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音乐考源
2016-02-04齐明霞
齐明霞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木卡姆音乐考源
齐明霞
(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木卡姆音乐是我国维吾尔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梳理了木卡姆音乐的三个发展时期,分析了木卡姆音乐的来源,分析了木卡姆音乐的价值以及该乐种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木卡姆音乐的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
木卡姆;源流;发展;文化传承
新疆木卡姆是流传在我国新疆地区极具民族风格的音乐形式,该乐种在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申遗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木卡姆身上,这对它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世界上,木卡姆有三个分支,它们分别流行于北非地区、西亚地区和中亚地区。北非地区的木卡姆流传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和叙利亚等地;西亚地区的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伊朗等国;中亚地区的木卡姆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洲和我国的的新疆地区。所以,我国的木卡姆属于中亚地区风格。由于我国新疆地区地被沙漠所分割,所以同是新疆地区的木卡姆也是各具特色。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共有四种木卡姆,它们分别是《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
我国新疆地区木卡姆的代表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由十二部大型套曲组成,每部套曲都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十二木卡姆曾广泛的分布于新疆地区,经过变迁,木卡姆产生了两种风格,北方风格与南方风格。北部新疆地区流传的《十二木卡姆》包括三个部分,有“麦西热甫”、“散板序唱”、“达斯坦”,在流传的过程中“弯乃额曼”逐渐消失了。从风格上来说,南部的分支较北部更直爽奔放,而北部却显得柔美华丽一些。
哈密木卡姆其实是当地民间歌舞的连缀,不同的是前面都有一段不长的散板序唱,歌词取自当地的歌谣,其音乐很少保持一个曲调,每部木卡姆也很少保持一个主题,篇幅短小,结构对称、规整,这是极其罕见的。
刀郎木卡姆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南和西北部,有刀郎人分布的绿洲之中。刀郎人的发展史非常曲折,相传由于成吉思汗继承人察合台死于南宋的钓鱼台,之后的蒙古帝国产生了相当激烈的王位斗争,战争持续了两百多年。为了躲避战争,大量的农奴纷纷外逃。当他们逃到叶尔羌河下游平原的大漠胡杨林,这里荒无人烟,而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决定他们可以聚在一起过着迁徙的流浪生活,他们就是刀郎人。刀郎木卡姆音乐直爽奔放热情乐观,这不仅是他们性格的写照,而且还保留着他们祖先的游牧气息。
吐鲁番木卡姆流传的地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地区,它有两种演奏形式,即相和歌和鼓吹乐,我国汉朝时所兴盛的相和歌和鼓吹乐都来源于此。吐鲁番木卡姆中大部分乐曲保持在一个曲调上,有时也由一个主题贯穿全篇音乐,并且除了器乐独奏或合奏的乐段外,吐鲁番木卡姆有一部分与十二木卡姆有很多相似之处,另一部分也与哈密木卡姆相似。
一、木卡姆的起源
对于木卡姆起源问题的考证,先从它的名字开始。木卡姆一名最早出现于《阿拉纳米的故事》中,它是由龟兹文记载而成,大约出现于公元4世纪左右。这是叙述的是由于音乐家维都萨卡·鲁德拉姆喀对国王阿拉纳米的冒犯,并被国王驱逐出去,为求得阿拉纳米的宽恕,于是把他五个学习木卡姆最优秀的徒弟送给阿拉纳米之子乌塔拉的故事。其实摩柯兜勒与莫贺盐词义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古丝绸之路上龟兹人对大曲的统称,可见现在的木卡姆就是龟兹乐以及其他西域大曲的发展和继承。其实,木卡姆音乐文化倒不如说是绿洲音乐文化,因为凡是有木卡姆音乐形式出现的地方都是以沙漠戈壁地貌为主的地区,沙漠之中的人类文明只能出现在绿洲存在的地方,沙漠之中环境是何等的严酷,而生活在此处的西域人要想生存下去,要共同抵抗恶劣的环境,互尊互爱是重要的前提。维吾尔人热情好客,音乐便成为感情传达的桥梁,由于音乐具有最直接最生动的感情表达方式,此外音乐也是调节这种绝望心理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它直接催使木卡姆音乐文化的诞生。由于维吾尔人只能在绿洲之上建立家园,所以他们的村落相当集中的,村落的集会也相当频繁,而独奏、独唱、独舞根本不能满足这些苦中作乐的维吾尔人的要求,于是大型歌舞套曲木卡姆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使它加速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新疆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所以条件较为恶劣,以至于本地区的有着十分落后的农业及手工业,那么,人们就只能依靠商业,于是商队便出现了。