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机制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实施
2016-02-04雷国慧
雷国慧
百色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精准扶贫机制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开展实施
雷国慧* 1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前期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方法,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切实改善或改变贫困村、贫困户的现实状况。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社会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相比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根据精准扶贫的思想,通过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精准就业指导和精准就业机会识别,帮助其实现就业。
关键词:精准扶贫;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机会识别
我国的扶贫开发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扶贫瞄准机制一直在调整。扶贫工作最终目的是“授人以渔”,是解决贫困户通过帮扶实现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精准扶贫是我国前期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方法,旨在解决以往粗放式扶贫机制中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的怎么样等问题。习近平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精准扶贫的基础是对扶贫对象的准确识别,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应多。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资到的资金,无力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无法完成学业,甚至失去学习教育的机会。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学问题非常重视,近年来也出台过一系列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学的政策,彰显出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各个高校也都建立有以奖、勤、助、贷、缓、减、免为主的救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保障机制,在经费投入方面也逐年增加,尽量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求学的机会。然而,随着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等影响,就业市场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高校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不管在哪个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都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没有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欢迎。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王思铁,2014)。中办发〔2013〕25号文件中,对精准扶贫的界定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要做到精准扶贫,需要抓好“精准”二字,即精准识别贫困村与贫困户,在进行精准帮扶、管理和考核,真正实现扶贫资源用到实处,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切实改善或改变贫困村、贫困户的现实状况。精准扶贫政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广东省扶贫“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经验,2009年广东省就率先开创“双到”扶贫开发,制定并实施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很大程度上让被帮扶的贫困户实现脱贫,对改变广东省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2016年是精准扶贫新机制全面落地的关键之年,也是履行好“十三五”扶贫攻坚规划的开启年。做好农村扶贫工作,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是实现精准扶帮、精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要做到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这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办到的事情,如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造成扶贫资源投放打偏或者跑漏,没有发挥到扶贫的真正效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地不断提高,人均生活水平也不断得到改善,从我国的整体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生活与温饱问题,以往存在的绝对贫困人口在数量上已经大大减少,但是相对贫困人口还是比较多的,而且相对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明显,所以这就导致超越绝对贫困人口基础上的相对贫困人口识别变得相当困难。①精准识别工作做好了,政府才能制定和实施具体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实现扶贫资源的精准灌溉。
(二)精准帮扶
精准帮扶就是要改变传统粗放扶贫一刀切、大而全的扶帮内容,主要通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充分考虑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帮扶计划和手段,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准扶帮是在尊重当地实际情况以及掌握贫困群众生活状况的基础上开展扶贫工作,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使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有方向、有对策、有成效。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即对扶贫对象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对每个扶贫对象实时监测,了解他们的脱贫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对于已经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清出系统,再将新贫困对象纳入到系统中来。精准管理既是对扶贫对象的管理,也是对扶贫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目的是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以及对贫困县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通过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对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绩效考核。它一方面包含对贫困部门的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包含对贫困户脱贫情况的考核。精准考核将改变以往农村扶贫领域考核的形式化问题,关键是设计精准的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属性科学的分级分类考核,提升扶贫绩效管理的公平性。
二、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被称为“贫困生”,贫困是一种生活状态,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因家庭或个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和社会资源,导致其基本生活难以得到维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尽管党和政府,还有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许多关怀措施,以缓解和帮助这类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经济问题,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相比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就业机会获得、就业能力、就业竞争优势等方面还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
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由于高校扩招与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的不对等矛盾造成的,高校扩招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导致就业形势进一步严峻化;其次是就业成本不断攀升,在就业机会获得、自我包装、人情世故等费用的攀升,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去更多的挑战;第三方面的原因是缺乏社会资源,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庭以及个人在人力资本方面所拥有的资源少于非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家庭或个人的情况。在就业过程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方面所能拥有的资源较为稀少而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地位,从而造成他们就业困难。主观方面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己对就业抱着过高的期望、或是其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就业心理自卑脆弱等共同影响他们对就业的选择和就业表现,进而影响就业实现。
三、精准扶贫机制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施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对于高校自身而言,在大学生还没有毕业之前,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让更多的经济困难大学生掌握就业规律,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拓展就业思路。按照精准扶贫的思想,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从以下的途径开展:
(一)精准就业指导
精准就业指导,是指根据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身和职业环境的分析,确立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计划,其形式包括开展就业指导课、就业知识讲座、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等。高校可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信息库,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他们进行精准就业指导,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地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从而确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职业发展方向。精准就业指导可以有效减少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理想追求,也体现了高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精准就业指导需要体现两个精准:一是精准就业指导对象,即只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的精准就业指导;二是精准就业指导内容,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综合素质、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他们开展的就业指导内容必须要切合他们的实际,真正起到就业指导的作用。
(二)就业机会识别
就业机会识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机会的精准识别,即专门寻找适合他们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求职方式。就业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就业机会,但并不是每一种就业机会都适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就业机会识别,就是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识别出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就业竞争越来越大的市场环境中,把握住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具有关键作用。例如,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东部地区消费水平高,就业不公平的可能性更高,相比而言中西部地区人才短缺,更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这里实现就业。就业机会识别还包括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大学生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也可以走上创业的道路,这几年国家和政府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强,并相继出台了多项创业优惠政策,在全社会都鼓励创业的氛围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要注意创业的方式和手段,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各种风险因素,切勿盲目创业。
(三)“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
一是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行动,“一对一”精准帮扶扶贫机构认定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确保百分百就业。二是建立“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和帮扶,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愿意接受学校帮扶的建档立卡毕业生,建立和完善校级-院系-班级三级联动机制,向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的工作岗位信息,加强就业信息跟踪工作,掌握毕业生去向,切实提高就业帮扶质量。
[注释]
①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15,5(5):158.
[参考文献]
[1]王国勇,邢溦.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农村经济,2015,9:46-50.
[2]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5:151-156.
[3]高帅.社会地位、收入与多维贫困的动态演变——给予能力剥夺视角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5,6(3):32-40.
[4]张彦.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7(7):84-86.
*作者简介:雷国慧(1985-),男,壮族,广西贵港人,文学学士,百色学院招生就业处教师,主要从事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