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基训的科学性
2016-02-04马晓飞
马晓飞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芭蕾基训的科学性
马晓飞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芭蕾基训的科学性是指其课程组合中所体现的训练方法以及一些动作要求可以使练习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并逐步达到心与形相合,其气质在感觉与意念的延伸中得到培养。芭蕾基训的宗旨及其规范性和严谨性,重点体现了芭蕾基训的科学性。
芭蕾基训;肌肉;规范性
一、芭蕾基训的宗旨
“开”、“绷”、“直”、“立”是芭蕾基训动作正确性与否的基本衡量标准。这体现了其基本元素在芭蕾基训中的显要地位,更体现了其科学性、特殊性,以及和其他舞种明显的区别所在。那么,符合芭蕾基训要求的“开”、“绷”、“直”、“立”到底是什么? 笔者的理解是:
“开”就是肢体的踝、膝、胯、胸、肩关节部位向外左右对等展开,且尽量把两腿内侧的肌肉展开。”[1]当然这个“开”也是有所要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能做出硬性的要求,尤其是在双脚上。笔者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调研中,曾多次观摩专业班和大众普及培训班的芭蕾基训课,结果发现有很多老师一味地强制初学者双脚打开至180度,看似是遵循了芭蕾基训“开”的宗旨,其实却违背离了“开”之原则。因为芭蕾基训对于人体下肢“开”的要求,并不是强制性的双脚外开,而是强调大腿内侧肌肉的外开,使得大腿的内侧肌肉外翻。而达到这种效果的训练手段,其实更多是意识上的训练,其绝非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有经验的教师在芭蕾基训的课程中,对于初学者往往要求站“小八字”,由大腿内侧肌肉带动双脚的外开。检验真正意识上“开”的标准,是学生的膝盖必须和双脚的脚尖在同一水平线上。如果由双脚强行带动大腿的外开,膝盖关而脚尖打开,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地损伤膝盖韧带,起到相反作用。芭蕾基训课程对于上半身的“开”也有说法,肩胛骨的确需要打开,但并不是越开越好。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常常强调芭蕾的上半身和站军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军人要求其体态昂首挺胸,往往双肩的开度是超过180度的,虽然给人看上去很威武,但是胸口的气却是憋着的。而芭蕾基训则要求双肩的角度严格控制在180度,这样才能体现身体的垂直美。
“绷”即脚背和脚趾整体用力展直。其主要目的为:在延长腿长度的同时,增强了腿的线型美,使舞姿、舞步更加赏心悦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除了脚背,身体的各个部位其实都有“绷”的要求,舞者只有把自己的身体“绷”紧来做动作,方可通过肢体的末梢把力量立体地外传出去,方可使整体重心上拔,从而使肢体的动作显得轻盈大气。而且,应该在骨关节外开的前提下,以骨骼肌的“绷”紧训练为主,以把杆上站立的动作组合为主要训练方法,来进行训练,将会收效显著。
“直”笔者认为是四大宗旨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芭蕾基训中,要求身子整体既不可凹臀塌腰,也不可挺胸叠肚,而必须正直挺立。比如芭蕾基训把上动作“蹲”,笔者记得,自己在刚接触这个动作的时候,老师要求找“三明治”的感觉,也就是感觉身体的前后两面被夹板夹住,从头部到尾椎骨完全是垂直的。这不仅是在精神气质的层面,给人一种精神倍增的风流潇洒和英武帅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青春洋溢,更多的还是在芭蕾基训的技术层面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芭蕾基训的后期课程有很多中间部分动作,必须具备把上的基本素质才能完成。比如“空转”,试想一下,如果在把上就没有形成“直”的体态,那么舞者在空中的体态必然是前俯后仰、左倒右出,是绝对不可能在空中完成旋转的,而且还会造成落地后的受伤,就是地面的“小转”也无法完成。“直”不光是体现在上身,也体现在膝盖上。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衡量“直”的标准是舞者坐在地面上,上身直立,两腿并拢绷脚。只有脚后跟能够离开地面才能达到芭蕾基训“直”的要求,而没有经过芭蕾系统训练的人是无法达到这一标准的,好的芭蕾舞者腿部可以呈现出扁担型,也就是说膝盖是凹下去的(如图1)。