商队的贸易来往使大沙漠中的绿洲村落联系在了一起,并向商业城市迈进,它们除了促进了绿洲中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让绿洲与中原和其他各国的交流也密切起来,这为木卡姆丰富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宗教也是木卡姆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新疆地区自古宗教林立,各个绿洲国家的信仰也都不一样。在伊斯兰教大规模的传入新疆地区之前,这里已有十几种宗教存在。当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时,不光需要音乐,也需要信仰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新疆地区被大规模伊斯兰教传入大约是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有着统治地位的宗教在西域各国里。在西域被这些教派传入后,外来的传教者为吸收教民,通常会借用乐舞来宣传教义,这是相当成功的。在新疆地区的石窟中,大量的壁画、经卷和雕塑都有相关的信息流传下来。西域各国的人民在信仰宗教时,对这些外来音乐既不全盘接受,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保留自己本民族音乐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了这些宗教音乐,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十二木卡姆。
二、木卡姆的发展
木卡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萌芽期、融合期以及成熟期。
(一)萌芽期
摩柯兜勒是流传在新疆地区的歌舞形式,并由多首乐曲或歌舞曲连缀组合而成的大型的鼓吹套曲,它最早出现于古西域十二国的楼兰城和伊吾庐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囚困于伊吾庐,后迎娶伊吾庐王女归汉,把摩柯兜勒也带到了中原。有很多学者认为木卡姆是伊斯兰文化传入的结果,是舶来品,但众所周知,伊斯兰文化产生于公园7世纪,麦加人穆罕默德创伊斯兰教后才兴起的,与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时间记载其中相差了9个世纪,可见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观点,现存《伊利民歌套曲》中的摩柯兜勒有着最好的证明。
从东汉到隋唐的这一段时间里,木卡姆的存在形式是莫贺盐。由于唐代帝王喜好“胡声”[1],上行下效之下,由西域传入的莫贺盐也受到了重视。在隋唐十部乐中,来自与西域地区的有西凉乐、龟兹乐等,这些有关西域地区的乐谱、舞蹈等音乐,在中原地区的宫廷、教坊、梨园及民间里都可以随处可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莫贺盐为代表形式的木卡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融合期
这一时期之所以称为融合时期,是因为新疆地区开始有伊斯兰教大规模传播,伊斯兰文化进入西域,木卡姆在伊斯兰文化的滋养下有了进一步的丰富,一些阿拉伯语的词汇也逐渐应用到生活中来,琼乃额曼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个词语是阿拉伯语QongNeghma的音译,它是有“艳、趋、乱”形式的大曲的统称,早在我国唐代时“艳、趋、乱”结构的大曲形式就已经在西域音乐中被广泛应用,从这里也能证明木卡姆是我国本土产生并发展的音乐艺术。
(三)成熟期
清光绪年间(公园1897年),喀什地区著名的音乐家赛艾里姆和赛里木兄弟等人对木卡姆进行整理,并将被新疆地区人民所喜爱的达斯坦和麦西热普与原有的琼乃额曼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结构更为庞大,曲式更为丰富的木卡姆,也就是现存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至此,木卡姆这种艺术形式才完全走向了成熟。
三、木卡姆的文化传承
(一)维吾尔木卡的价值
维吾尔木卡姆在流传与发展中融入了很多我国唐代时的西域音乐,保持了一定的唐代西域音乐的特点,这对于研究古代西域的风土民情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吾尔木卡姆是丝绸之路的兴盛促使其传播发展的,我们从它的字里行间能体会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盛,这对于研究我国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维吾尔木卡姆所选用的歌词来源有二个:一是传统歌谣,二是一些大师的名作,这对于研究我国古西域的文学发展与形态都有现实意义。
维吾尔木卡姆是我国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体现,是我国新疆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证明了我国的艺术和文学是无与伦比的。我国新疆地区宗教众多,教派林立,这些都渗透到了维吾尔木卡姆中,这对于研究我国宗教的传播和已经消失的宗教意义深远。维吾尔木卡姆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多种文化交流碰撞它的产物,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结晶。
