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写促读:初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王 虹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以写促读:初中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王虹*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条优秀的教学传统。长久以来,大部分老师和学者都非常注重以读促写,但语文教学却仍然没有起色。而以写促读有其自身的优势,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阅读水平低下的现状,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解决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以写促读;初中阅读;教学策略

读和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我国一直秉承着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传统。在教学实践中,读写结合主要以两种范式的形式存在:

一种是学习模仿、迁移运用文本中的典型句式、段式、结构及描写刻画、遣词造句的技巧,倾向于以读促写,读和写的结合是显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关注这种方式,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引入到写作教学中,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分析与理解,模仿、迁移运用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及技巧,积累素材,同时也扩大了阅读量,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另一种是凭借文本中具体的语境,读写相融,加深阅读体验,倾向于以写促读,读和写的结合是隐性的,容易被忽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以此作为切入点。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就是把写作任务引入到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写作技能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更加广泛、深入的阅读,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知识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写作技能也得到提高,实现了读写的有机结合。

一、初中阅读教学中“以写促读”的涵义及教学意义

在研究“以写促读”阅读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明确“以写促读是什么”这个问题,即要明确阐述的到底是写作还是阅读。写作与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二者联系十分紧密,所谓“以写促读”,就是从阅读教学的目的出发,设计具有一定难度和技巧的“写”作为辅助手段,来促进学生自觉、深入地阅读,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即以写的手段协助完成读的任务,以写的形式辅助完成读的效果。本文侧重探究阅读教学过程,着重讨论读的方法。作为手段和任务,写作为阅读目的的达成尽心尽力地服务,从而使阅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从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来看,情况不容乐观,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阅读质量状况也令人堪忧,中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急需找到新的策略和出路。

学生要完成侧重于写作技巧的写作时,出于写作需要,就会去研究文本的写作特点、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研究文本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写作。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品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以写作促进写作技巧的学习,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学生为完成一篇优秀的写作作品,还会查找翻阅大量的书籍或资料,这个查找翻阅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扩展阅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动力正来自于写作任务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以写作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建构“以写促读”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初中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需要阅读的信息量越来越多,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同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发现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将以读促写做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把重点放在了写作教学上,导致阅读教学并不乐观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知识面窄

新时代,图示文本逐渐取代了文字文本,孩子们被声情并茂的图画吸引,醉心于色彩斑斓、富于变幻的画面之中,这无疑使本就枯燥无味的文字文本更加备受冷落。即使是阅读,也只是看一些文字配带图画之类的漫画书。除了熟读上课所用教材外,课余时间几乎不读书,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阅读兴趣的缺乏,导致阅读量低下,进而影响阅读知识面,孩子们根本没有阅读分析的能力。这也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进而爱上阅读。

阅读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兴趣的比重很大。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掌握学生的阅读需求,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规律要做到了然于胸,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和动力,不能激起学生兴趣亦或是不符合学生现阶段心理需求的作品最好不要出现在学生的阅读教材中,那样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逐渐降低学习的兴趣。然而,这样说也不是不鼓励老师向学生推荐优于现有阶段认知水平的经典篇章,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落在教师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既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又要挑选适合开拓学生视野的阅读材料,这都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功底。教师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则要给学生传递这样的信号,阅读不是为了应付课堂和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人生阅历。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的阅读停留于表层,阅读思维浅

学生现在的阅读习惯就是无论读什么书,喜欢的,不喜欢的,草草读一遍就结束,只掌握了主要内容,并没有对文本做进一步的分析,小说阅读可能止于故事情节,散文阅读也许过目即忘,诗歌阅读随意一瞥,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益处,而文章的精华也恰恰只有通过分析才能领悟。张志公先生认为:“读文章要这样读: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是为了梗其大意,熟知主要内容,想是为了进一步了解文章主要讲什么,谈论什么问题,写作目的是什么等等,最后细读则是要具体分析,咀嚼玩味了。只有这样分析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文本。

写作表达、阅读积累和阅读思考是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由于不同的顺序组合,所以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虽说每种排列方法没有对错之分,但学生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地在阅读材料上漂浮过眼球,那么在阅读过后就不会留下文字和感悟,这种阅读行为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写后读,以写来促进读。如果教师能够在阅读教学时,精准地找到写作训练的切入口,那么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的情感和审美体验之中,巧用写作手段促进对文本的理解,拓展阅读的视野,从而写出好的文章。

