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2016-02-04孔小云

山西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王琦瑶程先生长恨歌

孔小云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的悲剧命运

孔小云*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王安忆的作品高产且风格多样。纵观王安忆的作品来看,她的作品以女性为主,尤其以上海女性为主,这与她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很大关联。她的经典作品《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其中还交织着上海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其中,这部作品流露的浓厚的悲剧命运值得我们深思。

王琦瑶;长恨歌;爱情悲剧;亲情悲剧;友情悲剧

王安忆的《长恨歌》曾荣获第五届茅盾奖,是她多样风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作品的题目虽引自白居易《长恨歌》,却与白居易所要表达的感情大相径庭。白居易的诗要歌颂的是李杨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而王安忆的则是吟唱了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女性的爱情悲歌。

一、悲剧的表现

(一)爱情悲剧

在王琦瑶四十多年的生命中,一共经历了五段爱情。她的每段爱情都不是轰轰烈烈、生死与共般的激烈,而是来来去去、顺其自然的和缓。她更多的像是河流里的一叶扁舟,即使有暂时的栖息地以供停留,也终将被命运之手打翻。孤独和宿命是她永恒的主题。

王琦瑶在19岁时结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军政要员李主任。由于她对“终身受益”的强烈追求,王琦瑶半推半就间搬进了梦寐以求的爱丽丝公寓。爱丽丝公寓是上海闹中取静的一个神秘之地,只有是爱丽丝的精英才能够搬进来。与其说她是因为漂亮吸引了李主任,不如说是她给人可心的感觉。“两人都是寻求安慰的,王琦瑶要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李主任则只求一点”。[1]她自认为的安稳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便随着李主任的遇难而结束了。她只剩下了那盒金条和“寡妇”的身份。他们之间不能全盘否定的说没有爱情,但这种爱情更多的是一种留恋,彼此依赖,彼此安慰。就像王琦瑶外婆所说的,这个豪华的梦中终究要碎的,不幸的是梦碎的早了些,更伤人了罢。[1]

程先生是贯穿全文的另一位男主人公。他和王琦瑶是郎有心、妾无意。在与王琦瑶有瓜葛的那些男人中,程先生算是最真心的一位了。在王琦瑶心里,程先生是这样的存在,“退上一步,最后还有个程先生;万事无成,最后也还有个程先生”。[1]当王琦瑶住进了爱丽丝公寓之后,程先生逃命似得离开了上海。等他十几年后再回来,昔日的光彩夺目的王琦瑶成为了身怀六甲的单身母亲,程先生仍未改初衷,悉心照料她们母女。直到他见到康明逊,才知道王琦瑶从来没有给过他爱情。他带着满心的绝望,离开了爱恋了半个世纪的女人。

王琦瑶与康明逊应该算是两情相悦了。她与康明逊的这段恋情可谓是将长恨歌的“悲”吟唱到了高潮。他们之间是“角角落落的温爱,一样的孤独,无聊没前途,相互间不乏吸引,还有着真实的同情”[1]康明逊的细致和善解深深吸引着王琦瑶,两人为了暂时的欢爱,不顾门第之间,偷偷的过上了同居生活。他们像是在末日相爱,每日都是偷来的时光。王琦瑶的怀孕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样,把暂时的欢愉都碾为了泡沫。康明逊的软弱、自私与寡情使得他选择逃避现实。“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就像他所说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无法再为王琦瑶遮风挡雨。而正好是他的软弱和无助唤起了王琦瑶的怜爱,为他找了萨沙这个替罪羊,他则继续心安理得做他的豪门二少。

接下来的萨沙和老克腊不过是王琦瑶寂寞时的调味而已。就如同那些凡间男女一样,彼此之间不过是萍水相逢,终究要形同陌路。萨沙是那种典型的熟谙规则的情场高手,他明知道王琦瑶是欺骗、利用他,却仍然假戏真做地把戏演完而后悄然离去。老克腊与王琦瑶是畸形的恋爱关系,他与王琦瑶的女儿薇薇一般大。他之所以狂热追求王琦瑶,是因为他向往的旧上海风情正好是王琦瑶所具备的。随着激情逐渐地退去,他渐渐感受到了两人年龄上的差距和王琦瑶衰老的容颜,他决定离开她。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琦瑶竟然想用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金条来挽留他。其实王琦瑶真正想挽留的不是老克腊,而是她逝去的美好青春。

