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怎样发挥作用
2016-02-04付国英
付国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怎样发挥作用
付国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精准扶贫系列思想是我国当前必须坚持的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纲领,自从习近平总书记自2013年首次提出该思想以来,他在各地调研的过程中屡次阐述这一理念,认为扶贫工作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精准扶贫要求基层党组织加强理论建设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作风建设,还要有大局观和全局意识。
关键词:基础党组织;精准扶贫
我国进入“十三五”新时期,扶贫开发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该决定确立了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指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由此可见,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大计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那么应当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扶贫与党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呢?
贫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基层党组织是村民与上级组织之间的桥梁,国家制定的扶贫方针政策都有赖于基层党组织向村民准确、及时的解读和宣传,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把控能力关系着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能在农村顺利的颁布和实施;其次,基层党组织对农村具体情况以及村民具体情况的了解程度也对扶贫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精准扶贫要求真扶贫、扶真贫,基层党组织要凭借对农村和村民的熟悉使各笔专项扶贫资金正确地落实到每一个最需要的地方。时刻保持基层党组织与上级部门之间的渠道通畅,才能准确了解村民的最迫切需要、了解各村的村史村情、了解各村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才能及时得到和掌握扶贫效果的反馈,为下一步扶贫措施的颁布提供信息和指导。只有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才能真正发挥扶贫攻坚战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精准扶贫的政策才能在贫困地区更好地得到宣传和落实,才能被贫困地区村民拥护和接受。
当前我国大多数村级党组织建设都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很多地方的村级党组织不够坚强有力,普遍存在着慵懒、散漫的不良习性,产生了规章制度零散杂乱、无人管事、工作积极性低、互相推诿责任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改变软弱涣散的风气,将对精准扶贫的推进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改善这样的局面,基层党组织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
一、基层党组织理论建设水平是保障扶贫攻坚战顺利推进的基石
习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一书中强调了党员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党员的实践证明,贫困地区的党员只有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善于探索商品经济运行规律,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带头人,才能真正带领人民群众去脱贫致富。”村级党组织必须带头加强理论学习,开展对党的各类经典著作、国家基本大政方针的定期专题学习,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工作方法与农村的具体治理相结合,时刻提升自身素质,主动学习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丰富学识,更新知识系统,以更高的理论水平丰富党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严于律己,塑造一个科学的基层党组织,才能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才能在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打好基础,
发挥真正的核心作用。
二、完善基层党支部人才队伍建设,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对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广和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各贫困地区,尤其是部分偏远山区,支部建设十分落后,普遍存在党员人数少、党员文化程度低、党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党员队伍亟待更新和完善。
首先,应当以更加严格的程序和要求选拔支部书记。支部书记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作为扶贫建设的核心人物,支部书记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深远的眼光和见识、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同时,支部书记对该贫困地区要有透彻的了解和认识,要熟悉村情村史,熟悉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除此之外,支部书记应与上级组织保持畅通的联系,以便于及时收到和传达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并准确无误的反馈信息。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第一书记”助推精准扶贫政策就是着力于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条重要措施。第一书记从上级优秀机关干部中选拔产生,其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带领贫困地区村民脱贫致富。第一书记下到基层是否能真的下到田间地头去了解村民的最迫切需要,是否能全面透彻地了解村情村史并制定对该村最正确的发展规划,这些都需要更多制度上和组织上的辅助,仅靠与个人的政绩、考核评价、定期述职等都是不够的。因此在第一书记帮扶制度以外,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党支部——党支部结对帮扶”,由一个上级优秀党支部定点指导和帮扶一个贫困地区支部,从理论建设、组织建设、政策指导、扶贫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引导和帮助,且逐渐制定完备的制度和考核机制,建立良好的党内合力风气。例如甘肃省省委农工办机关党委采取了四种措施,包括“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创新农村政策宣传方式”、“致力于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为民富民的能力,派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每个支部对接联系一个村民小组”、“做实事,从细微处入手,全面落实医保、社保、危房改造等各项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制定脱贫计划和动态管理办法,实施各类专项扶贫措施”。甘肃省的双联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各贫困地区都大多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及贫困户数量的降低,值得继续深入推广和实施。
党组织人才队伍的建设除了重视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以外,党员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十分关键的。贫困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极低,但即便这样,也应当致力于选拔优秀人才加入党员队伍进行组织建设,可从退伍军人,高中、大专或本科毕业生,打工返乡的青年,乡村致富能人中选择优秀人才加入党员队伍,建立一支有活力、有愿景、有奋斗目标的积极向上的支部队伍。
三、“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需要基层党组织加强作风建设,干好实事
看真贫,就是要下到田间地头、深入贫困地区去看农村真实的情况,
去听老百姓真实的心声,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完成指标而下基层,使这件利民大事成为了走马观花、敷衍了事、蜻蜓点水的形象工程,使精准扶贫成为了赤裸裸的扰民和作秀。扶真贫,则是针对部分地区领导干部借扶贫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大肆建工厂、立雕塑、打广告牌,致使贫困地区越扶越贫的现象。而真扶贫是强调领导干部要抛弃空谈表面文章的不良作风,要有实干精神,要树立坚持不懈的作风。那么基层党支部如何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呢?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作风好坏,直接影响着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成效和质量,扶贫工作进入冲刺期,良好的作风和状态是攻坚战取得胜利的基本保障。在精准扶贫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不应放松“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将对“三严三实”精神的学习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树立“严”“实”品质,立足实情,干好实事。精准扶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基层党组织应当争取多建设一些顺应民意、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条件的惠民项目,切实解决贫困地区最迫切最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协调者和指挥中心,应培养大局观和全局意识
精准扶贫攻坚战要取得最后的胜利,依赖于党、政府、社会的形成良好合力,共同协作,相互支持辅助,而党组织在其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基层党组织对于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展要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与各方要保持畅通的定期联系,掌控好扶贫的大方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信息,聚集正能量,传播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88-02
*作者简介: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