(三)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落实,阅读能力差

语文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语文教学的变化,即教师一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不再一味地讲授知识,而是注重提问、启发学生,能够考虑学生的反应,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仍按自己的教学思路牵引学生,固化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中,学生没有自己对文本的分析与理解,自主阅读受到阻碍,导致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评价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等阅读能力发展缓慢。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己”,起着指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却成了一个难题。现如今的教学环境下,学校片面地强调升学率,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将固定的答题模式和答题思路强加给学生,考试时答案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现象急需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写作的优秀选文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学生对选文的吸收和理解能力,而教师要做的则是归纳出一套系统的写作训练方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借鉴,最大限度地转化阅读积累下来的写作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深度阅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初中阅读教学中“以写促读”的策略

“以写促读”教学模式主要探究的问题就是阅读主题如何进行自主阅读,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本身。

(一)文章作者表达意图的探究

写作的本质是作者与读者思想上的一种表达交流,这种表达交流体现了作者的表达意图,而所有的语言形式又都围绕着表达意图展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表达意图是“以写促读”的策略之一。这时,阅读教学已“从语言的意思本位跃进到话语的意图本位”,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文本信息获取的层面上,更是从作者的表达意图角度去关注文本,审视其内容和形式是怎样实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我”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我”到上火车,以此结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时间,但在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却没有详细地写出来,被朋友约去游逛这件事情只是用一句话带过,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游逛和其它发生的事与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详写,凡是写出来的事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详略得当。弄清作者的表达意图,使看似没什么可交的文本有了新的学习空间,学生的学习面貌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才能真正读懂文章。

(二)文章作者写作对象的辨析

写作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与明确的或假想的读者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运用把表达意图传达给各类读者。然而,文章写作的对象是各类型的读者,不同的写作的对象需求也是不同的,作者对不同读者阅读期待的理解决定着作者将会选择的表达形式和写作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符合各类型读者的口味。读者对象不同,将会影响文章的选材和语言两方面,然而,这两方面的相互适应关系也将是学生们。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最初是叶老为我国香港一家出版社欲出版的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读者是一群摄影的爱好者,而并不是现在的中学生。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摄影爱好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期待,由此才能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丰富内容和特点。又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国作家魏巍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赞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这篇文章于1951年4月11日被发表于《人民日报》头版,后来入选中国大陆的语文课本,这篇文章最初的读者对象是一般读者,也不是中学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原文读者的了解,引导学生探寻不同读者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待,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进而有利于阅读教学。

(三)文章作者论述语言的探究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语言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这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作者的表达意图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的,而表达交流也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此,品味语言正是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正确途径。初中阶段,学生对语言的生动性、鲜明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对语言准确性这方面的理解还存在空缺,缺乏情感体验,所以要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定位在语言的学习上。

例如:孙绍振先生曾对唐朝诗人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解读:春风本身是柔和的,像妈妈的手抚摸着你,怎么可能像剪刀呢?另外,刀的种类有很多种,就算是早春二月的寒风,怎么就唯独像剪刀呢?我们来看前一句,关键词在于有个“裁”埋伏在那里,“裁”和“剪”自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汉语中是约定俗成的。这说明,诗的美并不是要完全反映原生态,也体现于主体的想象,即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而并不是说用词错误,不符合逻辑,这正是作者用词精湛,准确的体现。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情感体验来理解语言准确性的能力。

“读”与“写”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与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很好地推动了阅读、写作的进行。同时,“写”对“读”的促进作用也非常值得关注,“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方式。本文谈论的写,主要是基于阅读需要的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学生阅读的太少,或阅读效果不明显,这引发了我对以写促读的思考。如果中学语文老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去关注这个问题,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阅读,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在写作提升阅读品位,读和写相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阅读就不仅仅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还将推动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菁.以写促读,读写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李贵端.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途径[J].泉州师专学报,2000(3).

[3]陈美樱.以写促读,强化主体能动参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4]严伯春.浸润在语言的芬芳与光泽里[J].江苏教育,2008(1).

[5]曹明海,宫梅娟.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45-02

*作者简介:王虹(1950-),女,汉族,辽宁海城人,硕士生,渤海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以写促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探究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初中语文以写促读的教学效率
品读经典名篇,书写生活点滴
侧重“以写促读”
读写结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