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旗袍:致命的“中国式诱惑”
2016-02-04
国服旗袍:致命的“中国式诱惑”
旗袍之美是世界公认的,它以最地道的中国工艺把东方女性衬托得婀娜多姿。旗袍还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端庄里隐匿着妖娆,徘徊在“色”与“戒”之间,时隐时现中达到美学极致,这种“中国式诱惑”无人能够抵挡。
辛亥革命为何没能“革了旗袍的命”
旗袍在半游牧民族诞生
历史是无情的,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清代的服饰成了革命对象。然而,历史又是有情的,作为满族女装之一的旗袍,却得以保全。
在一些外交场合,旗袍甚至被视为中国妇女的“国服”。如今,中国的旗袍不仅在东方的一些国家中流行,而且连欧美等地一些身材苗条的妇女,也竞相仿效。如当今流行的中式领和开衩的旗袍裙等,都脱胎于旗袍样式。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还曾说:“在我的晚装设计中,有很大一部分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的旗袍。”
旗袍最早并非为满族贵妇人所专宠,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着的衣服,一年四季,同一式样,仅有单、夹、皮之分。满人又称“旗人”,旗人所着之袍,故称旗袍,满语称为“衣介”。这种旗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简洁化的连衣长裙。
最早的旗袍是一种四开衩长袍。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衽,衣摆四面开衩,有如绊,束腰带。它的形成与满族长期在高寒地区过着迁徙不定的半游牧生活有关。彼时满族妇女的长袍最初不用马蹄袖,袖口平而较大,长则可掩足,领口也较低。如不用领时,往往在颈间围一条领巾。清初旗袍实物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曾有出土,保存完整的共有两件,都以绸缎制成,上施彩绣,式样为圆领,镶一条狭窄的黑边。所绣的纹饰也很有时代特色,如其中一件:用深黄色面料,上绣数十只彩蝶,彩蝶之中又间以彩云及花卉;在胸背、两肩及膝盖部位,又各绣两对大蝶,作相对戏舞状,袍的下缘,还绣有山水、八宝等吉祥纹样。整件服装造型简练,纹样精美,色彩素雅。
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成了统治民族,渔猎经济为农业经济所替代,不少旗人脱离了狩猎经济的骑射活动。加之汉文化的影响,旗袍不断汉化,用料和式样也逐渐改变。如女式旗袍,在领口、衣襟、袖口等处,都加镶了花纹或彩牙,使服装更加俏丽,款式多为宽袍大袖,袖宽8寸至1尺,下摆不开衩或仅两边开衩。贵族和富户人家的妇女所穿的旗袍,大多用绸缎制成。
辛亥革命后,汉化了的旗袍,特别是二三十年代女学生喜爱穿的蓝布旗袍,形制有了较大的改变。宽松款式改为紧腰身,袍长也改短,最短者在膝盖以上,两侧开衩长短不一。
旗袍长盛不衰的原因,从经济上看,省工省料,穿着便利。历代女服,从头到脚极为繁复,既有上衣、下裙之分,又有各种装饰、配件;而旗袍一领,能代替衣裙,而且简易旗袍的用料和做工都较节省,因而受到大众妇女的欢迎。
怎样的女人穿旗袍最美
然而,旗袍受到人们的青睐,更主要的还在于它恰如其分地显现了女性胴体的美。
