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2016-02-04邱姝婷
邱姝婷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比较
邱姝婷
(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18世纪到19世纪初,也称之为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对于钢琴音乐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海顿和莫扎特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的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使古典主义风格的发展迈向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他们的钢琴奏鸣曲更是在所有作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两位大师在他们的一生中创造了很多不朽的杰作,同时也奠定了他们在音乐史上创造者和奠基者的地位。本文主要针对海顿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
海顿;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
一、生长环境的不同
海顿是在乡村长大的,受到乡村民间歌舞的耳濡目染,他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就加入了德国的阿拉曼德舞曲、匈牙利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等民间音乐。由于他小时候生活异常艰难,没有接受较好的教育,也就注定了他的童年是在无比艰苦的环境下成长的,那么恰恰就是在这种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这个成就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也成为其中不朽的的巨作。海顿的一生中经历了多个时期,其中有巴洛克时期,还有整个古典主义时期,他生活的年代也是比较久远的,
相反的是莫扎特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生命之花在他身上仅仅绽放了35年,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生命时光里创下了很多杰出的作品,西方音乐界称之为鲜有的奇才。莫扎特出生在奥地利一个音乐世家,从小接受到良好教育,从六岁开始就跟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出尽风头,成年后相继遭受了丧父丧母的悲痛,同时又陷入了生活困难的境地,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的内心更加饱满,从而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了多样化的特质,在音乐语汇中却体现出了轻松喜悦,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一笔宝贵的音乐财富。由于两人生长所处环境的差异性,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质,从而产生了音乐风格上的区别。
二、音乐风格对比
(一)音乐创作
“奏鸣曲”体裁主要由不同数量的乐章组合而成,彼此在速度、情绪以及调性上产生明显的差异,不同的乐章构成一个完整的构架,相互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海顿一生中共创作了62首奏鸣曲,在这众多的奏鸣曲中,其实际的品质也是有着较大的差异。他的作品主要包含对生活、世界都永远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态度,充满了对音乐的无限喜爱,正因为他这种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从而造就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淳朴、自然、愉悦的风格。莫扎特一生中共创作了20首钢琴奏鸣曲,所有曲子的特点就是精巧、典雅、纯净,除此之外,在欢乐中又夹杂着隐约的哀伤。相比于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海顿进行了多次的创作尝试,莫扎特的奏鸣曲通常是由三个乐章的结构组成,第一乐章会以奏鸣曲快板作为开头,紧接着就是运用歌曲形式亦或是回旋曲式的慢乐章,最后一个乐章往往是以回旋曲或奏鸣曲作为结尾。海顿在他的作品中也会较多地使用到这种形式,不同的是他创作了九首两乐章和两首四乐章的奏鸣曲。1772年以后,这两位大师相互对彼此的创作想法和思路进行沟通,莫扎特由此而学到了主题的发展以及转调的独创手法,海顿学到了通过强化第二主题来和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海顿的发展部分只是在调性上有较短段落的变化,在听了莫扎特的音乐后,他对自己的展开部进一步拓展,从而为呈式部的主体材料奠定了发展和进一步处理的基础,相比于莫扎特的再现部,海顿则更具较多的变化。
(二)风格特征
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发展在钢琴发展历史上取得
了不朽的成就,这个时期的风格主要融入了不同时代的个性和特色。从听觉上来分析,相比于莫扎特的奏鸣曲,海顿则没有其如此迷人的特色,对于钢琴上的歌唱性海顿并不予以强调,而是注重标准的表情,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淳朴、积极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其在继承巴洛克遗风的基础上,将其中普通平凡的美感得以展现出来,他的作品中没有繁杂的对位式织体,也没有将人性情怀表现出来,却在每一处都表现出生机、活力、质朴的感觉,而莫扎特的音乐更具纯粹性,豪放洒脱,将音乐高贵典雅的气质呈现出来,但其中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将理想和心灵的倾诉展现出来。其作品的主题都形象鲜明,包含歌唱的旋律,常常体现出民俗风情。莫扎特的快板乐章华贵、儒雅、明亮、轻快,呈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从而展现出富有层次感、多样化的独有风格。