“立”就是身体向上挺拔直立。为了使人能自如运动于较高空间,从而产生出一种不断升腾向上的空间视觉感,必须将身体挺立,整个身体的重心往上提。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半脚掌组合(立脚尖,压脚跟)是我们在训练中常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芭蕾基训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芭蕾基训极其重视规范性和系统性,有着一整套相对固定的细致严密、相互交叉、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芭蕾基训体系的明显优势在于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与节奏的梳理,使舞蹈者在气质上得到培养。”[2]首先,芭蕾基训课程始终都是按照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斜线跳跃练习为顺序的。“把上练习也有固定的组合顺序:基本站姿练习:擦地—蹲—小踢腿—单腿蹲—划圈—小弹腿—控制—大踢腿”。[3]本科芭蕾基训课程中,把上练习的顺序虽然不变,但是动作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由浅至深。结合平时的芭蕾基训教学实践,以把上擦地动作前四拍为例: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只要求学生向前擦地两次。在二年级,我们要求学生擦地向前的时候加上手位的呼吸。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在加上呼吸的同时,变成一拍一个动作,1-2 勾脚出前,3-4收回,五位绷脚出前。从这点,我们不难看出芭蕾基训从单一到复杂都体现了其系统性,更是几百年来体现的风格要求。其规范性,则体现在每一个动作的方位、角度上。笔者喜欢把它比作“数学”,一加一就是等于二。例如:把杆上小踢腿动作,出腿的高度严格限定在25度高,这个动作对于绷脚用力、胯的控制都是有相当价值的,同时对于支撑腿的直立稳定也是有作用的。再比如芭蕾组合经常用到的二位手的高度,是双手的手心对准肚脐眼的位置,如有偏差即为不合格。斜线组合一般指的是跳跃练习,在芭蕾基训课程中的最后部分,可以很好的练习舞者的弹跳能力。
三、芭蕾基训科学性在课程组合中的体现
如前所述,芭蕾基训课程分为地面、扶把、中间和斜线跳跃四个组合部分。这四部分组合的动作设计,对人体骨骼关节、韧带的训练起到了非常科学的作用。地面组合首先练的是人体脊柱的直立感,笔者经过实验,发现坐在地面上双腿夹紧躯干挺直要比人在站立条件下困难的多,这也说明地面组合的脊柱训练效果会比站姿训练好很多。地面组合一般有坐姿勾绷脚、仰卧吸伸腿控制练习等。这种训练能拉伸韧带,打开胯关节,不仅提升了腰腿柔韧性,更重要的是为扶把组合打下基础。扶把组合即双手或单手扶把杆进行练习,如擦地组合、控制组合等。这种练习对舞者躯干和下肢的力度、灵活性、协调性的提升,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增强,都是可行的。如扶把划圈组合就是把杆训练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其科学性在于对动作腿来说,使胯关节在180度的幅度上得到锻炼,无疑扩大了动作腿的动作幅度,对腿的稳定而牢固的支撑更为重要。中间组合相对难度较大,对于中心之把握要求更加严格,要以扶把练习为基础,训练整体能力,调整身姿,使之自如地运用到舞段中。斜线跳跃组合则是练习舞者的爆发力,舞者通过以上三个组合的练习,身体已经完全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最后的跳跃组合可以更好的训练舞者的肌肉素质,它的科学性在于不仅强调舞者跳跃的高度,还更要注重空中的舞姿,这比一般的肌肉能力素质练习手段要高级得多。
四、芭蕾基训对人体体态的影响
由于“芭蕾基础训练是一种顺应人体结构,功能及特点的学科。”[4]我们必须在训练时强调规范性与系统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塑造形体美。因此在进行形体训练的时侯,往往以芭蕾的步伐、把杆和组合的练习,来有效地进行人的体态和姿态的调整。“根据人体力学理论,人体重心应该处于骨盆位置。”[5]相对于脚的位置来说,笔者在教学的反复实践对比中得出一个结论:凡脊柱挺立上拔的,其重心落于脚后跟部位;凡腰弯背驼的,其重心必落前脚掌。这就解释了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很多动作必须把双脚横过来站成“一”字,舞者只能后移自己的重心到脚跟的原因了。长期以往,芭蕾基训练习的必然结果,就是塑造成异常潇洒挺拔的健美体态。
[1]叶文和.芭蕾基础教程[J]百家出版社,1999.
[2]李雯雯.芭蕾基训在舞蹈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众文艺,2002,(1).
[3]孟广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4]许霓.论芭蕾基训在形体训练中的实用价值[J].中国西部科科技,2007,(4).
[5]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J].北京出版社,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