其一是婉约美。旗袍穿在女性身上,体现婀娜多姿的身段,加上袍裙包裹在身上,步子迈不大,只能小碎步走,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款款的前行,女性的柔美就表露无遗。就像水蛇舞动,柳枝飘过,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实在精辟。外柔内刚也好,外刚内柔亦罢,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柔这一字是女人的专利,怎么着也要在骨子里透出那么一丝丝的柔,才为之精品。而旗袍实在是女性用来表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鸟依人,或时代感十足或柔情似水,总之,旗袍的美有目共睹,令人叫绝。
其二是曲线美。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该凸则凸,该凹则凹,太胖与太瘦都不适合穿旗袍,它特别适合东方女子的身材。因为东方女子身材娇小,比起欧美妇女肥臀粗腰,要玲珑精致得多。水桶腰、肥屁股,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看过外国女子穿旗袍,或是肩膀过宽显膀,或是手臂太粗显壮,又或是腿太长显得突兀,总之不尽完美,感觉不到旗袍特有的美感。《苟子·君道篇》日“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汉人喜欢细腰曲折如此可见。娇细婀娜的女性,窈窕淑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男权社会的审美倾向。旗袍的特点是上紧下松,这样的设计正好显现了东方女人的体态美,又巧妙地掩饰了东方女子体型上的不足。高而紧的立领,突出了中国女子精致的面庞,纤细的脖颈。而腰身处贴身的线条恰好隐藏了东方人稍窄的肩膀又突出了东方女人特有的圆润。
其三是含蓄美。旗袍的高衩,伴随着轻盈的步履,摇曳生姿,若隐若现,有时露出女性优美的大腿,有时又像裹了一层绸缎,飘飘渺渺,通过未知使人产生各种奇妙的想象,东方的含蓄、内敛发挥得极致,处处显得精致、典雅、温柔、飘逸,越发显得神秘与高贵。旗袍看似密实,包裹着本应包裹的,但它又是最性感的,不经意地展现了所有能展示的。蜻蜒形的盘扣,像一把把小锁,锁住了身体上的几处禁区,仿佛在庄重地告知异性:这里是禁区,但却又明明白白地显示着它独特的韵致,无时不透露出女子身体的楚楚动人。
旗袍与“义乳”风靡民国
1929年,旗袍被国民政府定为“国服”。为什么在民国时期,旗袍得到如此惊人的普及和重视呢?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对旗袍的历史颇有研究,他的研究显示,民国影星是推动与普及改良旗袍的重要力量。例如胡蝶,她穿旗袍总是袒露小腿和小臂,这在当时成为时尚,而且她的旗袍下摆和袖口都缀有“蝴蝶褶”,这类旗袍也被称为“胡蝶旗袍”。“顾兰君式”的旗袍也曾风靡一时。一张照片中,顾兰君旗袍开衩高到大腿根,袖口也有半尺长的大衩,开放度不输于现代女性。
女明星+改良旗袍,成为许多“娱乐新闻”的配方。1931年,著名的《良友》杂志摄影师动用大量社会关系,凑齐了包括袁美云、黎明晖、王人美、胡蝶、阮玲玉等八大女星拍摄合影,除王人美外,每个人都身着改良旗袍“出镜”,成为当时娱乐圈热议的焦点。1934年老上海的服装品牌“鸿翔”在上海百乐门舞厅举办时装表演会,胡蝶、阮玲玉等当红明星穿着旗袍上台“走秀”,成为民国影坛一大盛事。1939年,《良友画报》为难民筹集救济款而举办明星照片义卖活动,顾兰君身着高领盘扣无袖旗袍的照片,以6000元天价拍出,轰动一时。
与旗袍有关的最重要的时尚变迁或许是阮玲玉穿戴“义乳”。“义乳”,是20世纪初国人对胸罩的称呼。阮玲玉习惯将旗袍腰身改得细窄,以至于要吸口气才能系上扣子,要穿这样的旗袍,非得搭上“义乳”。阮玲玉穿戴“义乳”,为胸罩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星们塑造了银幕上一个个旗袍女子,而作家们笔下也有形形色色的旗袍女子登场。
