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与产业化发展
2016-02-04杨敬芝
杨敬芝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与产业化发展
杨敬芝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博物馆学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博物馆的经营理念、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使得博物馆不断增强自身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认真考虑产业化的问题,重新找准自己在社会的定位。
新博物馆学;文化;产业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在社会功能、内容质量、规模总量上都进步显著,但却始终将自己限定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过于保守的思维框架之下,无法与经济形势的发展进程相匹配,而博物馆的经营危机也随之产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发挥正常的传播文化和知识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应该在原有的体制和观念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必须采用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经营方式以及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以使得它对文物的收藏和历史知识的传播功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新博物馆学的应运而生,不仅对博物馆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实际操作中为其找到了生存之道。
一、新博物馆学的兴起
博物馆学是一门综合性社会学科,它不仅囊括了各类博物馆学还包含了关于博物馆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等当面的各种学科分支。自17世纪的“博物馆志”在欧洲兴起之后,博物馆学有了长足发展,H.Miers早在1928年就指出:博物馆的第一次革命是它的功能由对藏品的收藏和研究,发展为教育。1972年,在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题为“博物馆与当代社会”的会议上提出:博物馆不能固步自封,而要随社会之发展而变革,因为它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机构。所以,我们不仅要建立立足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的中小型博物馆,所配备的博物馆学专家也必须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而这样的博物馆,才是 ‘整合博物馆’(Intergraded museum)。”[1]这次会议也被后人称为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那以后,“社区博物馆”“活力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应运而生。1984年,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魁北克宣言中》表示接受英博物馆学家P.Mayrand提出的新博物馆学的概念,继而在1985年的里斯本会议上成立了“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2],这些都为新博物馆学说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何为“新博物馆学”? 目前学术界通用的最早的定义是1989年Peter Verge在他主编的《新博物馆学》一书中所下的定义,也即:新博物馆之“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来源于对以往的所谓的“旧”的博物馆学的诸如学说本身、内外专业性之类的广泛且普遍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主要集中在忽略了博物馆本身的目的性,不仅不重视博物馆学的自身,反而片面强调所谓的方法。除非这种形势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重新检验博物馆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当然这不仅仅囿于让博物馆增加更多的观众或取得更高的收入,否则博物馆将无法改变现有的在人们心中的“活化石”的印象。[3]而Harrison.J.D.在其1993年发表的《年代博物馆观念》中也提出了几乎同样的观点:“所谓的‘新博物馆学’的参照对象是‘传统博物馆学’,新博物馆学的概念不过是对以往的概念一种全面的检讨与批判的尝试。”
我们可以看到,新博物馆学把工作的重点从物质基础上转移到社会中的人上,在不反对藏品在博物馆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本”,受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提供什么,它不再是一座收藏品仓库,而是一座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品殿堂。
二、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呼唤博物馆产业化
新博物馆学产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从事博物馆行业的专业人员对以往的反省和对社会环境态度的转变,更使他们推动博物馆在运营策略和生存状态上发生根本转变。新博物馆运动促使博物馆改变以往保守的“独善其身”的经营方式,不再局限于对物品的收藏、展示与维护,而是转向地方社会关心的内容,将重点放在博物馆与地区发展、与环境、乃至与整个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上,使博物馆真正融入到目前大众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产业时代当中去。
新博物馆学的兴起,使得博物馆专业人员认识到博物馆自身本有的重要文化资源主体地位,从而不得不认真考虑博物馆产业化的问题。这并非是为了应对市场经济的临时性办法,而是新的博物馆,顺应历史潮流的新选择,而这种产业
化所改善的不仅仅是博物馆的生存状况,更将深化其传播知识文化的功能,并为博物馆增添新的动力系统,使其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博物馆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一)博物馆是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翻译自“Culture Industry”,亦被翻译作“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Theodor Adomo和Max Horkheimer在《启蒙的辩证法》中创造的术语[4]。在蒙特利尔会议上,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将之定义为“文化活动是一种按照标准的工业化流程对文化产品以及服务进行生产、再生产、分配、储存的活动。”其在西方获得普遍认同的含义是“一种利用生产和组织模式来生产和传播艺术文化的文化产业。”国内在文化蓝皮书,即《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对产业文化作如下定义:“文化产业是一个建立在大规模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产业集群,它通过天生具有的传播功能,经过商业化动机的刺激,以及经济中介的链接,极为迅速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变为资源开发,将艺术成果的保存转变为展示,并且将所有的过程都奠定在现代特有的知识产权基础之上。”
