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少数民族器乐音乐创作述评——以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为例

2016-02-04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8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音乐创作

崔 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81)



传统少数民族器乐音乐创作述评——以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为例

崔 健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发掘、保护与研制工作。内蒙古、吉林延边、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演出团体及院校均开展了少数民族器乐教学工作。针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音乐作品创作自此开始。按照不同时期与不同乐器的发展状况,依据乐器发展程度来看,中国传统少数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创作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恢复期、萌芽期、初创期与发展期。立足于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以此为创作源泉。不断探索创作更加成熟并具有一定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演奏作品。最终形成符合乐器演奏性能的少数民族器乐演奏风格。这是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典型特点。本文以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火不思音乐创作发展为例进行研讨述评。

【关键词】少数民族器乐;音乐创作;火不思;演奏作品

一、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发展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乐器的恢复与发展开始于20世纪中叶。兴起于80年代。其推广普及离不开国家大力开展传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政策支持。许多已经逐渐式微的少数民族乐器重新登上舞台。随之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作品创作与之配套进行。在演奏曲目发展历程上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的演变痕迹。根据不同乐器发展,我们在研讨共性的同时,试寻出一条少数民族器乐创作特点。进而总结经验推动更多适合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优秀作品。而少数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大致可分为:恢复期、萌芽期、初创期与发展期。

(一)恢复期

20世纪的中国包含了战乱、动荡和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变革。少数民族乐器也随之步入了低潮。部分乐器的消失、教学演奏的断层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客观阻碍着少数民族器乐的传承发展。在建国初期国家重视共建新型少数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开始逐步恢复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的教学和演奏。20世纪6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音舞系及开展了民族器乐班教学工作。到少数民族地区招收学生进京开展乐器教学。教学内容上较为单一。演奏曲目也趋于生活化、民俗化的民歌与小调。没有成熟的大、中型演奏作品。乐器也仅仅是应用于器乐合奏或是声乐伴奏领域。但这一时期开发整理搜集了一部分民歌素材,为后期作品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萌芽期

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领导人胡耀邦同志指示各民族地区积极恢复少数民族乐器,传承文化遗产。各地区积极开展针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研制与恢复革新。诸如四胡、马头琴、火不思、热瓦甫、冬不拉等乐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完善。这时期的曲目相对以其较为丰富。从数量上更多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被应用在实践当中。从质量上来看各个乐器基本基于乐器演奏特性创编出一首到两首的乐器代表曲目。至此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已有了一定起色。开始向正规化、系统化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三)初创期

20世纪末中央民族大学与各地区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器乐专业纷纷正式开设。包括师资培养、招生就业等因素相对完善。在少数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上思路相对开阔。在吸收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时。针对以前的作品进行重新整理、创编。立足于少数民族人文历史的基础。对一些民族民间素材、民歌重新编配整理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佳作。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器乐作品系统化、规范化、艺术化、体裁化有极大地历史意义。产生了数目众多适合乐器演奏特性、表现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具有鲜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器乐独奏、协奏作品。

(四)发展期

受到了文化市场需求与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推崇。少数民族器乐也随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并频繁出现在舞台荧幕为众人所了解。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不仅仅局限在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之中。更多地带有现代派曲目创作风格,流行音乐风格,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二度编配创作革新等诸多创作风格派生出来。相对形成了比较系统化、多元化的少数民族器乐演奏曲目库。至此少数民族器乐创作相对成熟。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对于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少数民族器乐学科的完善有着弥足轻重的作用。

二、以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音乐作品创作发展为例进行分析

(一)恢复期

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重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火不思的演奏作品创作萌芽期大致约为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十年之间。作品创作主要以移植蒙古族民间歌曲曲调为主。诸如《小黄马》《山鹰》《身段修长的枣骝马》等传统蒙古族长短调歌曲。乐器还尚未上升至独奏乐器的乐器地位。多为乐队伴奏使用。缺乏大中型独奏、协奏乐曲。

(二)萌芽期

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是火不思音乐作品创作的萌芽期。随着专业演奏人员和火不思学习者日益增多,火不思的乐曲从数量上来看有了极为显著的增长。能够从单一演奏部分经典蒙古族民歌曲目发展至蒙古族各盟市民歌长短调和其他器乐部分代表曲目,恢复发展了火不思的传统曲目《阿其图》《奈门阿音》。并且,几种整理了大部分蒙古族各盟市旗县不同风格的阿斯尔音乐元素作品。切实提高充实了蒙古族弹拨乐器火不思的曲目演奏范围。

(三)初创期

火不思创作作品基础结构形成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从题材上逐渐丰富,不再局限于蒙古族的音乐作品创作,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其他民族音乐元素作品、中国传统音乐元素都出现在了火不思的创作之中。丰富了火不思演奏曲目体系的成熟发展。演奏乐曲开始出现阶梯化,形成了由浅入深的层次逻辑性,大、中、小型乐曲的完善促进了火不思演奏学科的建立,令火不思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四)发展期

火不思发展在近几年发展越发繁荣。走向了大众荧幕,登上了艺术舞台。火不思音乐创作领域最为凸显的特色便是:火不思音乐创作与大众音乐审美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吸收了多种元素进行创作最为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的演奏作品,促进火不思这一乐器更加被人们所接受。

三、从多种角度审视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特点

(一)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是主要创作素材来源

纵观少数民族乐器的创作历程。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是所有作品创作的主要来源。对于少数民族民间民谣、器乐曲调、音乐元素的利用与使用,是构建少数民族器乐作品库的核心内容与手段。少数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文化含义与文化认同,使得其成为最能展现少数民族乐器艺术魅力的助力。只有从少数民族本体出发的音乐创作才能原汁原味地体现少数民族音乐的风貌。

(二)运用西方音乐作曲理论,重新创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作品形成新作品

随着世界文化艺术的逐渐交互融合。西方音乐越来越影响本土音乐创作的风向。在少数民族器乐的大中型作品创作上,不可否认地是有机地利用西方作曲技法,对传统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发展性创作,才能创编出具备体裁化、作品化、演奏化的器乐作品。所以这也成为了少数民族器乐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立足乐器本体,结合乐器演奏特性,吸收现代元素开发新风格演奏作品

对于少数民族器乐的传承、普及、推广是不能离开人民群众的艺术审美的。在传承传统的同时,应积极紧跟时代风尚,迎合群众审美需求,结合乐器的演奏特性与演奏特色,吸收流行音乐的元素去创作通俗易懂、符合时代风尚的音乐作品。将少数民族器乐更加拉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立足以此发挥少数民族器乐的独特魅力。否则少数民族器乐的繁荣将是无根之萍。

四、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少数民族乐器正是其中的历史遗产文化瑰宝。我们如何传承发展保护少数民族乐器成为了所有人研讨的话题。笔者认为一个乐器的发展是离不开大量优秀作品的推动的。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应立足于少数民族人文历史,展示少数民族音乐特点风貌,突出其特色,结合时代发展,更快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出一条适合少数民族音乐创作发展之路。笔者就此浅谈个人己见。

作者简介:崔健,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器乐系,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吕其明音乐创作及其启示
武满彻电影音乐创作中的主题模式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创作骨干培训班”圆满结课
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路径探析
2020内蒙古音乐创作与发展研讨会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研讨会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西藏当代音乐创作研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