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2016-02-04张雅欣

山西青年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司法公正舆论监督作用

张雅欣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析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

张雅欣* 1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司法公正是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支柱,而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有着重要的影响。但舆论监督是两面的,对司法公正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随着现在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便利,审判变得更加透明化,有利于大众对司法公正地监督。但是,有些媒体在向公正转述案件时,直接给案件定性,甚至会公布当事人地隐私。所以我们必须要善用舆论监督来促进司法当中的公平和正义。

关键词:舆论监督;司法公正;作用

一、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舆论监督是指一定环境下的民众对现实普遍的、共同的意见,其实质是代表民众的意志对大环境下现实做出强有力的回应,因而在实施该环境下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在狭义上讲,舆论监督可以视为新闻媒体监督。

司法公正,是国家当中地机关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处理各种案件时,秉承着公平、公正地原则,公正地对待各方当事人和案件参加者,严格遵循法律法规以及法定程序,公平公正合理的将案件中的权利和义务分配给各方当事人。

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相辅相成。舆论监督是司法公正的实现形式之一,舆论监督不仅仅为司法程序的公正性提供了保障,也可能在监督过程中为案件提供线索作为审判参考。司法公正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司法公正才是保障舆论良性发展的有力监督手段和监督基础。

二、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的作用

(一)舆论监督拓宽了司法的传播

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宽和经济快速发展,不管是广播电视媒体还是网络的传播速度和范围,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宽。有了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介入,司法程序更加透明化,很多人开始了解司法审判程序并逐渐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监督司法地公正。此外,民众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地渠道来揭露违法犯罪和政府部门的违法行为。

(二)舆论监督加大了司法的透明度

舆论监督一方面将司法机关和参与司法程序的有关人员的行为公布于众,让司法活动在大众监督下进行,让任何关心案件的群众都可以参与到监督司法活动的行列,对督促司法机关自律、对司法程序有序起到推进作用,对预防司法腐败起着有效的预防。另一方面,舆论监督可以为司法审判带来更多的意见,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不触及法律底线的情况下,可以更好的与大环境下的公序良俗相结合。虽然舆论监督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司法机关也在舆论监督的压力下使司法活动更加透明化,让司法活动在阳光下进行,使司法透明化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舆论监督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

舆论监督可以使更多民众参与到司法中来,明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在行使权利过程中学习更多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只有了解法律,才能使民众有法律意识并培养出民众法律素质,这利于促进司法公正。民众法律意识增强了,就会对司法更加关注,提升司法公信力,对司法人员徇私舞弊和政治干预司法都有着极大地预防作用。所以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大环境下舆论和司法公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善用舆论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地措施

司法公正的促进,需要善用舆论监督来平衡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的关系。

(一)对媒体进行约束

第一,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约束。我国接触广播电视媒体的人群分布广、数量多,是各个年龄层人群均可以接触到的传播媒介。所以,我国必须要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合法合理地约束,使其发表客观真实的新闻言论,做到能向民众普及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动态,了解案件真实情况,不为增加收听率和收视率而煽动民众地情绪。

第二,对网络媒体进行约束。网络的工作机构要进行自我束缚。网络舆论传播介质是网络的工作机构,而网民发布自己想法的平台就是网络媒体,网络舆论的产生,离不开网络的工作机构。所以就决定了网络媒体自我约束的重要性。首先,网络媒体要认识到干预司法的界限所在。其次,网络媒体要公正客观的报道事件,而不是为了吸引民众的点击率,获取经济上的利益而断章取义或者做一些夸张失实的报道。最后,网络媒体要注意保持民众权利和司法权利的融洽。

(二)法律约束

我们在行使舆论监督权时不能碰到法律的最低限。所以,我们必须要出台一些法律来完善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法律漏洞。要鼓励舆论监督带来的有利方面,也要严惩舆论监督带来的不利方面。舆论监督对司法公正甚至是法律的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但是舆论监督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具有很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舆论监督想要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必须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舆论监督权,法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监督引导的作用。只有在法律的监督与引导下,舆论监督才可能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才更能推动我国的司法公平。

(三)对民众的约束

民众是舆论监督中的主角。只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司法活动,才能发展舆论监督,才能让更多的人行使监督权,才能使司法更加公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民众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民众也必须进行的约束和调整。

第一,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民众素质首先要对外部的环境进行优化。从目前看来,虽然我国平均人口素质在不断的提高,民众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也不能否认仍然存在着差异。因此,缩小这些差异成了舆论监督水平提高至关重要的前提。其次,提高民众道德素质,是提高舆论督促界限的关键,只有民众自身道德素质提高,才能在根本上改变舆论监督的不合理因素。

第二,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实名制在许多国家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在我国一直未实行。有些人认为实行网络实名制是对民众言论自由的约束,其实不然,实行网络实名制,更能提高民众言论的质量,使民众不能在行使监督权的过程中随意捏造事实或者将未证实的消息传播出去,对司法造成不利影响。

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共同追求是大环境下正义。舆论监督是民意的体现,也是大环境下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衡量民主程度地标尺。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将舆论和司法公正相平衡,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坚守道德,使人们权利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促进司法公正。

[参考文献]

[1]吴钰瑢.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关系初探[J].人民论坛,2010(26).

[2]林吉.司法公正,法院文化与司法文化[J].中国审判,2012(01).

[3]卞建良.传媒与司法[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张雅欣(1993-),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法律(法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D926;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94-01

猜你喜欢

司法公正舆论监督作用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电视庭审报道,如何找到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
开封中院:坚守司法公正 共创文明法院
司法公正何以看得见
——民事二审不开庭审理的失范与规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