《半生缘》里的曼桢,“新做的短袖夹绸旗袍,粉红底印着豆大的深蓝色圆点子”,一个活脱脱的少女呼之欲出;《色·戒》中王佳芝出场,身穿“电蓝水渍纹缎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领口一只别针,与碎钻镶蓝宝石的‘纽扣’耳环相映”,俨然一位精致、高雅的沪上少妇。今天的作家在写民国故事时,也往往借着旗袍这一符号为人物性格做注脚。如亦舒在《喜宝》中写勖太太,“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头发一丝不乱,镶滚条的旗袍套装,优雅的皮鞋手袋,颈项上三串珍珠,手上起码戴着三只戒指,宝石都拇指甲大小”。
由此,在民国,旗袍对于普通女性成了时尚消费的重要载体,见证着中国女性追求美、寻求解放的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冲破传统藩篱、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
宋氏三姐妹一生都离不开旗袍
宋氏三姐妹是一个传奇,然而,这一母所生的三个人,无论性格气质还是人生追求都有着很大不同。但有意思的是,在着装上,她们三人却都秉持着一个共同的取向——那就是偏爱旗袍。
宋霭龄:在重庆街头穿旗袍走秀
由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组成的“宋氏三姐妹”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姐妹组合,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妻子,爱国爱民,万民景仰;宋美龄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呼风唤雨;宋蔼龄联姻孔祥熙,善于积财,富甲天下。其中,宋霭龄是三姐妹中最为神秘的。外人只知道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只道她爱财贪钱。宋庆龄曾对宋霭龄做出这样的评价,她说,“如果大姐是个男人,委员长恐怕早就死了!”可见,宋霭龄绝不是一个泛泛之辈。
“四大家族”真正的首脑非宋霭龄莫属,据说宋霭龄透过宋美龄来遥控蒋介石。曾帮孔宋家庭成员做过事的徐家涵说:“孔妻宋霭龄,在幕后操纵国内政治经济以及国际金融投资市场。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三个家庭内部产生摩擦,闹得不可开交时,只有她这个大姐可以出面仲裁解决,她平日深居简出,不像宋美龄那样喜欢出头露面。可是她的势力,直接可以影响国家大事,连蒋介石遇事也要让她三分。她是唯一不用什么‘总裁’、‘委员长’等头衔称呼蒋介石的人,她喊蒋‘介兄’,在公共集会和外交场所,蒋介石对她恭恭敬敬。”
《纽约时报》在她死时形容她:“这个世界上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掠夺成性的居民昨天在一片缄默的气氛中辞世了。这是一位在金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妇女,是世界上少有的靠自己的精明手段敛财的最有钱的妇女……”
这个一手促成三妹与蒋介石的婚姻,而对二妹与孙中山的婚姻却一直耿耿于怀,对二妹宋庆龄既有手足之情又是同根相煎的两面人;这个既受过西洋教育又深谙中国人情世故,善于结交三教九流又手眼通天的女强人;这个外表温文尔雅但却工于心计、善于经营、财运亨通的大富婆,有个和普通人一样的爱好就是穿旗袍。
比如在1940年,当时重庆有较大的旗袍服装店93家。在战火中历经苦难的城市,因为有这些各色旗袍的点缀而别具魅力,透出自信和坚毅。那时,为旗袍的魅力所折服,驻重庆的各国使节、美国盟军官兵回国前往往要光顾旗袍店,买一件或几件中国旗袍作为送给远方妻子的珍贵礼物。为了倡导“新生活运动”,喜爱旗袍的宋霭龄还曾和两个妹妹一起身穿旗袍在重庆街头走秀。
宋庆龄:重要场合旗袍不离身
青少年时代的宋庆龄,穿过欧式的裙服,也经常穿中式的服装。除了小时候穿过清式的长袍以外,后来还经常穿“袄”,也就是右大襟的中式上衣,下身配裙子。在孙中山去世前,她几乎没穿过现在标准意义上的旗袍。
