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瑶“呜哇山歌”
——最抒情的绝唱

2016-02-04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花瑶瑶山瑶族

季 慷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

花瑶“呜哇山歌”
——最抒情的绝唱

季 慷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9 )

花瑶“呜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歌的一种,源自于花瑶人辛勤劳作时的自我愉悦、抒情作乐的歌谣,其题材均来源于生活,而其中“高腔山歌”属于隆回瑶族山歌分支的艺术形式,艺术特征高亢嘹亮、悠远奔放,完整全面地反映了花瑶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美好生活的境界,体现了花瑶人民古老、神秘而独特的文化传统。由于瑶族女性服饰色彩斑斓、花俏抢眼,故名花瑶。从古至今,花瑶“呜哇”伴随着花瑶人耕息劳作,伴随着花瑶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民族奇迹,其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呜哇山歌;高腔山歌;艺术特征

一、花瑶山歌的基本介绍及起源

花瑶“呜哇”起源于我国湖南邵阳隆回县山区的瑶族族群村落,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花瑶人民居于山林之中,自给自足,在大自然中与世无争,而花瑶“呜哇”正是伴随着花瑶人民劳作生息的歌唱艺术,广阔秀美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人民无限的精神享受和歌唱灵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民歌山歌艺术受到较大冲击,花瑶呜哇山歌被称为“民歌中的绝唱”。湖南省隆回县地属湘西南部,属多民族混居之地,花瑶是一支几乎为世人遗忘的古老民族,该族集居于虎形山瑶族乡,自古依附山林,自给自足,独居在封闭的山林之中,自古以来,花瑶山歌还具有劳动号子的职能,伴随着花瑶人民辛勤劳作,创造了无数文明奇迹。

虎形山海拔1400米,山高林密,属高寒山区。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恶劣生活环境,造就了花瑶族民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和乐观淳朴的生活态度。

花瑶山歌渊源流长,品类丰富,是中国古代流传山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但花瑶山歌中最具特点的要属“呜哇山歌”,它是花瑶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伴随着花瑶民族的成长,也记录了隆回花瑶民族的历史变迁。但花瑶山歌的起源却无从考证,“呜哇山歌”究竟起源于何时,也缺少相关文献记载,笔者只能从先辈那里得知,秦朝初期,当时的瑶族先民耕作劳动、狩猎生息时,随着族民迸发的歌唱灵感,作为劳动号子的雏形,逐渐孕育了花瑶山歌。在残酷的历史争斗及恶劣的生存条件中,逐渐形成了“呜哇山歌”的独特风格。“呜哇山歌”产生于花瑶族民平日的日常生活,因此,花瑶“呜哇山歌”的起源是花瑶人民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族群文化的必然结果。

二、花瑶“呜哇山歌”的艺术形式及价值

(一)花瑶“呜哇山歌”的音乐表演风格

在花瑶系山歌中,也存在艺术形式上的分支,主要分平腔山歌和高腔山歌两种,平腔山歌在瑶语中又称“甩客”,而高腔山歌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花瑶山歌。花瑶“呜哇山歌”伴奏乐器并不复杂,通常,瑶族祖民仅使用鼓和锣来演唱。花瑶“呜哇山歌”属高腔山歌,演唱者多为族群内成年男性族民,由于隆回瑶族族群处于深山之中,农作距离较远,无法联系,为了同伴呼应,使交流传远,演唱方式多为真假声结合,极具难度,并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花瑶山歌曲调自由,音调悠长,演唱时,瑶族歌手可以根据情境对节奏进行伸长和缩短,在句的后面并常加用“呜…哇”的衬词,并在演唱结尾处伴有甩腔。

花瑶“呜哇山歌”也兼具劳动号子的特性和职能,由于族民演唱时大多处于山间野外,不受季节限制,山歌的取材和演唱技法可以随灵感及场景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瑶族民族传统的一种劳动号子,在演唱时,常常采用一领众合的艺术形式,并以鼓锣的击打来增强律动,时常用肢体语言来调动人的情绪,演唱者兼具较好的气息支持,长唱几分钟气不喘声不摇,语言清晰,声音嘹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瑶族族民也在不断迁徙和演变,在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洗刷之后,花瑶“呜哇山歌”的内容、唱腔也发生一定程度演变。如今可考证的花瑶“呜哇山歌”

艺术风格及演唱技法依然保留着其原生态独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演唱花瑶“呜哇山歌”时,依旧采用真假混声演唱的发声方法,花瑶山歌的音域较高,在男声部中,其特有的发声技巧类似于西方美声唱法的假男高音,发出的声音类似“喊叫”声,音域可达到a2-g3之间。二是花瑶“呜哇山歌”在演唱时依然沿袭着山林之中的原生态演唱方式,其方式依旧包含独唱、对唱、合唱、领唱等,但对唱依旧是其主要的演唱形式。三是据笔者考证,呜哇山歌同时也是瑶民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情感交流的沟通方式,演唱时,“呜哇山歌”依旧保持着瑶语日常的口语化。

