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之初探

2016-02-04杭富艳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众博物馆教育

杭富艳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现代博物馆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之初探

杭富艳

(王羲之故居,山东 临沂 276000)

博物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发挥它自由的教育功能,也因此成为了对民众开展教育的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场所和有别于学校的一个特殊的教育阵地。本文的主旨就是对现代博物馆所衍生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进行初步的探讨。

新博物馆;理念;实践;教育

博物馆是思想集聚地,显示大脑的力量可以说无处不在。然而,博物馆应该如何尽情展示这种大脑的力量呢?G.B.Good说道:“博物馆教育的根本在于它用其所占有的资源都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它占有了些什么,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 A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一文中主张道:“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肉身的话,那么教育工作——用一种信息化和刺激的方式展示实物和想法,可称为博物馆的灵魂。”罗瑟?威特伯格则指出:“博物馆及其陈列品的基本目的和职能就是以此进行教育活动。”可以说全世界的博物馆从业者都已经意识到,博物馆教育在服务公众的方面将会起到一个“更关键”的作用,而博物馆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规划和实施进行的。

一、现代博物馆之经营理念

博物馆是一个公共服务机构,但与此同时,它又代表了民众的利益。没有民众参观的博物馆不是博物馆,所以民众的意义不仅仅是被服务对象,更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博物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传统上保管文物、搜集标本、研究历史的机构了,更多的是本地区甚至外来参观者进行娱乐和休闲活动的场所、是对民众进行文化以及艺术教育的场所和信息资料查询场所,这些都已经成为博物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归宿。现代博物馆在管理经营中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一)由于大部分博物馆靠政府拨款维持正常经营

所以不会一直有充裕的用于改变陈展的经费,更鲜有机会进行扩建和改建。所以,如果博物馆固步自封,仅仅通过对自身进行升级改造或者对展厅、展品进行不断的更新来吸引观众的话,必然是不可能产生活力以及发展的动力。所以在目前只能拥有有限经费的前提下,如何不停地创新教育项目,如何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开拓出多种多样的教育项目,开展更多形式的展览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配套研究,并且吸引更多愿意对博物馆进行反复参观的民众,以保持博物馆旺盛的生命力,是现在博物馆经营工作的重点。

(二)在已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的开拓型和外延型教育项目

还可能为博物馆带来经济收入,并以此充实捉襟见肘的经费。因为博物馆可以得到的政府拨款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可以得到的经费也仅仅是能够勉强维持经营而已,所以博物馆最终还是应该依托自身资源。比如作为世界四大馆之一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政府也只给与5%的经费支持,剩余的95%全靠博物馆自筹,其资金来源渠道非常广泛,如销售周边纪念品、收缴会员年费、接受社会团体对博物馆的捐赠、授权纪念品店或其他相关项目特许经营权、在运作专项基金的时候收取一定的收益等。

二、现代博物馆的教育使命

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就是要激发出参观者潜在的学习欲望,增长他们的知识、扩展他们的眼界,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建馆宗旨都包含教育这一内容,而在欧美博物馆的使命和宗旨中,也基本上都包含教育内容。如成立于1753年的The British Museum的教育使命为“系统整理人类以往文明史中的知识和艺术品,并对之进行研究,不仅让所有的民众都有机会能近距离接触人类文化的辉煌成果,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文史知识”;根据1846年美国国会法令建立的Smithsonian Institution,在成立之初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增长和传播知识”;而成立于1870年的

大都会博物馆,将自己的教育宗旨定义为:“搜集、保护、陈列、研究并激发民众对艺术品的理解,增进艺术知识,这些艺术品全方面、高品质地反映了人类各方面的成就,而这所有的工作都是为公众服务,并且都要达到最高的专业水准。”可以说,博物馆已然成为有效弥补学校教育不足的社会教育的主要机构,作为这个普遍公理性认识,它的主要表现是。

(一)“教育”被置于公共服务的中心角色

1984年,美国博协会在《新世纪的博物馆》一书中,称“教育”为博物馆服务公众的主要目标:“如果博物馆的藏品是它的肉身的话,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1992年,该机构继续致力于不断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推出了《优越性与平等:教育和公共博物馆的维度》一书,书中进一步指出博物馆是“Public services and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he vocabulary‘education’includes exploration、research、observation、the implications of rational thinking、 reflection and dialogue。”

(二)博物馆不应当只教育社会精英

更应该成为教育更多普通人的场所。1906年,美博协成立之初即宣布其为“民众的大学”。1990年,该协会在给博物馆下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与“教育”一起并列为博物馆的The core elements。史密森博物馆这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群,更是将自己定位为“全民的博物馆”。

