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辽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2016-02-04林丽群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金元契丹民族

林丽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试析辽夏金元时期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林丽群

(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历经四个半世纪的辽夏金元时期,既是中国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辉煌历史的典型时期,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不断冲突与融会的重要时期。一幕幕对抗与融合、破碎与创新的史实情景跌宕起伏,勾画出这段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特色和内容的精彩社会文化,同时也汇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而各族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像是草原上的明珠,熠熠发光。

辽夏金元时期;文化融合;价值取向

一、辽夏金元的民族文化特色

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既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也有和平与共荣,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客观上为彼此民族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地理环境“窥视”辽夏金元的物质文化,可以看到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即便如此,他们仍对我国的边疆地区进行了开发,在中国的疆域版图上画上了最美丽的一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众所周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这些少数民族都生活在草原上,几乎人人都会骑乘,马成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伴侣。加之马在战争、交通、仪礼以及耕稼等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因而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蓄养良马,培育出许多优良的牲畜品种,还专门设群牧组织进行管理。史载“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弛兵于民。有事而战,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糗粮刍茭,道在是矣”[1]。所以畜牧业不仅是契丹等少数民族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辽朝武力强盛、所向披靡的物质条件。此外,尽管他们处在高寒地带,但很快学会了中原的农业生产技术,并且引进作物品种,结合北方气候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作物栽培技术,如史载:“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类皆成园,至八月倒置地中,封土数尺覆其枝干,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则冻死[2]。”这则史料就是对上文提到的北方作物栽培技术最好的诠释。此外,还有储存食物的方法等。但令人敬佩的是,在现今保留下来的史料记载和实物中,契丹鞍、夏染织、金钧瓷、元毡毯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精品。这些产品的精巧程度连汉人也无法与之相媲美。总之,正是他们不断学习吸收中原文化,才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他们经济形态、生活方式的变化,各民族间融合进一步加强。

在政治制度上,辽夏金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根据本民族传统习俗与组织制度,借鉴和吸收宋的典章制度,形成各具特点的制度文化。如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依据自己民族特点和具体国情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推行了猛安谋克这一兵农合一的政治体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则主要是在仿宋官制的同时保留本民族原有的部族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由于疆域的辽阔,已不适用于郡、县、州制度,为了巩固统治,在保留蒙古部分旧制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同时沿用宋、金制度,并根据民族与地区的不同“政以邑异”,突显其统治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发展了金代 “行省”制度,并为历代所沿用。这样的制度变迁虽是为适应客观的统治需要进行的必然调整,但却对民族的同化起到不可抗拒的作用。

在文化建树层面,辽夏金元民族特色更为鲜明。如辽朝创立契丹字。据史书记载,契丹原先没有文字,辽建立后,曾参照汉字的形体结构,先后创制了两种契丹文字,即契丹

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辽人还用契丹文译刻了《贞观政要》《五代史》《白氏讽谏集》等。尽管契丹文字使用了几百年,但因诵读不易,所以并没有深入民间,可是,它却极大地影响了西夏和女真文字,是契丹族对文化的一大贡献。

西夏政权建立之初,李元昊曾下令恢复党项旧俗,创西夏文,又命野利仁荣主持建立“蕃学”,李元昊还规定西夏国内所有艺文诰牒,一律都用新制西夏文书写。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行,西夏字上自官方文书,下至民间日常生活,广泛使用并迅速传播,并且用西夏文译刻了中原书籍如《尔稚》《论语》《孙子兵法三注》《贞观要文》《贞观政要》等。这不仅对于李元昊巩固统治起了巨大作用,也是他对民族文化建设的一大突出贡献。

金朝利用汉字的外形及造字原理于公元1119 年创造了女真文字。金朝用女真文译刊的书有《论语》《孟子》《老子》《春秋》《贞观政要》等,另外还有元好问的《中州集》《遗山集》,戏曲中王实甫的《西厢记》,医学中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音韵学中的韩道昭《五音集韵》等;同样他们在汲取大量的汉文化的同时,在北方建立了 “人物文章之盛,独能颉颃宋元之间”[3]的草原民族特色文化。以致史载山西平阳、洪洞一带是家置书楼,人蓄文库的局面 。这些都反映了金朝辉煌的民族文化成就。

成吉思汗统治蒙古期间,蒙古人创造了一种用维吾尔字母拼写自己语言的文字,叫维吾尔蒙古字。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下令创制巴斯巴蒙古文字,用之来书写宫廷文件,排挤汉字在公文中的使用;并尊奉蒙古文为国家文字,下令广建学校加速推广蒙古文。而这二种文字均没有借鉴汉字的外形或造字原理,得以保护了蒙古文化的“原生态”。元刻书籍如《十七史》《经世大典》《大元一统志》诸经藏等,都是名垂青史的文献。总之,元朝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划时代的辉煌一页。此外,辽夏金元政权都崇尚佛教,并且都用自己本民族的文字镌刻了各种经藏。

二、以宋文化为核心的辽夏金元文化

纵观中华文化发展史,辽夏金元时期具有远承汉唐、近启明清的时代特征。而与之并存的两宋在这一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处于先进和主导的地位,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准。尽管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独领风骚,但是两宋文化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过程中,深刻地影响并吸收这些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中华民族在此时期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顶峰,并且光彩夺目。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4]。邓广铭先生也指出,宋代文化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的”“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之所不能及”,并强调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5]。所以,辽夏金元的文化为宋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宋文化又为辽夏金元的文化发展助了一臂之力。

另外,与中原王朝相峙并存的辽夏金元政权,因其社会结构、发展阶段和发达程度的不同,加剧了他们彼此间的矛盾斗争。而宋王朝统治下各区域的发展也不平衡,加之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虎视眈眈,与之冲突不断,使得宋代社会的矛盾更加复杂化,此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北宋政治态势呈现出激烈的冲突与矛盾,国势的不振与专制的强化;主张务实、强调“致用”的理念,与空谈义理、性命的学风并存;要求革弊变法创新的思想和因循守旧的风气并存。凡此种种,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冲突与转折的时代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辽夏金元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是以宋代社会文化为核心,立足于具体国情,准确地定位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综观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有着承前启后的时代特征,还有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传承性与发展性、兼容性与选择性并存的特性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现在时代的需求——文化的多元化。

[1][元]脱脱等撰.《辽史》卷59《食货志上》[M].中华书局,2016.

[2][宋]洪皓撰.松漠记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陈寅格.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邓广铭.《序引》见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K092

A

猜你喜欢

金元契丹民族
我们的民族
梅樊璟 金元奕 陈傲宇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金元饺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