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
2016-02-04王俊
王 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
王 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民居是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表现形式,而传统民居则承载了一个民族民居形式的发展历程。其中,满族传统民居不仅发展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而且对今天的民居形式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满族传统民居的演变历程介绍了几种主要形式的满族传统民居,并对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满族传统民居文化。
满族传统民居;构成因素;当代居住空间形式;影响
前言
一个民族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建设安身之所时,同时也在居所中进行着各种活动,使得居所不仅具备居住功能,而且凝聚了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每个民族最原始的居住形式都是本民族成长与情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是民族文化与自然产物之间的有效结合,而绝非一个单纯的容身场所。有着千年历史的满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形式,成为满族文化的一个代表,在传统文化学习和当代居住空间设计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满族传统民居演变历程
满族作为中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传统的民居形式从先秦时期到汉朝,到清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演变出了多种民居形式。满族在先秦时期的民居形式主要以穴居(地穴)、巢居为主,夏季居住在巢穴内,冬季则居住在地穴内。人们用穴的深度来代表身份地位的尊卑贵贱,地穴的深度越深,表明居住者的身份就越尊贵,反之则身份越卑微。由于先世居住在东北地区,处山林之间,寒气深重,因而常以穴居,且以深为贵[1]。满足传统民居中的巢居形式是根据鸟巢发展而来,山林之间常有野兽出没,为了避免遭受野兽的袭击,脱离地面湿气。满族先世模仿鸟巢在树上搭建巢穴,巢居由此诞生,并成为满族先世夏季居住的主要形式。巢居与穴居的民居方式,是对满族先世原始文化样态的一个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了民居形式受当时建造技术的局限和自然条件两大因素的制约。在这样的制约下,保障生存是满族传统民居建设的首要条件。
到了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满族传统民居形式发生了一定变化,从原生态的、全地下的穴居、巢居演变成了半地下的穴居。所谓半地下的穴居,就是指在地面上用木材和泥土筑成一个巢穴,开口向上,无屋宇,以梯进出,巢穴位置的选择多依山傍水。虽然本质上与先秦时期并无太大改变,但这一时期满族传统民居已不仅仅以保障生存为首要条件,而开始显现出了掘土建房的趋势,是全地穴向地面居住的一个过渡[2]。从上文满族传统民居演变历程中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建造技术和自然条件是制约满族传统民居建设和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其中尤以自然因素为主,且突出表现在地形和气候上。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地形与气候是促成满族传统民居的两个主要因素。
金国时期的满族传统民居建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转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地面居,房屋整体框架由木质材料构成,墙体由草、泥土和木板条砌筑而成,炕由砖垒砌而成。明朝,满族传统民居形式因受汉族文化和生活地域变化影响,在材料方面从以木质材料为主向砖瓦材料拓展,并有了窗户、烟囱与围墙,房屋采光、通风得到有效改善。清初,满族民居承袭了明朝女真民居样式,房屋多为坐北朝南,内部多个房间都是通过一个门出入,厨房设在进门处与火炕相连,供做饭取暖。清中期,满族民居逐步形成了四方宽敞式的院落住宅结构,并在东西两处建造厢房,形成了四合院的民居形式[3]。清末民初的满族民居基本保持四合院的形式,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为完善的改造,更加注重实用与美观。四合院是满族传统民居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在我国首都保存下来了一部分。
二、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
满族传统民居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对于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设计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如虚实相生的生态观、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等,对于今天的居住空间设计来说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当代院落居住中满族传统民居的体现
尽管历史已进入21世纪,尽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影响巨大,但深深扎根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得人们对“家”、对房屋的建造模式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传统民居样式在今天的房屋建造中依旧有着广泛深刻的体现。满族传统民居独具特色的四合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围合,通过在四周设置围墙将房屋包围起来,形成院落式建筑[4]。虽然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满族传统民居四合院的居住形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对当代住宅建筑居住空间的影响却已超出时空限制而流传至今。例如,当代院落式住宅主要应用于低层建筑、地面建筑的空间设计上,且以满族传统民居样式为原型,汲取其中精髓,运用现代建造技术和材料所构建而成,与满族传统民居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体现在:通过院落式的空间设计都增强了居住空间的层次感;形成了“以小见大,别有洞天”的设计效果;有效保证社区的一致性与完整性;提高了单栋住宅建筑占地面积的使用效率;院落式的居住空间设计都属于内敛型等。当代建筑户与户之间的间距较短,采用院落式的居住空间设计,相邻住户之间对彼此的干扰较少,可以较好地保护住户的私密性。院落式的居住空间使得室内与室外联系更加紧密,给居住空间增加了一个外部空间,提高了私密性与空间层次感。
(二)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
根据上面对当代住宅建筑居住空间中满族传统民居特点的体现分析,我们可以将满族传统民居对当代居住空间形式的影响归纳成以下几点:
第一,保证居住空间私密性。现代人们对满族传统院落式民居形式依旧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围合的院落结构可以带给人一种安全感,并较好地保护住户的私密性。安全感与私密性是居住空间应具备的基本特性,因为具备这种特性居住空间才能够使人完全放松,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同时放松,才能成为人们依恋的“家”。
第二,套型院落。所谓套型院落是针对当代密集的高层住宅建筑而言的,对于高层住宅建筑想要设置围合院落显然是不可能的,但以个体家庭内部舒适自然为设计目标,满族传统民居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考虑到舒畅自然的室内设计与密集型套型住宅在空间面积上存在着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可以采用开窗、立面开洞、设置模糊功能空间、建造空中花园、入户庭院等方式来增加住户与自然接触的机会[5]。提取满族传统民居中生态、架空等设计手法,对当代住宅建筑进行合理设计,注重住宅建筑的园林绿化设计,采用架空手法在楼顶建造花园,为住户提供一个放松休闲的娱乐场所。
第三,住宅交往空间与交流的结合。发展和谐良好的邻里关系与氛围,形成互帮互助的生活模式是满族传统民居的一大优势,而这一优势却是当代住宅居住空间所缺失的。当代住宅建筑居住空间人们交往较少,相互之间缺少沟通与互动,借鉴满族传统民居院落式的空间形式,可以帮助人们走出小家融入社区这一大家庭当中,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增加户与户之间的有效交流。满族传统民居的院落结构本身便具备交通功能,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可以为当代社区人们提供一个适合的、轻松的、较为开放的交流空间,促进住宅交往空间与交流的有效结合,交往空间与交流的有效结合可以增强住户群体感,容易构建起一个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
三、总结
满族传统民居是我国满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当代人们学习、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对象,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积淀了满族先世们辛勤的劳动与无穷的智慧,包涵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居住空间层次的丰富性、院落的封闭性、生活气息等。在当代住宅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与吸收满族传统民居精髓,对当代住宅居住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实现居住空间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
[1]余剑峰.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2]李睿.从民“居”到“民”居—满族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居住方式的“反悟”与“继承”[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5.
[3]王腾皓.北方合院式传统民居在当代住宅设计中的应用[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1.
[4]姜欢笑.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金正镐.东北地区传统民居与居住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5.
K928.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