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张:如得其情哀矜勿喜——从《流言》看张爱玲的“真”

2016-02-04刘喜兰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流言真实性张爱玲

刘喜兰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甘肃 兰州 730070



看张: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从《流言》看张爱玲的“真”

刘喜兰*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又一系列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性文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随笔组成。这本散文集是作者对真实生活的书写,是作者“真性情”的抒发。本文从“真”字出发,通过比较等方法分析《流言》在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真实性,并说明真实性对作品本身重要性和在读者理解方面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张爱玲;散文;真实性

张爱玲给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取名《张看》,她如此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就像是她自顾自地站在时代的大幕背后,悄没声地拨开一条缝,眼睛微眯,用近乎睥睨的神情——正如她那张流传颇广的照片上的姿态——看那个时代的男欢女爱,凄婉怅惘。本人斗胆给本文起名“看张”,只是透过张爱玲拨开的那条小缝局促地看她,却总不敢和她犀利的目光相对,也不过是匆匆地看一眼局部罢了。

虽然张爱玲“生下来是一个写小说的人”,但其散文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本人认为,最能体现张爱玲的“真”的莫过于她的散文。比起小说的虚构,散文的写实更有魅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偶尔会看到一个类似张爱玲的背影,站在阳台上篦头。而读她的《流言》,就好像终于看到了那个背影的正面,原来真的是张爱玲,于是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944年12月,张爱玲在上海出版了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流言》。《流言》初版本收录了散文30篇,还配有张爱玲的个人玉照和许多自己创作的插画。1968年6月,《流言》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但书中不再出现插图和作者玉照。学界对《流言》评价极高,“哪怕她没有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它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由陈子善先生主编的《张爱玲集·流言》中,收录了初版本的《流言》和张爱玲1940年到1947年之间创作的中文散文,如《天才梦》、《论写作》、《我看苏青》等。

一、写作内容:琐碎的真实感

《流言》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琐琐细细,大部分文章,尤其是写日常生活感悟的文章中,总有整段的细节描写:高度细分的颜色描写、生活百态的细致白描以及细腻到让读者感同身受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说,张爱玲的颜色图谱庞杂到让人咋舌。她对一切颜色都敏感,她说:“颜色这样东西,只有没有颜色的时候是凄美的;但凡让人注意到,总是可喜的,使这世界显得更真实(《谈音乐》)”。张爱玲对颜色是有感情的,颜色之间细微的差别会引起感情的微妙变化,而某一种特定的颜色搭配就是一种心境的反映。所以,张爱玲的文章虽然情感细腻丰富,却鲜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一切情感都渗透到真实可感的细节中去了,其中,颜色承载了很大一部分的情感内涵。

张爱玲是诸多新文学作家中最接近社会的一个。何其芳的感叹和忧思大多飘在云端;鲁迅等人虽描写底层社会的悲苦,但都是站在制高点上带有怜悯性质的向下俯视。而张爱玲则真切地置身于社会中,“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之中去寻找实际的人生(《必也正名乎》)”。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有能力理解革命的波澜壮阔,但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则是每个读者都看得懂,并且能感同身受的。亲近感,是张爱玲的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之一,唯有真实,才会可爱。

张爱玲站在纷繁的街头,不仅真实地感受和记录,而且还注入了感情。真实的细节描写中反映出的是她对“现世安稳”的沉醉。在她的散文中,无论写人叙事还是状物绘景,大多都散发着温暖熨帖的味道,她往往注于那些刹那的感动。比如卖白果的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道路以目》)”。倘若不是注入了深沉的感情,是不会有如此感动的。

王安忆有这样一句稍显夸张但很有力量的话:“(她)贪婪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她在千古之遥,尸骨无存的长殿里,都要找寻出人间的触手可及的温凉。”中国式的虚无主义这一观点更深刻地解释了张爱玲散文中铺天盖地的细节描写的源头,也阐释了张爱玲的叙事哲学:虚无主义的哲学底子和物质主义的欢悦细节。

二、写作态度:“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一)“小恶即真”

张爱玲的“真”,是一种敢于面对并表露内心的勇气。在《流言》中,张爱玲好像是故意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样,坦率描写着自己的自私、情感淡漠、拜金……这些对于常人来说都是藏在心底难以启齿的小啮咬,对于清高的文人而言更是应该公开鄙视的东西。而张爱玲却不在意,因为她认为那些是一个真实的个人理应具备的感情罢了。“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香,他们的猪特别的该杀。(《童言无忌》)”从来不曾见到过有哪位作家用“该杀”二字形容猪,然而,不正是恰如其分么?对于一个爱好美食享受的人,最健硕的猪不就是“该杀”么?张爱玲的散文总让读者在微微一笑的同时感到内心的宽慰,因为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正所谓“小恶即真”。