1925年孙中山去世,宋庆龄逐渐改穿旗袍。从小受到西式教育的宋庆龄在礼仪上谨守传统,孙中山去世以后,她用的名片和信纸都要带黑边。她以这种传统方式表示哀悼。在改穿旗袍的同时,她把长发也平整地梳向脑后,形成了一个圆圆的发髻,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此后,这种发式成为宋庆龄梳得最多的头型。这既是她对母亲的承诺,也表达了她对孙中山的怀念。
为了体现对民族传统的珍视和喜爱,此后几十年内,宋庆龄的服饰一直以旗袍为主。宋庆龄的旗袍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素雅,以深色调为主。浅色旗袍她也有过,但是不多。她的旗袍款式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有所不同。现在的旗袍两侧开衩很高,而当时宋庆龄穿的旗袍开衩都很低,最高的也仅及于膝盖。这与她的身份有关。
抗战时期,宋庆龄曾经送给美国友人波利·巴布科克一件中式旗袍。波利正是穿着这件旗袍,为中国的工业合作社运动筹集了很重要的一笔资金。
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都遭到了日军的轰炸,工业受到重创。为了恢复工业、支持抗战,同时也为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路易·艾黎和埃德加·斯诺夫妇发起了工业合作运动。他们在各地设立工业合作社,把失业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这个运动得到了许多外国友人的支持,海伦·斯诺的好友波利·巴布科克就是这些友人中的一位。在离开中国去为“工合”募捐的时候,宋庆龄送给波利一件旗袍。宋庆龄告诉她:“在为中国人募捐的时候,希望你穿着中国的衣服。”按照宋庆龄的嘱咐,波利每次从事募捐活动时都穿着旗袍。
从三十多岁到七十多岁,宋庆龄在许多重要的场合常常是旗袍不离身,无论是接待外宾、国事活动或出访,身着旗袍的她给人的感觉总是从容端庄、高雅脱俗。她把旗袍穿成了中国的“国服”。现在北京故居保存的宋庆龄穿过的旗袍仍有几十件之多。
宋美龄:穿着朴素旗袍支持抗战
宋美龄爱衣成痴,她青睐旗袍,她的衣柜中有上百件旗袍,依据季节变化,选择不同的面料、不同的色彩,款式造型各异。宋美龄旗袍之多,大概当时无出其右者。为什么宋美龄会有如此多的旗袍?
据记载,与宋美龄要好的一些国民党政要的女眷,在重大节日里,都会不约而同给她送来一些高级布料作为礼品,这使宋美龄的寓所有永远也用不完的高级旗袍料子,也让她的“御裁缝”有永远做不完的旗袍。为她制作旗袍的专用裁缝名叫张瑞香,原在南京开店,因为手艺高超、工作敬业而被蒋夫人看中,于是成为她的专职旗袍师傅。由于宋美龄“胃口”太大,张瑞香一年忙到头,几乎无时无刻都在为宋美龄工作,平均每二三天就要制出一件旗袍,只有春节才能放假一天。每次做完一件新旗袍,张都会第一时间请宋过目,宋美龄一般不会试穿,只是用欣赏的方式看了几眼,便命下人拿到自己的衣橱妥善保管。通常情况下,一件旗袍,宋美龄只穿一两次。
除了官眷赠送的衣料,宋美龄也经常自己选购衣料,但并不是那种阔太太的做派,让布料店搬来各种衣料,拣价格昂贵的,整匹搬走。宋美龄总是要跑好多家店铺,问明价格,挑合意的才买。
在不同的场合宋美龄会搭配不同的旗袍。在参加重要的外事活动,接待重要来宾时,会穿上高档面料制作的旗袍。在一些面向民众的活动中,她也会穿普通面料的旗袍。1938年武汉儿童保育会成立,为了保证保育会顺利成立,有关方面约请宋美龄主持保育会工作,宋美龄一身黑色丝绒旗袍,发表了讲话,给予儿童保育会很大的支持。
抗战期间,在重庆,宋美龄还参与了缝制服装、支持抗战的活动。她穿着深色、朴素面料的旗袍,坐在缝纫机前,脚踩踏板,为前线将士缝制服装。她身着朴实的旗袍,从上而下,号召简朴之风。在这个时候,旗袍成了她最好的“武器”。1991年宋美龄决定定居美国,随身携带了99箱私人衣物,据说其中至少有50箱旗袍。
(《新华日报》2014.2.19、东方网20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