简单地说,文化产业就是专门从事生产、销售文化产品,并以之服务社会的一种行业。而博物馆也是一种从事生产文化产品并服务于社会的行业,所以,从广义上说,博物馆归于文化产业。[5]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找寻自我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娱乐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对文化重镇——博物馆来说亦是如此。在博物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这种参观活动甚至起到了振兴地方经济、带动当地旅游业的重要作用。博物馆走下典藏和研究的神坛,变成一个更注重审美体验、地方特色的场所,这也从侧面标志着博物馆逐渐转向文化产业。
(二)与文化产业有机互动发展模式的探讨
1.构建博物馆文化产品体系
博物馆为社会提供有形产品,但更多的是无形产品,也即文化服务。与一般的商品交易相比,它的特点有:一是在服务产品生产的同时就进行了消费(例如讲解);二是文化服务产品是无形的;三是如果博物馆的服务功能无法得到完全使用,就会发生一定的机会损失,也即观众较少;四是博物馆提供的服务不能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而是按需生产;五是该文化服务一般具有时效性,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必须同时在统一场所进入服务程序;六是文化服务根据受众的层次、需求的不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不同。这种产品特点也给博物馆的发展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重构博物馆的文化产品体系。
在借鉴国外博物馆产业化运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认为博物馆文化产品体系可以包括以下九类:一是无形产品的核心产品:影视节目、虚拟数字博物馆的构建和展览服务(包括固定展览、专题展览、合作展览、巡回展览等);二是无形产品的延伸产品,包括:文物及艺术品鉴定、专题讲座和相关培训、娱乐休闲服务、模拟修复文物;三是有形产品:书籍报刊等出版物、影像制品、文物和艺术品的复制品。当然,我所提出的这九类文化产品并非是每座博物馆的必需品,而要根据博物馆自身的条件能力以及专业方面的分工来运营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产品
2.构建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
文化产业链,英文名称是Cultural production chain,指的是从最初文化产品创意到其被受众接受乃至消费的过程,对文化产业链的分析,就是将之分为5个相互关联的架构,并以此来对一个地区传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的能力进行评估。[6]可以看出来,文化产业链之所以成立,依靠的是建立其文化生产者之间的合作机制。
一是文化产品的创意阶段。主要是检验某地区在生产文化概念以及创造文化产品的能力,包括训练、教育、研究并对资源进行发展;二是产品的复制生产阶段。即将创意和概念转化为产品,考验的是制作人、工程师、出版者、设计者等的专业水平和层次,需要技术和经营场地;三是产品的分配流通阶段。是对文化产品的营销和流通,需要中介、代理、推销员、出版者、流通者的配合;四是文化产品的传播阶段。这个阶段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能被受众消费和欣赏,本阶段关联的是文化产品被体验和购买的场所,如商店、杂志、博物馆和美术馆等;五是文化产品的消费阶段,关联的是艺术品和文化产品被受众接受的公共环境。
在博物馆的功能界定上,博物馆是Cultural production chain,为文化的传播服务的重要设施,是大众和文化产品之间的重要传播媒介,通过博物馆专业人士将文化展品与资源转化为动态活动和静态展示的各种多元化形式,当地文化的深刻内涵将能得到更深刻的体验,又或者为了满足参观者强烈的购买欲望而单纯地售卖纪念品。
而博物馆在创作与观众阶段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设立文化艺术奖项、拟定艺术创造计划、提升地方创作水平以及通过受众了解市场的需求喜好,都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市场细分并从而制定营销策略。
总之,在社会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和各种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博物馆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独善其身,它必然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它必须像宋向光先生说的那样“博物馆管理者必须着眼未来,发挥创造性,审时度势,积极探索适应新条件的工作体制和方法,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中辨别、引导、支持和推进博物馆发展的因素,适时适度地调整博物馆内部环境,推动博物馆不断发展。”[7]而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重视,我相信,博物馆业也必将大跨步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安来顺.国际博物馆学基础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问题的述评[J].中国博物馆,2004(4).
[2]孙葆芬.密切注意国际博物馆学界的新动态[J].中国博物馆,1986(3).
[3]王宏均.展望世纪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的发展趋向[C].北京: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2000.
[4][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张正彦.与中国文化产业政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 Evans,G.Cultural planning:An Urban Renaissance.London:Rutledge,2001.
[7]宋向光.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发展动力[J].中国博物馆,2003(1).
G26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