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纯真的年代,残酷 的青春
2016-02-04王舒恬
王舒恬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阳光灿烂的日子》:纯真的年代,残酷 的青春
王舒恬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由中国导演姜文拍摄,由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讲述了一群孩子荒唐不羁、疯狂激情但又有些忧伤惨淡的青春故事。故事放置于70年代文革时期,影片当中暖色调的画面,将青春期的灰暗与阳光、压抑与张扬、内心化与狂欢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十分欣赏导演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片子中,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以及青春期特有的气氛能用非凡的镜头描绘。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残酷;青春
一、镜头下的唯美叙述,诗意呈现
影片的一大特点便是阳光,有些光线曝光过度显得刺眼,有些又是落日的余光显得昏暗无力,其中大量使用红黄暖色调,凸显青春期的骚动不安。该片构图讲究,例如马小军在阳光下独自在米兰家屋顶上徘徊的剪影具有特殊的美感,显得十分恍惚孤独,深刻地表现了马小军心中的焦躁和迷惘,体现出无奈和凄凉之感。此外摄影师顾长卫通过固定镜头和手提镜头的方式,分别使场景产生了层次分明和动荡感的特点。运动镜头传递出青春的躁动感,静态镜头渲染青春期的特有氛围。其中十分独特新颖的一点是影片前段回忆部分用的彩色,而结尾处的现实部分却用黑白色调,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物是人非、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片子是唯美的,描绘的是唯美的青春岁月,以《乡村音乐》为背景音乐则显得更加优美。对细节的捕捉细腻到位,在把握人物鲜活形象的同时不失真实性。其中背景真实,选择极具时代特点的文革时期,依然记得马小军在学生队伍当中,涂着大红色腮红,拿着大红花跳着欢呼,还有不时出现的有关毛主席的画像、大家一起看露天电影等细节都能体现文革的缩影。影片的唯美之处还表现在导演对画面诗意化的处理,将故事放置于夏天和阳光中,象征着肆意青春的躁动,例如在一个温暖的清晨马小军骑单车载着米兰,聚在屋顶上一起唱歌等和谐美好的画面都显得十分浪漫。我还深刻记得马小军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哭着找米兰的场景,对马小军痛苦的表情进行特写,幻想与现实的交织,呈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冲突,凸显出对米兰的向往,期间经历的盼望、焦灼、兴奋、失落,是通向成人礼的必经之路。
直到现在看来这部电影仍值得回味斟酌,惊叹姜文对镜头语言的运用之巧妙,以个性化的视角颠覆以往传统对青春电影的表达方式,将青春的情绪渲染夸大,人物形象饱满生动,正如我们许多人的青春一样敏感却热情、躁动而放肆。
二、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强化电影主题
电影用亮丽的画面叙述这群青年的神秘幻想、青春期的骚动不安、不受束缚衍发的残忍和暴力,其中马小军作为主角,导演用了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他的性格特点。
首先,我认为马小军有极大的窥私欲,他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爱好便是解锁,他研制出了一把万能钥匙,影片当中说“我打开别人家的锁仅仅是为了追求开锁成功的快感和不被邀请去别人家里的猎奇心理,绝对不是偷盗。”这神奇的开锁本领绝非一般孩子能做到的,这也体现出马小军的确可以算是一个“鬼才”,也正是他这一才能,为他之后遇到米兰做了铺垫。
马小军怀揣着想当战士的英雄梦,却虚荣且胆小怕事,他渴望成熟,内心却苦闷抑郁。一是从他偷偷撬开父亲的柜子独自在房间将勋章全部戴在自己身上装作威风凌凌的样子,当内心压抑的情绪无法宣泄时,就沉醉在镜子中的自己;一是羊搞被打伤,一群人打算报复,随着激昂的国际歌,骑着单车拿着砖头向前冲,唯独马小军拿着砖左躲右闪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这也正能衬托出马小军的懦弱胆小,当他终于下定决心要在哥们儿面前崭露身手的时候却差点误伤一个孩子,下手之狠得到大家的“称赞”,满足了马小军小小的虚荣心;还有一个片段是马小军看见米兰和刘忆苦暧昧时,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现自己的“英勇”,爬上院里最高的烟囱,跌落下来却奇迹般没有受伤,反而以一身黑的滑稽形象展现给观众,幽默中带点嘲讽。
通过上述情节的改编,影片有效地将焦点集中到马小军
身上,他幻想中的自我形象和现实中的失意者,幻想中的美好爱情和现实中的失恋,都能突出青春期的失意与成长这一主题。并从中突出他性格的鲜明特点,人物描摹情态逼真,台词口语化生活化,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此同时还将故事发展脉络整理得清晰简明,结构严谨,情节引人入胜。