她的文字看似冷峻,但是并不冷漠。她似乎对任何人都不会怜悯,也并不希望被她人怜悯,但在她的文章中,却能体会到她对茫茫苍生的爱怜。“他们所经历的,都是些注定了要被遗忘的泪与笑,连自己都要忘怀的。这悠悠的生之负荷,大家分担着,只这一点,就应当是人与人之间感到亲切的吧。(《<太太万岁>题记》)”张爱玲的笔触倒是有些博爱的意味。恰似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虽有一张有些刻薄的嘴,但却有一颗充满善意和爱的心。

略微延伸开来看,张爱玲倒是和林黛玉在精神上有很强的共通性。她们直面骨子里的骄傲,都有一颗对生活、对人情极其敏感的心,所以,她们都不遮不掩、不偏不倚地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处世风格让她们孤独地度过了绝大多数的光阴,正因为如此,一旦遇到了一个懂她们的,让她们怦然心动的人,她们便深深地沦陷,低到尘埃里,却又欢喜得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然而,不过都是些始乱终的故事:张爱玲不能接受“数美承欢”的结局,她宁愿选择女性的尊严。“我……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试想,倘若黛玉身子再健朗一些,也必然不会接受和宝姐姐分享一个宝玉的结局。

(二)“让故事自己去说明”

张爱玲对于写作的态度颇有一种“自由而无用”的气质。自由,是指她的写作不从于风尚、不拘于规则,也不在乎什么文学理论;而无用,则是指她对一切政治都不感兴趣,对斗争、革命、战争也几乎没有关注。

在《流言》中,有两篇充满戏谑的小文,一篇是《说胡萝卜》,另一篇是《雨伞下》。有些学者认为,这两篇小文纯属无中生有,算不得散文。但本人认为它们都颇有深意。《说胡萝卜》文末有这么一段话:“……只消加上‘话说胡萝卜’的标题,就是一篇时髦的散文,虽说不上冲淡隽永,至少在报章杂志里也可以充数。”这是对那些看似大有深意,实际上空洞无物的“冲淡”制作的调侃,而这样的调侃,也只有张爱玲这样率真自由的作家才能写得出。

张爱玲对写作的态度是这样的:能够隽永流传的文学作品,首先是作家自由发挥的结果,作者必须要在写作过程中感到行云流水一般的顺畅才好,若是为了满足文学理论要求而经历“冰泉冷涩泉凝绝”的痛苦,在可读性上必然会打折扣;其次,好的作品都会留给读者自由理解的空间,所谓“经典”,就是要让不同年龄、性别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情感体验。

张爱玲对一切政治都不感兴趣,即“无用”。《传奇》和《流言》相继出版的时候,上海并不是一个“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用傅雷的话来说,那是一个“低气压的时代”。因为政治的缘故,许多文人都保持沉默,即便有文章发表也会小心翼翼地和政治问题泾渭分明。而以“出名要趁早”为人生追求的张爱玲却“风景这边独好”。她的文字和政治无关,和出版单位的政治背景也无关,她是个自由自在的文人,仅此而已。但并不是说她对政治不敏感,事实上,她也是在努力在自己的写作与政治之间划清界限。只是她和同时代的作家不同,她并不是不满于某一政府,而是不愿和一切政治打交道。余斌教授在《张爱玲传》里有这样一句描述,很精准:“彻底的个人主义者不屈己,不干人,唯自我内心的命令是听,不因世俗的标准而违背自己的意愿,亦不求见谅于世人。”

三、结语

张爱玲的《流言》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彻彻底底地体现了散文的非虚构性。在这部散文集里,一切都是真实可触的:表层的“真实”,是指文章内容、情感的真实,张爱玲着眼于生活细节,寓感情于一切可触可感的细节中;而表层之后的“真实”,是这个如黛玉般的女子骨子里的率真和高傲。她的散文勾勒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自己,也描绘出了一座有声有色的城市,这个她、这个城市,都没有掺杂任何政治的论调、战争的烟尘,因此真实而亲切。读者从《流言》中读出了真实的张爱玲,了解了她的细致的生活态度和自由的写作态度,因此对于她的文章中的局限性,也能够理解和包容,因为真实故不忍苛责。正所谓“如得其情,哀矜勿喜”。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集·流言[M].陈子善主编.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3]余斌.张爱玲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5]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6]王兆胜.论中国现代随笔散文的流变[J].学术月刊,2001(09).

[7]刘芊玥.喃喃私语中的冷漠与温情——品读张爱玲散文《私语》[J].名作欣赏·下旬刊,2001(07).

[8]王璟.张爱玲作品中的服饰心理意义解析[J].艺术百家,2011(07).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25-02

*作者简介:刘喜兰(1963-),女,甘肃武威人,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流言真实性张爱玲
九月雨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流言
流言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