(三)博物馆是进行非正规学习的最佳场所

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于,博物馆的教育是非强制性的,更加灵活多样,对象极为广泛。学者Judy Diamond认为,非正规学习之所以区别于正规学习是因为它“可以在多种多样不同的环境中普遍发生,它不强迫观众接受,也不预设教育课程和顺序。”作为正规学习的补充,博物馆非正规学习的发生方式不通过课堂,而多运用展示、导览等形式,学校的学习常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和实验;而博物馆提供的却是真实的对象——比如自然环境、历史文物等,如果两个机构能够寻找到合适的合作方式,就能给青少年提供很好的教育机会。

(四)博物馆是民众接受”终身教育”的场所

博物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已然成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其受众从幼及老,都可以在馆内受到持续教育,这种观念在西方已经被公众广泛接受,如J.Naisbitt就曾经说:“终身教育犹如第二次文艺复兴运动,而博物馆将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地。2011年,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22届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当今社会被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博物馆从收藏功能转变为让民众从参观行为中得到心灵愉悦感和文化认同心理。”

三、现代博物馆之教育优势

(一)有藏品和标本等实物教育载体,强调参与和互动体验

博物馆以文物及标本展品作基础,精心组织陈列和展览活动,通过大量的实物资料,直观地作用于参观者感官感受,参观者不仅可以亲自触摸展品,甚至可以亲自实验。这种信息传递方式,不仅使观众觉得亲切,更使得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些都是学校等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

(二)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全社会的广大成员

博物馆向所有人,不管是男女老少,不管是哪个种族哪个国家,不管是团体还是个人,一律敞开大门,人们在博物馆中自由吸收科学和文化知识,获取审美情趣的熏陶。

(三)教育内容多种多样

从自然生态到社会历史,从科学到艺术,从民族文化到世界文化,都可以在世界各个图书馆中得到反映,不仅是引起少年儿童幻想的天堂,也是成年人补充新知识的场所。

(四)教育方式多元有趣

和传统博物馆橱窗式展示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是,现代博物馆的教育方式更加活泼也更加多元化,如增加更多模型、游戏、试听教具、示范表演、角色扮演、座谈、视听欣赏等,塑造了参与性强、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赋予了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愉悦的学习经验。

四、博物馆教育以及学习理论

(一)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兴起

学术界公认有五篇重要的报告奠定了教育在博物馆的核心地位,分别是:1969年的《(America’ s Museums: The Belmont Report》,该报告导致了《博物馆服务法》和美国博物馆服务协会的诞生;1973年的《Musees, imagination et education》;1984年的《Museums for a New Century》;1992年的《优越性与平等:教育和公共博物馆的维度》,在该书出版后的10年内,美国博物馆逐渐将教育看作其重要使命;1997年 的《A Common Wealth: Museums in the Learning Age》。

(二)博物馆以及终身学习

博物馆除了要配合学校教育之外,在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全球各地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欧委会成人终身学委会还专门成立了the Learning Museum,而其设立的根本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网络服务平台,而此平台的服务对象就是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目的是为了保护上述机构,并推动它们在终身学习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以使得各个国家的最高决策者能够提高前瞻意识。目前,该项目已经和美国以及17个欧洲国家的23个机构结成了伙伴关系,而其工作的重点就是为会员国的博物馆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制定更灵活的计划,以及为国际会议、博物馆热点话题提供宣传,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交流博物馆专业知识,经过不断努力,LEM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网络社区,并成为了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博物馆的学习理论

博物馆学习,也即Museum Learning,和博物馆教育,也即Museum Education,是经常使用的两大术语。他们的区别在于一是“学习”的对象是观众,而“教育”的机会则来源于博物馆;二是“学习”强调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和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而教育则更具有说教意味,以教师为主导。而当下新博物馆学的拥护者普遍认为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在这样的观念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引导民众从参观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角色。比如大英博物馆已经将其教育部更名为学习部。

总之,在博物馆事业的发达国家,已普遍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并且富于成效,也因此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并已经在国民教育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馆学文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99.

[2]肯尼斯·赫德森,陈凤鸣译.八十年代的博物馆——世界趋势综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3]单雾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4]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英主导政府辅助[EB/OL].99新闻中心,2011(10):25.

[5]杨玲,潘守永.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6]郑勤砚.迈向真正的公共性中国博物馆还有多远?——美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启示[EB/OL].四川美术网,2009(2):6.

G266

A

猜你喜欢

民众博物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题解教育『三问』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博物馆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露天博物馆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