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2016-02-04黄亚丽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防范措施大学生

黄亚丽

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363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黄亚丽**

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1363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在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其消极方面也日益显现,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不断浮现,尤为值得我们关注。研究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对文明的网络环境的创建都是极为有益的,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防范措施

一、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概念界定及其主要表现

(一)越轨行为的概念界定

1.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也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背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①根据越轨行为发生空间的不同将越轨行为分为现实越轨行为与网络越轨行为。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则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活动中,违反社会规范,实施违法犯罪、违规和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①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主要表现

1.迷恋网络,危害学业

互联网的推广和普及不断深化拓展,网络上瘾症也走入人们的视野。有这种症状的大学生只能通过上网才能获得身心满足,主要表现为不上网时一蹶不振、无精打采,而一旦上网则立即兴奋和活跃起来。这些学生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才能真正找到自己,他们希望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来回避现实世界。上网成瘾不但浪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而且引起情绪异常波动,更严重的会出现“异化”现象,从而在网络中迷失自我。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业已造成严重危害,“报道显示:高校被处分的学生中有超过80%的是由于过度迷恋网络,致使学业荒废。”②

2.聊天交友,行为失当

互联网以其信息传递的广泛性,弥补了现实社会人——人的面对面的、直接的交往的某些不足,因而被“网上一族”广泛接受。因此,网上聊天、交友、购物、浏览网页,非常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比尔·盖茨说过:“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③在这个“反正没人知道我”③的世界里,人的行为就缺少了约束。大学生网络聊天交友失当一方面表现为沉迷网络的目的是聊天,另一方面是擅自旷课,与网友见面。因此,上网呈现的异常现象,对于没有太多防范意识的大学生而言,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3.信息污染,滥用乱发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资料库,丰富多样的信息聚集在一起。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网络查阅信息、增长知识,另一方面也极易受到网上不健康信息的侵蚀。“调查显示,网络中出现的信息垃圾就是在现代技术包装下形成产生的,传播并诱惑着当代大学生,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产生。”④例如四处散布小道消息、污染信息、恶意编造欺骗性的广告邮件等,其中情节极其恶劣的莫过于极少数大学生,将色情淫秽文字和图片以及反动的政治言论传播到网络,进而严重污染网络环境。

4.抄袭、剽窃,买卖论文

开放性的网络空间为上网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使用机会,只要想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散布、传播、得到你所想要的信息。然而,这种开放性无法保证信息及其运行过程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因为网上抄袭剽窃论文比在实际生活中更容易,同时网上的信息资源要求不高,这就对心存抄袭心理的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有的大学生把他人的文章复制粘贴,重新编排整合;有的随意摘抄,据为已有;更有甚者把网上的文章分门排序,待价而沽。

5.越轨犯科,以身试法

现代科技促使信息走向网络化、数据化。然而,网络世界绝不是净土,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已日益突出和显现。近年来,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很显而易见的。高校作为网络社会的主干力量,信息污染、信息离轨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既有黑客学生入侵他人网站,盗取信息,随意修改画面内容,引起网络事端,造成网络社会动荡;同时也存在偷盗他人电子邮件地址,窃取他人隐私等问题。

二、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

面对网络时代,最易受影响的就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生活正在逐渐“网络化”。虽然大学生积极的网络越轨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助于明确、澄清和定义社会规范、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但同时,其消极意义更是令人不寒而栗。通过网络交往,虚拟社会中的大学生网民冲突日趋显著,表现为直接的语言攻击、间接的名誉侵犯、现实中的继续纠缠、网络暴力等。④大学生网民随意在网络发表言论、意见和看法,而这些言论和看法又超过了正常的范围,越过了道德与法律的边界,在虚拟网络中对他人的批判和看法,直接变成网络暴力,最后甚至由网络世界蔓延到现实社会,从而造成现实社会生活的无序状态。因此,剖析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就显得尤为迫切。

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是信息时代的新的特殊行为,大学生群体又是及其特殊的群体,因而探究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成因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外因

引起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外因主要包括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一,教育体制问题。我国的高考以考试分数来绝对衡量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导致一些学生在考上大学后,认为自己已经成龙成凤,终于摆脱了上大学以前天天被逼坐在教室里一遍遍刷题刷分数的生活,摆脱了父母的掌控和压迫,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这时候,他们一旦接触到了网络,尤其是网络所提供的虚拟世界满足了他们的无限需求,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势不可挡。第二,家庭教育问题。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热切期盼,绞尽脑汁给孩子安排课外辅导、培训,而留给孩子自己的自由时间就减少了,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其后果就是父母的批评甚至打骂;重组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成长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难以得到家庭温暖,只有通过网络宣泄;现在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过分宠爱,往往孩子想要的就会尽力满足,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越来越骄纵以至于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产生叛逆情绪,进而走向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宣泄。总之,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就会选择借助网络寻求精神和情感的慰藉。④第三,社会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部门对虚拟网络的监控管理力度不到位,“禁止赌博及色情上网”等相关法令虚有其表。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亦是致使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外因

