语言音乐化的典范。同为昌黎代表民歌的歌曲《茉莉花》也颇有昌黎自己的味道。这首歌曲从婉约的江南水乡北渡,一路上被赋予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民歌特征。传到昌黎,它则从最初的温婉柔软变为更贴切这个北方小城的个性鲜明,从一首抒情歌变为一首叙事歌。昌黎的《茉莉花》将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优美的曲调中,将这场爱情故事紧糅其中,使歌曲更具故事性。昌黎民歌中,还有一首举足重轻的歌曲,不仅代表性强,且具有很高的传唱度——《绣灯笼》。这首歌曲通过对绣灯笼的描述体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对于爱情的憧憬,曲调性强,富有韵律性,技巧性颇佳,传唱度高。在完美结合了老奤儿音的同时,直接启发了之后戏曲和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昌黎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除此之外,昌黎民歌在昌黎百姓间也广泛应用。在集市上,传统做派的小贩们也常唱着贩卖调来宣传自己的货品,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的注意。甚至,走街磨刀的手艺人也能唱上两句自创的带着浓浓老奤儿味的号子,使自己的叫卖更显独特,分辨度更高。

在昌黎,秧歌和民歌可谓是一奶同胞。发展初期,秧歌和民歌是一体的,秧歌表演中既有秧歌舞,又有演唱。直至清末,两者才开始了单独发展,民歌中的秧歌调就是专门的秧歌表演的唱腔。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一环,昌黎的地秧歌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民间舞蹈类。

昌黎秧歌又称地秧歌,最早产生于元代,最初是昌黎先民为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而创作。流传至今,地秧歌已发展得更加民俗化,在欢快诙谐的手舞足蹈中,抒发了昌黎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昌黎地秧歌有很强的角色化、行当化特色。秧歌中,角色特征鲜明,能深刻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情感特征。昌黎地秧歌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不拘一格,从日常生活到故事传说,无一不有,较为有名的有《跑驴》《王二小赶脚》《扑蝴蝶》等。在秧歌表演中,广泛应用了民间常见的如棒槌、扇子、手绢、烟袋、拨浪鼓等工具,服装喜庆而又极具民族性,动作多为扭腰、颤脚、扭臀、耸肩、翻跟斗等肩、胯、膝、腕的协调一致的运动,这些动作可以相互结合,颇富趣味性。

民间的秧歌表演没有太过死板的固定要求,往往可以根据表演者的兴致所致而即兴表演,很好地抒发了表演者的艺术情怀。扭秧歌不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在扭动的同时,表演者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长期练习无疑会提高表演者的身体素质,是一项绝妙的运动方式。除此之外,扭秧歌可谓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舞蹈项目,昌黎人民常常全家动员,老少齐聚,一起扭秧歌,不仅欢乐,而且联络了大家的感情。

在昌黎,秧歌受欢迎的程度不言而喻。位于昌黎县城中央的东山广场,每周末都会由秧歌演出队和昌黎秧歌的爱好者表演扭秧歌,在场群众可随意加入。平日喜庆的节日里,县城的东山广场也会迎来许多秧歌爱好者一起扭秧歌来庆祝节日。在遇到诸如婚嫁、得子、升学、祝寿等乐事时,昌黎人民也乐于请上支秧歌队,热热闹闹载歌载舞庆祝一番。

近年来,在昌黎秧歌表演者的努力下,昌黎地秧歌不仅跨出了省门,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更是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民主青年狂欢节中引起各国的轰动,一举夺得比赛的银牌,为祖国争光添彩。如今,昌黎地秧歌已愈加红火,昌黎民间艺人也将地秧歌进一步革新,融入了其他地区文化,吸收了现代元素,形成了地秧歌的新风貌。新的昌黎地秧歌更加与时俱进,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逐渐登上更多的大舞台。

