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繁荣溯源

2016-02-04姚燕萍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荒岛世纪英国

文 / 姚燕萍

18世纪英国荒岛文学繁荣溯源

文 / 姚燕萍

荒岛文学只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学现象,因为它们都取材于海上航行遇到失事而流落荒岛,拥有了这些共同的特点使它们能够归属于同一个文学类型。荒岛文学的产生,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更与其国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文章主要从英国这个海洋民族的特性和18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历史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来探索荒岛小说繁荣的原因。

荒岛文学;地理环境;社会价值观

荒岛文学顾名思义是描写在一个陌生的荒岛生活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内容较为特殊的文学类型。荒岛文学通常是以主人公在海上发生沉船事件为缘由,继而其九死一生流落到一个荒凉、遥远并且没有开化的岛上经历种种磨难。荒岛文学的作者以与世隔绝的荒岛这一特定环境作为背景,运用主观想象,借以表现其所要表达的例如冒险、扩张、猎奇等各种主题来满足读者的历险意识和猎奇本能。“然而,由于西方各国地理环境和国情各有特点,此种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中并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倾向或潮流,只是偶尔出现,或只是构成作品情节的一部分而已。”[3]

荒岛文学的产生,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英国广阔的海域和漫长的海岸线赋予了英国人与生俱来的冒险探索精神。这种精神在英国文学艺术史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英国这个岛国自然而然地孕育了荒岛文学。从16世纪末英国的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创作了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暴风雨》开始,到当代作家威廉·格尔丁所著的《蝇王》,英国文学史上创作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18世纪达到了荒岛文学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家丹尼尔·笛福除了出版广受追捧的荒岛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以外,还写了其他四部相同题材的小说:《辛格尔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罗克萨那》。同一时期较为著名的荒岛小说还有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等作品。

英国荒岛文学的长期持续繁荣离不开英国这个海洋民族所特有的勇于开拓、乐于冒险的精神,更与其国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英国这个海洋民族的特性和18世纪英国社会的政治历史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方面来探索荒岛小说繁荣的原因。

一、海洋民族的独特个性

孟德斯鸠很早就提出过地理环境决定民族性格的理论。他指出:“一个国度土地肥沃,就很自然地养成一种依赖性。土地瘠薄能使人勤勉持重,坚韧耐劳,勇敢善战,土地不能给予他们的东西,他们必须自己取得。土地膏腴则因安乐而使人怠惰,而且贪生畏死。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更重视自由。海岛通常幅员甚狭,人口有限,很难雇佣一部分居民去压迫另一部分居民 ……”。学者黑格尔和梁启超曾经比较了海洋民族和大陆民族的特性,也一致认为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类型。

英国四面环海,坐落于浩瀚的海洋之中。因此,英吉利民族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民族。由于幅员狭小,海洋民族对于自己生活的海岛情况了如指掌,但是对于海岛外的世界却知之甚少,对其充满了好奇和探索心。在历史上,海岛面积的限制非但不会使海岛居民产生一种被困海洋之感,相反地,海岛居民倒是常常把无边无际的大海当成自己扩张国土的可行之路。马汉在其著作《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提到过这一地理因素起到的优势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占有这样的地利,它既不必在陆土保卫自己,也不被诱惑从陆地上扩张其领土,那么,同一个拥有陆上疆界的民族相比,由于它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地指向海洋,它就占有一种强大优势。”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对英国在和法国争夺海上霸权中的抢占先机甚感兴趣,他同样认为原因在于作为岛国的英国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在他看来,和英国相比,法国是陆地民族,它的土壤肥沃适宜居住。法国人眷恋自己的土地,根本不愿意移居国外。因此,相比抢占海外殖民地而言,夺得欧洲霸权才是法国人的兴趣所在。这就造成了法国直到19世纪才开始致力于自己海外事业和海外扩张的规划。英国则早就试图向外四处突破。英国人早早动身去美洲,乘船去印度,探险到非洲,他们对海外世界的渴望必然会使其成为殖民大国和海外扩张大国。

岛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须同时满足海盗、商人、冒险家和殖民者的身份才能成为海岛民族中的佼佼者。要同时集这些身份于一身,海岛民族必须要有长久的海上航行时所需要的健康体魄,要有与土著打交道时精明的头脑和高超的手段,要有遇到困境时顽强的个性,还要有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时视死如归的坦然胸怀。18世纪荒岛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的身上不乏这些作为海岛民族佼佼者的素质。小说的主人公实际上是那个时代英国民族性格的化身。他们热爱自由,向往冒险,倾心大海,聪明机智,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了英国人的民族特征。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海上霸权的确立

在17世纪-18世纪,英国经历了一场规模巨大而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自从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的统治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随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完全落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里。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入到了实质性的阶段。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短短几十年,工业革命使英国不仅成为欧洲,而且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资本主义文明也历经了一个多世纪的持久不衰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英国确立其“世界工厂”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其在欧美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

从16世纪以来,英国就开始不断地开拓海外市场。它的影响逐渐渗入到地中海和波罗的海,并且进入东印度,穿过大西洋。工业革命带来了英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到18世纪中期,它在海外市场上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它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商业上的垄断地位。但是,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并未能解决它的原料供应以及产品销售方面的问题,它不得不日益严重地依赖于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产生的无与伦比的变革力量,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贸易的规模日趋扩大,当时尚游离于世界市场之外的一切民族和国家不由自主地都被卷入了世界贸易的漩涡。