(三)曲式结构
海顿在继承前古典主义时期流传下来的奏鸣曲形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通过进一步的加工,使其不断趋于成熟,形成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结构方面非常卓越的成就。其曲式一方面是:A呈式部—B展开部—C再现部;另一方面是主体彼此之间进行对立,产生的对比、矛盾和统一集中的表现,从而揭示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思想。海顿的奏鸣曲具有比较单一的主题形象,主题之间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对比,主部、连接部、副部的篇幅都不长,一般以短小的结尾进行收尾,是对奏鸣曲式的进一步完善。不同于海顿的奏鸣曲,莫扎特的作品主体就颇生动鲜明、多样化,主题之间具有较清晰的对比,但主体、连接部、副部的篇幅同样也不会太长。对于两位大师音乐中所表现出的独具魅力的节奏感以及复调因素的特殊化处理,再加上他们独特的个性和及其丰富的创作想像力,形成了音乐的差异。
三、音乐表达方式的差异
海顿被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他将管弦乐的创作思路渗透到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来,海顿利用钢琴将乐队中大部分乐器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来,一会是声势浩大的乐队演奏,又一会儿是乐器之间的对话,呈现出乐队的音响效果。在巴赫的耳濡目染下,他利用调性上的突出比较,音乐形象上始终保持形象统一。连接部和展开部之间,小动机的发展变化比调性变化更加活跃,与合声进行中,促进音乐的不断发展,并遵循了奏鸣曲式乐思的发展原则。在演奏中始终保持形象的统一性,从而更加深层次地对音乐的内涵进行领悟。调性上的移动对比,通过丰富的表情和情绪使印象的效果呈现出来,并产生共鸣,通过指尖指法的精准化,将音色的变化展现出来。
海顿的音乐形象充满着无限的活力、朝气蓬勃,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强调纯正的表达,莫扎特则强调的是旋律的歌唱性,其中包含丰富的表情以及戏剧性,通过莫扎特的音乐,我们可以体会到多样化的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在奏鸣曲中经常将新主题融入进来,从而赋予了音乐更多的朝气和发展的动力,在一般的奏鸣曲中也是不常见的。通过钢琴奏鸣曲的诠释,充分显示了他在歌剧方面惊人的天赋,实质上就是“歌剧性”的。慢板主题缓慢悠长,就如同歌剧中的咏叹调在讲述着动听的故事,悠长的讲述以及精彩绝伦的经过句都充分体现了灵魂深处的声音。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一般没有荡气回肠、激昂的气势,他更强调的是家庭淳朴安逸的奏鸣曲调,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强调的是音质的纯净、指尖的敏感性以及高雅的情调,这在实际的演奏时实现精准的把握是有着较大难度的。莫扎特在继承了阿尔贝蒂低音创作手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低音的旋律性,通过借鉴库普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典雅情趣,彻底颠覆了装饰音仅仅作为装饰作用的形式,将其纳入到旋律组成的内容中来,从而产生了新的钢琴语汇,这也铸造了属于莫扎特音乐的独特的雅致风格,“莫扎特即音乐”才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是要遵循一定的音乐发展原则,同时还要拿捏其分寸,其重点是突出内心深处以及外表的内敛、有节制的统一。对于两位大师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对于古典乐派的艺术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掌握弹奏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自身音乐素养的提升,从而形成较好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深刻认知。
[1]张艳.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及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2]易家庆.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装饰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初晓睿.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之比较[J].艺术教育,2007(7).
[4]邹琳琳.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艺术风格考量[J].音乐生活,2014(6).
[5]苏燕.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的戏剧性因素[D].上海音乐学院,2008.
J056
A
此论文参与2014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莫扎特早期奏鸣曲抒情性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A201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