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分析

2016-02-04刘红燕

山西档案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息化心理大学生

文 / 刘红燕

信息时代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分析

文 / 刘红燕

在经济和文化形势变化剧烈的当代,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从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为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高校有必要建设信息化的心理档案。在心理档案的建设当中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像信息收集方法、学生信息安全等。文章明确指出了加强心理档案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点,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期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

引言

在社会竞争极为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要想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是通过电视、手机和电脑等途径观看各种节目、浏览各种信息,而这些繁杂的信息又往往包含很多不良思想,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可能诱发各种心理问题。尽管高校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在传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向外人阐述自身的心理问题。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方法已经落伍,不能有效并全面地解决大量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情形下,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自然成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的困扰日益凸显。大量信息的汇聚使得传统的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档案信息化管理,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势在必行。

21世纪以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成为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难题。2004年,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高校自主研发了心理档案建设软件,但效果有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软件市场已经推出了功能更加全面的档案管理软件,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这类档案管理软件系统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之中。高校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以这类软件系统为载体进行的。由于起步较晚,高校的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尚存在许多问题。

(一)档案信息收集手段单一,信息有效性低

高校在新生入学并结束军训后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一般采用心理普查的方式进行。普查过程中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将SCL-90(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等量表作为测量工具,但这些量表是从国外心理学界引进的,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这些量表所测定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待斟酌。并且,受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我国学生大多不愿展露自己的内心所想,在填写量表时配合度较低,抄袭、议论等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为了避免“麻烦”的产生,很多学生不愿填写真实信息,常用虚假信息敷衍了事。上述情况表明我国高校当前的心理档案信息真实度较低。

(二)存在信息风险,学生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高校在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互联网技术。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心理档案上的应用存在很大的优势,但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容易导致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库发生信息泄露。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是学生重要的隐私信息,如果信息泄露,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打击,情节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信息风险是高校在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不能保证心理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取得进步。[1]

(三)档案信息老化,信息更新不到位

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系统在收录了学生的信息后,便形成心理信息数据库。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是发展变化的。目前,高校虽然在积极建设心理信息数据库,但数据库中的大量信息都是老化信息。除了刚刚收录的大一新生的心理信息外,其他年级的信息都已经老化,其真实性和可用性都有待商榷。同时,心理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来源都是单向的,都是在心理普查时学生提交给高校的内容,有效信息很少。如果高校心理档案信息数据库中都是未经过更新的信息,心理档案的作用将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技术要求高,缺乏专业人才

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综合了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高端计算机技术,操作难度高。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心理档案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档案管理工作,还要求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工作人员需要在档案建立和管理的过程中熟练运用计算机,并不断提高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校的心理档案建设和管理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计算机能力。为尽快实现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必须招收更为专业的工作人员。

二、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在进行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其一,在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高网络防范意识,防止信息危机的发生。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云技术的不断发展,IT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更具灵活性的调度和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但是,计算机技术和云端技术的使用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和虚拟性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高校在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高端现代信息技术,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保护,预防和遏制可能产生的信息危机。[2]

其二,在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智能化手段提高档案共享度。随着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剧增,传统的心理档案建设已经无法归纳和整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心理档案的利用率极低。实现心理档案信息化之后,应当逐步将庞大的信息分类归纳,将个体信息集合并按照条款进行分类。这样一来,信息需求者只需要进入高校内部的搜索门户就可以通过输入指定条件获取既定对象的相关心理档案,整个过程具有智能化检索的特点,快速、高效、准确并且完整。在此前提下,智能化的心理档案建设也能实现较高的共享度,解决传统模式中信息资源分散且共享度低的问题。

其三,保证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发挥心理档案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心理测评量表、具有真实性的心理数据资料和较为完整的心理信息资源,以便实现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在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现数字化和科学性的有效结合,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并发现大学生心理变化的发展规律,使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进行得更加到位。

三、完善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收集档案信息,提高档案信息的真实度

高校在进行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时要改变一劳永逸的观念,降低对心理普查的依赖性,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心理档案信息。判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很多,在进行心理档案建设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当建立多重标准,采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将学生的心理情况收集完全。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心理测试、心理观察等较为科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心理访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等突出学生个性的调查方式。只有将收集到的心理信息和最终得出的结论纳入学生的心理档案,才能保证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丰富性。

(二)加强网络安全防范,设置访问权限

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面对信息风险的冲击,高校应当做好网络安全防范工作,并对访问心理档案数据库的个人权限进行设置。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质不可改变,但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安全技术构建心理档案信息安全网络防火墙,防止信息盗取现象的产生。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应保持操作的规范性,时刻确认网络环境是否安全,及时清理电脑中的病毒等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因素。在工作人员加强警觉性,提高防范意识的同时,还应当对高校内部人士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3]教师和工作人员可以访问所有学生的心理档案,但必须签署保密协定,并在访问过程中留下相关信息,使访问者负起相应的责任;学生可以拥有自己档案的访问权限,但无权更改档案中的信息。

(三)及时更新信息,保证信息的时效性

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作为判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依据,应当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高校可以将心理档案中收录的学生在大一时提交的心理信息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信息,此后,每一个学年都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检测,获取学生在一年间产生的心理变动信息,并将其作为更新信息收录到心理档案数据库中。将具有时效性的信息与大一时收集的信息放在一起比对,更容易发现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从而分析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加重了还是有所缓解。

(四)提高招聘要求,及时进行培训

为及早实现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校应当招收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计算机人才,并及时对其进行培训。首先,高校应当明确招收对象应具备的素质:突出的档案建立和管理能力,较为突出的交流能力,专业的计算机技能、数字化系统维护技能等。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了这些专业素质,才能够保证心理档案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4]在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还不够成熟的阶段,高校应当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旦技术实现更新,高校便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新技术,用以完善高校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四、结语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能。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高校实现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尚未发展成熟,还存在比较大的缺陷,各高校应当积极实践,使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在心理档案建设过程中实现创新发展。

[1]吴满华.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6,(2):88-90.

[2]刘翠英.生涯发展视角下的应用型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究[J].兰台世界.2015,(26):45-46.

[3]李淑娜,刘海燕.浅析大学生网络化心理档案的动态分层管理模型构建[J].山西档案.2016,(2):127-129.

[4]杨艳.浅谈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化建设[J].山西档案.2016,(4):93-95.

B844;G2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084-03

(责任编辑:冯 鹏)

刘红燕(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信息化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