(二)家庭悲剧

王琦瑶之所以一生风雨漂泊,她的家庭占很大一部分因素。首先她的父母对她悲剧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她要搬进爱丽丝公寓的时候,她的父母没有说过半句闲话。甚至于作者对她的父亲是一种影子似的描写,母亲也只是只言片语进行了简要的交代。父母对王琦瑶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在她人生中很多关键性的时刻父母都是缺席的。这种亲情的缺失也造就了她与女儿薇薇之间的对立。

其次王琦瑶的女儿薇薇与母亲也是到了几乎隔阂、对立的地步。她们“如同所有结成对头的女人那样,她们也是勾心对角的一对。”[1]母亲喜欢什么,薇薇便讨厌什么。母亲的美丽与气质对她而言是一种负担。她嫉妒母亲的美丽,从不轻易卸下对母亲的敌意。就是在她的好友和男友面前,也不愿意善待自己的母亲,甚至于她为了出国还惦记母亲的养老钱。薇薇并不是什么刁钻古怪的女子,她对于除了母亲以外的人都是很友善的。母女生疏至此的根源与父亲一角的缺失并没有多大关联,究其本质还是与王琦瑶自身经历有关。她虽然圆滑,熟知人情世故,但她的圆滑却唯独对女儿薇薇无用武之地。她不是不爱薇薇,只是不懂得去爱。她的一生似乎是为了爱情而生,与父母、女儿确是形如陌路。不得不说,这是她的悲哀,从小亲情的缺失,让她不知道如何做一个好母亲。

最后一个家庭悲剧是王琦瑶一生未婚,做了一个单身妈妈。这几个男人中唯一涉及到谈婚论嫁的便是与她康明逊这一段了。然而这一段确实最为不可能。康明逊的软弱、自私注定了他两有缘无份。“其实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像我这样的女人,太平就是福,哪里还敢心存奢望”。[1]她与李主任的那一段往事成了日后的一个障碍,她连迈入婚姻的资格也没有了。流言可畏,不是康明逊太绝情,而是任何家庭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儿媳妇。何况康家还是有权有势的家族,就像王琦瑶自己说的“人活着是面子、里子只能得一个”,这种家庭当然毫无疑问地会选择面子。或许是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的离开让她感觉到了孤独,她选择做了一位单身妈妈。而当女儿也出国后,她便只剩自己了。孤独终老,是她的宿命,不可违抗。

(三)友情悲剧

同性间的友谊是作家永恒的主题,王安忆也不例外。作品中王琦瑶有四位比较要好的朋友,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深重的影子。吴佩珍是她年少时的闺蜜,两人曾经形影不离,彼此之间没有责任与利益关系,全凭的是友情。“类似萍水的关系,至清而无鱼”。吴佩珍是弄堂里普通的学生,对王琦瑶可谓是百依百顺。她两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少年对少女纯洁的、无私给予的关系,一个倾心给予,一个欣然接受。然而年少的友情总是经不起推敲,为了一次失败的试镜,两人心生了嫌隙。王琦瑶的这一生遇到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爱过,但这里面最不参杂杂质的便是与吴佩珍这段情了。十几年后的再次相见,两人却因相隔太久而不能坦然相对。吴佩珍还是那副真心为她的样子,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吴佩珍美满的婚姻总是无意间戳中她的痛脚,即使是老朋友,也不能释怀。

蒋丽莉则与吴佩珍有些微的不同。她对王琦瑶虽也是尽心尽力的,但却相隔了一个程先生。程先生的一心一意似乎总在嘲弄着蒋丽莉的痴心。吴佩珍、蒋丽莉与王琦瑶并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沟通,她们的感情太浓烈,禁不住现实的打压。

严家师母和王琦瑶则是因共同利益走在一起,又因利益而分开。“这两人勾心斗角的,其实不必硬往一起凑,不合则散罢了。可越是不合却越要聚,就像是把敌人当朋友,一天都不能不见”。[1]严师母后来因不满王琦瑶与表弟的关系而与王琦瑶有了隔阂,两人都默契的避而不见,但当薇薇结婚需要缝制喜被的时候,她欣然伸出了援手。

最后一个便是薇薇的朋友张永红,她几乎可说是王琦瑶的翻版,不过没有王琦瑶的通透、知人心。她与王琦瑶是忘年交,她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穿衣打扮,但却“每每在谈体己话时却反而觉出了距离”,她们之间是存在心理隔阂的,毕竟不是母女,没有血缘关系。王琦瑶最后也是因她的男朋友而死。这几个女人曾一一进入王琦瑶的生活中,最后却又都选择了离去。归根到底,不过是彼此从未真正用过心而已。