地秧歌的伴奏即为吹歌,然而,昌黎吹歌不仅仅是地秧歌的伴奏乐,它自称一派,独挑大梁,为百姓们喜闻乐见。它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唢呐(昌黎本地也称喇叭),伴以鼓、钹等,常由吹歌班演奏。按内容,吹歌主要分为“秧歌曲”“汉吹曲”和“牌子曲”三类。其中,“秧歌曲”主要为秧歌伴奏时演奏,与昌黎地秧歌的表演紧密结合,更具昌黎的风土味道。按演奏方式,吹歌可以分为“坐位图式”和“走式图式”。坐位图式有固定的表演场地,常用于秧歌、婚庆等:而走式图式则是边奏边走,常用于丧葬。

民国初期,在昌黎,吹歌分为“南派”和“北派”,两派有不同的吹奏风格,竞争激烈。建国后,昌黎出现一批在南北两派基础上发展起来而成的“新派”。新派不仅继承了南北两派的技术基础,更是在其上创新,增加不少新韵,为昌黎吹歌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吹歌表现方式灵活,可形象地表达出喜怒哀乐各种思想感情,广受昌黎人民的喜爱。在昌黎,不仅扭秧歌时要演奏吹歌,百姓家中的红白事、商场开业促销的庆典、各种节庆中,均可闻吹歌之声。作为秧歌的伴奏,吹歌还与秧歌同时参加了秦皇岛亚帆赛开幕式、北京龙潭庙会、沈阳国际秧歌节、北京奥林匹克广场艺术节、河北省民间艺术节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赛活动。随着地秧歌的红火,吹歌也随之登上世界舞台,以其高亢、粗犷的带有浓厚北方民族特色的音调广受世界人民喜爱。

在昌黎,还有一个入选第三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那就是“一影”——皮影戏。昌黎的皮影戏,又称“老奤戏”“冀东皮影戏”,是一种结合了昌黎的民间美术、说唱、音乐等为一体的艺术项目,是北方皮影戏的一个重要代表。

昌黎皮影的影人形象借鉴了庙宇中诸神佛的形象,为侧面造型,对于人物形象采取了强烈的夸张手法,形成了一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影人的制作,最初采用的材料是农村较为常见的驴皮,随着农村的发展,驴的功能逐渐被替代,驴也就愈加罕见。如今的皮影,多采用羊皮制作。制作过程极为繁杂,首先要将皮上的毛和脂肪等刮净,取皮中透明、轻薄的部分,经过处理之后进行雕刻、上色、缝制等工序。制作完成的昌黎皮影影人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

昌黎皮影戏内容形形色色、包罗万象,被昌黎人奉为至宝。在昌黎这片不大的土地上,扎根着许多皮影戏班,皮影戏有着很好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更好地迎合观众的胃口,在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皮影艺人也将皮影戏进行了创新。今天的昌黎皮影,不单很好地融合了西方的艺术元素,也将高科技音效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带入了皮影戏的表演中。这些都受到了观众的接受甚至热捧,也为其他民间艺术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

经久不衰而蒸蒸日上的风靡了昌黎大地的“三歌一影”,毋庸置疑,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作为昌黎的名片,“三歌一影”将这个小城带上了更大的艺术舞台。

[1]宁伟男.河北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的特征与传承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峰,左建新.秦皇岛鼓吹乐的民族音乐学考察与保护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1(z2).

[3]冯丹.论昌黎民歌的艺术特色[J].商情,2011(1).

[4]于思睿,李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价值思考——以昌黎地秧歌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5]焉树芬,范冬冬.浅谈昌黎吹歌的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3 (7).

[6]田丽萍.论河北地秧歌的民俗文化特征[J].艺术科技,2014(2).

K892

A

猜你喜欢

扭秧歌昌黎秧歌
秧歌扭起来 健身又快乐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CSAMT在昌黎——黄金海岸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
昌黎地秧歌
春雨变魔术
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
扭秧歌扭出了快乐和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