(二)在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维吾尔木卡姆虽已申遗成功,也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是在保护和发掘方面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维吾尔木卡姆历史久远,甚至早于它的文字的产生,在新疆地区历史发展中出现过断层,而且大部分木卡姆都是老艺人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和谱子的记录。随着老艺人渐渐减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木卡姆正在遗失或已经遗失,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意识受到了商品经济思潮的很大冲击,愿意拾起老艺人的衣钵而致力于维吾尔木卡姆发展和流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即使找到了愿意继续流传维吾尔木卡姆的年轻人,也很难保证维吾尔木卡姆不再流逝,因为维吾尔木卡姆结构庞大、结构复杂、曲式多变,部分歌词为外来语,像察合台语和阿拉伯语,难度跨上好几个台阶,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并不很容易掌握。优秀的维吾尔木卡姆接班人的培养有着十分的必要性,但需要十分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在抢救与修补过程中对于残缺的木卡姆歌词与乐曲应该如何修补,这样修补是否合适,都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毕竟它反应的是古代西域的风土民情,与现代距离太过遥远,而且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太少,这无疑加大了抢救与修补的难度。现在所出版的维吾尔木卡姆中词曲不同步、结构混乱并与原结构不同、新谱的歌词无法演唱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不在少数,而且修补后的维吾尔木卡姆有些并不被新疆地区的人民所认同所接受,要想对木卡姆进行继承发展,就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四、结语
新疆木卡姆已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上千年,它是中国西域文化的缩影,也是中国南北文化与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国新疆地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经过无数的风雨,但仍闪烁着动人的光辉,对我国中原地区,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木卡姆的起源、发展和传承对于了解中国西域历史和绿洲文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的盛行,木卡姆的发展和传承在现代却遭到了挫折,大量的木卡姆需要修补和抢救,木卡姆表演缺少传承者等等,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木卡姆在传承和发展出现中断,这将给我国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如何让木卡姆能够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引导木卡姆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如何让木卡姆重现过去的辉煌,都需要广大从事木卡姆音乐的工作者进一步的深思。
[1]我国中古时期对西域音乐以及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统称.
[2]玄奘[唐].大唐西域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3]杜亚雄.试论维吾尔族南疆〈十二木卡姆〉的渊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2).
[4]关也维.木卡姆音乐的形成、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2).
[5]班固[东汉].汉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6]李国香.十二木卡姆史略[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7]罗雄岩.维吾尔木卡姆与绿洲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1).
[8]罗雄岩.维吾尔族木卡姆的两个要素[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1,(2).
[9]苏北海.龟兹乐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4,(1).
[10]魏徵[唐].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魏捷.“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见证——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J].中国文化遗产,2005,(6).
[13]周吉.维吾尔音乐之魂木卡姆[J].华夏人文地理,2005,(12).
[14]赵塔里木.周吉先生关于维吾尔木卡姆与绿洲文化的关系以及音乐形态的研究[J].前进论坛,1999.
[15]曾金寿.关于国外研究木卡姆的一些信息[J].音乐研究,2001,(1).
[16]曾金寿.木卡姆”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3).
[17]阿拉纳米的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