(二)“呜哇山歌”的取材及歌词特征

花瑶山歌在经历漫漫历史长河的洗刷后,目前可考证依旧传唱的山歌仅存近2300余首,内容丰富,选材范围广泛,花瑶山歌选材十分广大,极具随意性和自发性,但依然可大致分为四类:风俗劝勉歌、生产劳动歌,历史歌和情歌,这些都形成了花瑶山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中国古代山歌文化的不朽遗产。

据笔者考证,花瑶人民经历了岁月的滋养和哺育后,隆回花瑶人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语言,但却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体系,因此,花瑶人民并无法对歌词保留相关的文字记载,而到了现代,如今的花瑶山歌也出现方言与汉语混唱的现象。

花瑶“呜哇山歌”歌词结构十分复杂,形式上来说具有一定规格,但也可以因时间、地点、取材的不同而打破约束。演唱格律多为四句体和六句体,也有少量多偶句体出现,其中六句体较多,演唱讲究节奏的处理,歌词也保持押韵的规整性。一般来说,结尾“呜哇呜哇……”是“呜哇山歌”的衬词,通常是全句最高音,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上,诗歌保持着基本的“赋、比、兴”歌曲文体,也经常使用对偶、排比、双关、歇后等各种修辞手法。

花瑶“呜哇山歌”演唱形式和音乐风格仍然保留古代“呜哇山歌”的原生态风貌,在山歌演唱技巧和发声方法上拥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花瑶“呜哇山歌”的前景

花瑶山歌作为隆回瑶族地区的传统文化,经过岁月变迁和不断演变走到了今天,形成了中国传统山歌中不可或缺的少数民族文化。但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演变,对山瑶“呜哇山歌”这一类传统文化形成了较大冲击,花瑶“呜哇山歌”也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中受到损失。所幸花瑶这支古老民族却承袭了花瑶人民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为了使这门传统艺术不致消失,隆回各级政府成立了“呜哇山歌”研究学会,制定了一整套相应的保护措施,定期对“呜哇山歌”进行采风和抄录工作,一方面修正了对“呜哇山歌”认知的准确性,另一方面也积极传播“呜哇山歌。”同时,隆回当地政府还对“呜哇山歌”创建数据网络库,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呜哇山歌几千首,对花瑶“呜哇山歌”进行详实、全面、系统的记载。相信随着政府的介入、文化部门的帮助及隆回地区旅游业的兴盛发展,花瑶“呜哇山歌”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记录,形成中国传统民歌艺术的璀璨明珠。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渲染,原生态的“呜哇山歌”艺术形式,也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和演变契机。

[1]张琼.湖南隆回县虎形山花瑶音乐文化初探[J].中国音乐,2005(4):141-150.

[2]聂国红,刘怀保.音乐瑰宝——隆回花瑶“呜哇山歌”初探[J].中国音乐,2007(2).

[3]刘淮保,姚英姿.民族音乐瑰宝——湖南隆回“花瑶山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9(1).

[4]禹明华,刘智群.论花瑶山歌在花瑶婚俗中的特殊功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张晗.花瑶呜哇山歌——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R].湖南省隆回县,2006(4).

[6]贺上升,邹代威.隆回县传承花瑶文化“魅力花瑶”响誉全国[R].邵阳要闻,2009(9).

[7]黄仕军. 隆回花瑶:最民族的才是最能打动世界的[J]. 三湘统战,2009(10).

[8]徐少文.神秘花瑶——呜哇山歌[J].新浪博客,2009(10).

[9]刘淮保.湖南隆回虎形山“花瑶山歌”探源[J].中国音乐,2007(4):159-161.

[10]刘永福.2007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研究评介[J].新华社,2008(6).

[11]杨贵新,聂小丰.一支花瑶出寨来——湖南隆回花瑶古寨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J].七一社区论坛,2010(6).

[12]董洛.湖南虎形山花瑶探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20-23.

[13]杨建农.湖南隆回花瑶呜哇山歌的形成与艺术特点[J].音乐生活,2009(12).

[14]老后.神秘的花瑶——探寻一支藏在大山深处的原生态部落[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0).

[15]李晓霞,张兆南,于国良.花瑶呜哇山歌的演唱特点及演唱技巧分析[M]. 音乐大观,2012.

[16]蒋卫冬.湘西文化及湘赣地区传统民歌汇编集[M].民族之声,2013(11).

J642

A

猜你喜欢

花瑶瑶山瑶族
瑶族织锦
花瑶喜事
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初探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瑶山党支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浅析雪峰山地区花瑶挑花的历史及传承现状
瑶山的女儿
花瑶纱衣落谁家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