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开展群众游击战的成败
2016-02-04张金春
张金春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开展群众游击战的成败
张金春**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都曾在对日作战中采用过游击战的方法,而最终的效果却是大不相同。国民党游击战争遭遇到了层层败退,而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群众游击战的开展比较成功。其中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我党的群众路线建设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
国共两党;游击战争;群众路线
近年来,在抗日战争史研究中,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共开展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国民党开展的游击战争。国共两党在关于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初衷,自一开始就存在着重大差异。共产党自一开始就将抗日战争定义为人民战争,群众战争。而国民党则将其定义为单线作战,军队战争。国共两党在各自的抗战思想影响下,开展的游击战争也是大相径庭,其战术结局则呈现成与败的两极分化趋势。
一、国共两党的游击战术的制定
国民党的游击战争,自“九一八”事变后已经开展。为避免和日军正面冲突,东北军大部分奉命撤到关内,一部分仍留在东北地区,和警察大队、土匪组成东北义勇军开展游击战争。由于一方面缺乏国民政府的有效支持,军需补给困难,另一方面军队军纪涣散,又各自为战。东北义勇军的游击战只坚持不到一年就全面奔溃了。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东北抗联游击队在东北不断发展壮大,虽经历了几次大的“清洗”,仍然顽强地作战在白山黑水之间。
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国民党在北方也留出了几个游击区。1937年8月5日,国民党统帅部召开军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冬,国民党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在会上提出应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战术,经过研讨,白崇禧的建议最终被军事会议采纳。1938年11月25日,国民党政府军令部在湖南衡山召开南岳军事会议,会上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敌后。”[1]自此,国民党对日的游击战争拉开了序幕。
对于共产党游击战术的开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国共十年内战时期。当时以学习苏联,武装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几次重大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1927年秋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这标志着共产党人建立人民军队思想的初步形成。之后,毛泽东领导改编后的工农红军进军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放在了首位。之后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十年内战中,共产党始终遵循这一核心要义,为抗战时期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提出了把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次年5月,毛泽东又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抗战阶段[2],进一步解决了群众游击战争问题。自此,共产党对日的游击战争也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
在抗战之初,国共两党对日采取的游击战策略,是依据当时国情制定的。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不过数年,经济凋敝,国防废弛。对日的反侵略战争,敌强我弱的态势是国共所公认的。故采取游击战术,利用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可谓上策。
二、国共两党的游击战争的发展兴衰
为了充分贯彻“持久消耗战”战略方针,国民党决定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训练班以汤恩伯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国民党希望共产党派些优秀的指战员,训练国民党军队实施游击战术。毛泽东等领导人获悉后,以抗日大局为重,在不影响共产党军队正常开展抗日活动的前提下,派遣许多优秀的共产党指战员,负责训练国民党军官指挥游击战争。
国民党军队游击战争普遍开展起来。国民政府为此专门编写了《游击战纲要》一书。“施行游击战,袭击敌军后方为主要内容。”[3]《游击战纲要》在一定程度上与毛泽东同志发表的《论持久战》在对日作战的战术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要求抗日各个战区发动民众,以人民群众作为游击战争的主体,规定游击队应潜伏在敌军的后方,在战略上作为正规作战的后盾,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但在实施中,国民党并没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抗战的主体,真正发动人民群众。几次大会战均以军队单纯作战,后期的游击战的开展更是逐渐崩溃。
共产党在制定群众游击战后,便始终坚定不移的执行这一战略方针。先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鲁豫、冀鲁豫等一大批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中广泛实行游击战、运动战。且有麻雀战、地道战和地雷战多种作战方式,作战手段灵活多样。其中,在1940年8月发动的百团大战,便可以称作是共产党开展游击战的典型战例。此役,主要是以破坏华北日军交通线为目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全民参与其中。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群结队的参与其中。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正太、平汉、同蒲、平绥等日军公路铁路交通线均陷入瘫痪。这是人民群众的伟大胜利。
在与日作战的同时,共产党也重视根据地的政权与经济建设。在政权组织形式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势力各占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在经济建设方面,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一方面稳定住了地主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减轻了人民负担,深获民心。共产党在根据地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政治和经济措施使群众游击战得以蓬勃发展。
三、国共两党的游击战争的成败之鉴
中国共产党敌后游击战争最本质的特点,是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这也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游击战却迅速走向失败,在其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有其表面战略战术失当的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因素,即没有真正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
首先,国民党淡化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所制定的是层层设防、层层抵抗的内线作战的抗日策略,其战略主导思想是依靠正规军的“持久消耗战”,认识到了群众的作用,却低估了群众的力量,不敢也不愿意武装群众,更不可能制定依靠人民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决策。但中国共产党看到的不只是抗战的长期性、艰苦性,更多的是看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处理好军民关系才是胜利之本,因此共产党所采取的是发动群众、外线游击战略。
其次,国民党没能有效发动民众的自卫武装。中条山一战可见一斑,作为国民党游击区的中条山,占据着天时地利,可叹没有人和。在参战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却被日军攻占了中条山。蒋介石称此战是“抗战史中最大之耻辱”[4]。其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民军队单纯依靠军队作战,没有发动敌后群众开展游击战。此战失败不仅是一次战役的失败,也关系到国民党关于游击战开展走向失败。而共产党牢牢把握住了游击战的精髓,开展游击战贵在深入人民群众,联系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在敌后武装人民群众,广泛推行民兵武装组织。
最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的同时,也经常在敌后侵扰人民群众。“战前军人待遇良好,士兵薪资虽比不上军官,但是比一般其他行业尚佳,但是抗战以后,军人待遇差,官兵薪资差距大,即不免引起士兵抱怨”[5]。再加上军队素质参差不起,国民党军队在群众中经常进行侵扰之事。“间有不良部队或偷运敌货毒品,企图厚利,或就地征粮不付价款,或因燃料困难烧毁人民器物门窗,甚或三五成群黑夜化装扰民,行同土匪”[6]。民众躲之不及,何谈联合作战?而共产党一方面军纪严明,另一方面在根据地实行的“大生产”运动,充分保障了军队的物质供应。所以,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相处融洽,在对日作战上也同仇敌忾。
诚然,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均采取游击战术,却一成一败,对当代党的建设具有着警示和借鉴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脱离了人民群众,一个政党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总书记在十八大及数次重要座谈会上都明确提出要发扬“群众路线”精神以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地位,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我们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M].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98:265.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462.
[3]游击战纲要[M].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编译处,1939:33-34.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军事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05.
[5]张瑞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1.
[6]夏茂粹.写在正面战场之背后—一篇被检扣的的报道及其它[J].民国档案,1995(1).
D
A
** 作者简介:张金春(1991-),男,汉族,辽宁凌源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