二、悲剧的原因

王琦瑶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与她个人性格、成长环境、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是她的性格因素,性格决定命运。王琦瑶之所以最后落得这个下场,我认为和她的爱慕虚荣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从小在弄堂里的耳濡目染,她对自己的前途有着非常不切实际的幻想,“想要的是一古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而这些是她的现实身份所接触不到的。于是她为了“终身受益”而委身于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

其次是成长环境对她的影响。程先生曾说王琦瑶的母亲是市侩的,他去家里找王琦瑶的时候,母亲从未给过他什么好脸色。在王琦瑶怀薇薇的时候,母亲曾出言训斥她误入了歧路。父母在王琦瑶的生命中一直都是可有可无的形象,甚至王琦瑶一年至多回家一次。家庭里的不如意让她几乎把所有感情都投放在爱情上。一次又一次恋爱的失败并没有使她气馁,反而更加出格,她甚至找了一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老克腊。另外,她周围家境富裕的好友蒋丽莉之类的,有意无意间让她见识到了上流社会的奢华,这正是她所向往的世界。蒋丽莉等朋友向她打开了一扇通向上流社会的大门。她终究是走了她想走的路。

最后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物欲横流的大上海,又正值于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在人们的普遍意识里,唯有金钱和权势才是王道。不只是王琦瑶,所有的人都是利益至上。而在这种利益至上的大背景下,人们难免不会沾染上这种习气。无论是男女关系也好,还是亲情、友情,都统统置于这种利益之下。社会上普遍的男女不平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她们往往都是以依附男人为人生目标。在这种大背景下,王琦瑶只不过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三、悲剧的现实意义

作品中曾多次提到恩与义,王琦瑶认为她与李主任虽说不上是天长地久,也算是有恩有义了。而严师母的一席话却道破了天机“可你知道恩和义是什么吗?恩和义就是受苦受罪,情和爱才是快活,恩和义是共患难的,情和爱是共享福的,你说你要哪个?”在物质化的今天,爱情参杂了太多功利性的目的,这不仅是我们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2]男女的不平等意识让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一味的想要依靠男人而活,进而失去了自我意识。就像作品中的王琦瑶,明明是受过教育的女性,却也同样摆脱不了封建意识的束缚。她始终认为男人就是她的大世界、是基础、是立足之本,主宰着她的世界。她宁愿每天在无尽的等待中度过,也不愿选择那个愿意给她小世界的男人。这种不平等意识深深扎根在她的头脑中。因此,女性的解放并不只是要局限于口号中,而是要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里。

亲情是历来文人一直歌颂的主题,但在王安忆的作品中,亲情跟我们传统的认知不一样。她们明明是血浓于水的母女,彼此之间却似隔着千山万水。女儿时时刻刻与母亲唱着反调,母亲也从不向女儿吐露心意。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在她们之间,她们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传统意义上的孝道已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纯粹的母爱只会存在在文学作品里。

除了爱情、亲情,人的一生最重要大概的就是友情了。但在王琦瑶的世界里,朋友是处于一种灰色的地带。人来或者人走,她都全然不在意。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与不同男人的情感纠葛上,而对朋友则是顺其自然。吴佩珍、蒋丽莉对她的真心真意,她明明知道却从来不给予同等的回报。当吴佩珍要带她去香港避难的时候,她冷嘲热讽地拒绝了。她受不了一个昔日处处不如她的人,如今却也“飞上枝头做凤凰”,而她却妻不是妻,妾不是妾。她把最后一个真心为她的人也驱逐出她的世界。之所以身边的好友一个一个离她而去,是她从未用心的缘故。将心比心,是朋友间的不二法则,她的做法不仅寒了朋友的心,也使自己陷入了难堪的境地。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为基调,演绎了一曲封建女性在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始终得不到终身安稳的长恨歌。她追寻了一辈子的终身安稳,却临死也未得到过。这大抵是世上女子最大的悲哀。[2]

[1]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张新颖,金理.王安忆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3]周海波,孙婧著.寻找失去的天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孔小云(1994-),山西晋中人,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学生。

I207.42

A

1006-0049-(2016)17-0192-02

猜你喜欢

王琦瑶程先生长恨歌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长恨歌
程先生和鱼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从“外行”练起
论《长恨歌》王琦瑶四十年情爱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