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在全世界抢占殖民地,继英国在16世纪击败了西班牙,17世纪击败荷兰之后,它在18世纪把目标对准了法国。自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后,它和法国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英法之间为争夺海洋和欧洲霸权的斗争一触即发。1703年由总司令马尔伯罗带领的军队在布仑汉大败法军,1704年法国海军又接连惨败。于是在1712年2月,英法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和《拉斯塔特和约》。英国得到了直布罗陀、海诺尔卡岛还有北美的大片殖民地。为了彻底清除法国在北美殖民地的势力,牢固地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国积极策划了英法7年战争,这场战争以1763年英法之间缔结的《巴黎和约》而结束。根据《巴黎和约》,在美洲,英国得到了加拿大、新斯科舍、布雷顿角及其附近的岛屿,还得到了密西西比河航行的权利。在西印度群岛,英国也获得了格林纳达岛、圣文森特岛、多米尼加岛和多八哥岛。此外,它还从西班牙手里夺得了佛罗里达,非洲的塞内加尔。英法战争之后,法国在印度的势力被完全排挤出去了。这场战争结束了它和法国争夺霸权的斗争。在北美和印度,英国的势力完全渗入并且得到巩固,它也是英国在建立殖民帝国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一大步的标志。

纵观历史,18世纪的英国以工业革命起步和加速为起因,通过和法国争夺海上霸权加速了英国海外殖民地和海上贸易活动的进程。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工业革命的成果。因此反映在文学创作上,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与航海有关的事件比比皆是。《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取材于一个名叫亚历山大·赛尔克的水手被独自遗弃于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生活了四年之久的真实故事。其他荒岛小说也或多或少地记录了一定的事实。因此,这一时期荒岛小说的接连问世见证着文学作品向近代写实小说的过渡。

三、18世纪英国社会价值观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时的资产阶级代表的是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积极要求进步的革命阶级。先前为了摆脱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束缚,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一连发动了两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即始于16世纪初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经过这两次思想启蒙运动的洗礼,资本主义得到迅猛发展,逐渐走上了现代化轨道。工业革命开始并席卷全国,海上霸权的确立和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这些都促进了经济的高涨。就连原来的封建领主式贵族也在向地主式贵族转变。英国贵族不享有经济特权,他们被迫重视经济活动,不但采取一切办法经营农业生产,还积极经营工、商、矿业。因此,英国社会,从上到下,各个阶层对经济活动都给予了十足地重视。“这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心里状态,保证了谋利动机易于转化为目标合理的社会活动。在这种有利条件下,英国人形成了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理谋利’精神。”[3]“合理谋利”是指谋利者通过发展生产创造新的财富来作为致富的手段。虽然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否定其中有剥削劳动者的因素存在,但是和以前封建主完全靠剥削劳动者获得巨大财富相比显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英国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革新。这一切都推动着市场的扩大化,资金的迅速积累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资本主义强国。对英国人来说,18世纪是一个让人精神倍感振奋的时代。巨大的变革力量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新的行业层出不穷,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重商主义和经济个人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当时的哲学家霍布斯和约翰洛克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推崇的个人至上理论为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潮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人们对财富的热情受到崭新的经济浪潮的冲击,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了。一种追求和进取的精神开始在英国弥散,并且在全社会得到承认和鼓励。

以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冒险者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们以发财致富为动机,积极专注于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他们以“合理谋利”为座右铭武装自己,顽强地谋取利润。为了个人财富的增值,为了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表现出了不怕吃苦,勤奋劳动,善于经营,敢于冒险的资本主义精神。荒岛小说《辛格顿船长》中主人公波勃和其他人流落荒岛,他们不满足于一直被困荒岛,自己造船航行,通过艰难险阻征服了大海和沙漠。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勇于吃苦,不择手段追逐财富的资本主义精神。其他的荒岛小说也多是以体现主人公奋斗精神为题材的。

四、结语

荒岛文学只是一种历史性的文学现象,因为它们都取材于海上航行遇到失事而流落荒岛,拥有了这些共同特点使它们能够归属于同一个文学类型。作为一个岛国,英国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包括艺术、文学等都与其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国家的历史发展也是如此。因此,荒岛文学必然会在英国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18世纪荒岛文学能够走向繁荣,和其所处的社会政治背景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英国社会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嬗变的反映。因此,研究18世纪荒岛文学繁荣的原因,不能不从英国18世纪政治历史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

[1]高继海.英国小说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M].王慧君译.伊犁: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3]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教研出版社,2001.

[4]杜瑞清.西方文学名著选读[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魏颖超.鲁滨逊精神面面观[J].外语研究,2003,(6).

[7]来安方.从《鲁滨逊漂流记》看英国价值观念的改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

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123-03

(责任编辑:魏登云)

姚燕萍(1976-),女,山西阳泉人,中原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文学。

猜你喜欢

荒岛世纪英国
勇闯荒岛
世纪赞歌
英国的环保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荒岛求生
1999,世纪大阅兵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My School Life
荒岛求生记(第二站)
英国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