互联网是以信息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其活动空间不是现实的空间,而是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虚拟社会。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丰富的信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需求,可以让他们在网络世界里自由徜徉。一方面,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实时性等特征,③这些特征造成了互联网是个难于管理的大众参与具有缺陷的大系统,由于破坏分子极好的在网络上得到了隐藏,进而给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网络和传统的法律、道德规范很难适应,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反规范化的心态是导致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并不同时进行,加之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使得大学生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极其容易:(1)缺乏自控能力。大学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而且自控能力差,意志力薄弱,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刺激。②(2)人际交流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内心孤独寂寞。大学生热切的期盼友谊和交流,然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人际关系能力不强,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无助时,就会通过网上寻求安慰。(3)学习成绩下降,没有学习的成就感。考上大学后,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中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不适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挫败感油然而生,进而将注意力转向网络,意图在网络中追求理想的自我,使虚拟的网络理想替代实际的理想。

三、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防范与控制

(一)学校教育,标本兼治

大学生群体意识是影响其网络行为的重要方面,要想防止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就必须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和革新,指导大学生不断提升道德修养和法律认知。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进而不断增强大学生群体的自控能力。④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才能的发挥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因空虚、孤独而转向网络产生的越轨行为。同时对网络成瘾和浏览色情网站等网络越轨行为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高校应加强网络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网络越轨行为的原因和危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习惯,并给予心理上的辅导,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心理平衡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法制,规范保障

社会和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这是防止和控制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发生的强有力保障。目前,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并呈现出违法犯罪的趋势。网络犯罪的技术性、隐蔽性等迫使传统的法律体系在处理复杂的网络犯罪行为时处于尴尬位置,其基本的仪器再也不能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而精确结构的新的网络法规来管理互联网络显得尤为必要。①当前,世界各国都已开始网络立法,加强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而我国在这一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为防止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发生,乃至全社会网络犯罪行为,我国必须加快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进程。

(三)家庭引导,有效干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母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在其生命成长过程中永远都脱离不了父母、家庭的影响,因此,父母应充分关爱孩子,让孩子觉得现实生活是最美好的,从而从源头上防止孩子出现网络越轨行为。对待已经有了网络越轨行为的孩子,其父母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孩子要给予信心和关爱,即使网络越轨行为已经出现,也要冷静面对,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因此就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破罐子破摔,任其恶性发展,父母应循序渐进,积极引导;同时要学会和孩子做朋友,认真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学会和孩子沟通,而不是以家长的威严压迫孩子;父母也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并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当中,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

(四)自身锻炼,境界提升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尤其面临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更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敏锐的判断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社会理想,以及很强的自律能力。要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学会甄别网络内容,增强自控能力,拒绝诱惑。产生越轨行为时及时反思,珍视自己的人格,不断提醒和告诫自己不要犯错误。同时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节度地使用网络,克服上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网络素养。

[注释]

①亚历克斯·梯尔著,王海霞,范文明等译.越轨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张利.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及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③李峰.我为什么浏览色情网页[J].搜狐女人,2004(3).

④法制日报.色情资讯严重入侵台湾校园[J].新浪新闻中心,2000(6).

⑤中国新闻社.新加坡三成中学生看过色情网[J].中国教育热线,2012(7).

⑥王天笑.论“网络公民问责”的异化及其消解[J].理论导刊,2011(1).

[参考文献]

[1]施拥群.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21).

[2]邓国林.大学生互联网越轨行为及其社会控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6).

[3]张利.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及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

[4]陆平.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及防范[J].改革与战略,2004(12).

[5]邓兴明,姚蔚.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及其预防[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5).

[6]徐艳国.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影响因素的社会学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142).

[7]何明升.青少年网络越轨.虚拟和谐视角[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3).

[8]李玉娟.网络越轨行为及其矫正.攀登(双月刊),2005(1).

[9]王勇,蔡娟.网络越轨及其调控[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10]吴菊云.虚拟社会的越轨与控制[J].青年探索,2008(3).

[11]王珑玲.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037-02

**作者简介:黄亚丽(1988-),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广州商学院思政部教师,主要从事生态伦理和高校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防范措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略论股权众筹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水电站现地控制单元开关量输出误动防范措施探讨
煤矿井下测量的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