其次我认为该影片之所以如此成功的地方之一还在于它增添的几个人物形象——被学生嘲弄的胡老师,看内参电影的将军和秘书,以及骑着木棍的傻子。虽然他们的戏份不多,却对提升影片思想内容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黑色幽默,是对当时社会虚伪的讽刺和对当时那个年代的批判。
傻子是影片中的点睛之笔,他的台词只有两句: “欧巴”和“傻逼”。“古伦木”与“欧巴”是一部当时在中国上映的关于抗击法西斯战士的接头暗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异常强烈的词语。傻子在这部电影中出现三次,带有结构性的作用,开始他终日在警卫队大院门口傻笑,呆滞可笑的脸上带着污垢,貌似也能反应当时社会的污浊不清,中间傻子受欺负哭了被马小军发现的情节是一个情绪的转折,因为在这之后马小军情感不顺并被孤立,结尾傻子出现在80年代的北京,在马小军等人对他高喊“古伦木”的时候傻子却回了一句“傻逼!”,衣着现代化的傻子好像没之前那么傻了,这似乎寓意着一个时代的改变,一去不回了。
三、关于青春期对“爱”的迷茫与幻想
在马小军“爱与性”这条线索上,影片做了大量的刻画与描写。在马小军眼中,“性”应该是隐晦而神秘的,这是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束缚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
于北蓓是马小军真正接触的第一个女孩子,一开始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大孩子是激动而兴奋的,但由于之后于北蓓恶作剧的“吻”,则给马小军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我想他对于北蓓的开放是厌恶并无法接受的,在他看来,真正的女人应该是像米兰那样纯洁美丽,带有神秘感的存在。
这与我先前十分喜欢的一部美国青春题材的电影《怦然心动》有些异同,在《怦然心动》中所描绘的是男女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逐渐成熟的故事,女主角朱莉对男主角布莱斯一见钟情,心愿是获得他的吻。但朱莉对布莱斯的爱恋是青涩含蓄的,她是在对美的天性追求中一步步意识到美的表象与内在之差,而布莱斯也是从一个懦弱的小子开始一点一滴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了勇敢。朱莉并非于北蓓那样放荡,于北蓓对爱的恶作剧更是出于青春期的骚动;朱莉对布莱斯是专一单纯的爱,而于北蓓并非如此;两部电影的男主角一开始在爱恋面前都显得紧张束手无措,布莱斯最终被朱莉的魅力所吸引并明白外表与内在美之间的真正涵义,而马小军最终并没有接受于北蓓,并始终没能体会一个女生对自己真正的爱,他更多是靠荷尔蒙的冲动,意淫与幻想维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此外,米兰的戏份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从一开始马小军偶然解开米兰的门并发现墙上有一个穿着泳衣的美丽女子开始,关于“爱与性”的种子便在马小军的心中发芽了。影片有马小军在床底下偶然看到米兰换衣服并露出那双裸露的腿,之后因为这双腿才认出了米兰,这也是一条线索。在他确定米兰就是他心目中的“女神”时,事情并没有像马小军想象的那样发展,当他把米兰介绍给哥们儿的时候,他忽然发现米兰和刘忆苦产生暧昧,他们的亲密关系迅速发展,嫉妒气愤之余他想方设法用幼稚的方法吸引米兰的注意,可结果事与愿违。直到在游泳池里“彪子”这一人物的出现,让少年开始怀疑米兰真如想象中那般纯洁吗?
马小军对米兰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大雨中他在米兰楼下表白,米兰走出来紧紧拥住他可第二天却似一切都没发生过的态度,让他疑惑迷茫等场景,可见一斑。还记得里面的一句台词"难道下雨天晚上发生的事是不真实的吗?可是我身上摔伤的地方还在疼”,这就像我们过往的日子,美丽的青春逝去后,幻想破灭后,你会怀疑不解,而唯一存在的是那真实的痛……幻想终归不会有什么结果,使得马小军压制内心的痛苦彻底爆发,他冲入米兰家中试图强暴她,却在米兰的主动反击中退却,他含着泪大叫“有劲!”后夺门而出,将一个少年脆弱的心理表现得出色到位。
于北蓓和米兰都给马小军的青春上了一课,这两个少女形象进行了叠化,看似不同却又类似,同样笑颜如花的美丽容颜下,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我想青春期谁没有过青涩懵懂的爱恋与美好的幻想呢,梦境的破灭,现实的残酷才能真正使人成长。
[1]柯小君.姜文电影研究: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影像重构[D].西南交通大学,2007.
[2]张萌萌.青春的记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评析[J].长治学院学报,2011(3):41-45.
J9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