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新转变
2016-02-04耿斌
文 / 耿斌
“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新转变
文 / 耿斌
“互联网+”自提出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文章在厘清其含义和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此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对象、途径和方法等方面的新变化,并给出国内各大档案管理部门革新实践,以期为“互联网+”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带来参考价值。
互联网+;档案;信息资源
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互联网+”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简单来讲,“互联网+”意味着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1],其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2],它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用户至上,二是免费模式,三是体验为王[3]。
一、“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包括档案收集、信息加工及提供利用的过程[4]。过去,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档案管理部门为主,鲜有跨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档案总量少,以文书档案居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技术和方法落后,不能真正建设公众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发展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来源更加广泛、载体形式更加丰富、种类更加多样;新技术层出不穷,且被积极应用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更加注重多部门合作,凸显合作优势,公众也积极参与到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转变。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衡量档案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档案信息服务和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的基础,档案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全面多维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发生的新转变,不仅有利于做好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建设全方位、高质量、与时俱进、公众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还有利于推动档案事业和档案工作的发展进步。
二、“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新变化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由一个变为多个,公众发挥积极作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客体不再局限于纸质档案,而是包含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在内的多种形式;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新技术和新媒体被广泛应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再是保守、落后的工作,而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先进。
(一)“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体的变化
传统环境下,由于公民档案意识不高,社会对档案不够重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都仅仅局限于各类档案机构,包括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等。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由单主体建设变为多部门共同合作,由封闭式的建设变为开放式的按需建设,公众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1.建设主体多元化,注重馆际合作。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当中,形成了以档案部门为主,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进行馆际合作共同开发,档案学科与信息管理、情报等学科共同研究,以及跨地区的档案部门共同建设的新格局。现代化信息技术通过将不同专业系统与高水平数据信息联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便利性和智能化[5]。在信息技术护航的基础上,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主体由一个变为多个,超越了部门、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作用。京津冀三地的档案馆利用馆藏优势,合作举办“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合作编辑“日本侵华罪行实证”史料汇编;青岛市档案馆与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青岛市旅游局、中国海洋大学等17家单位共同举办《青岛与海洋》展览。多元化的开发主体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技术、人才、智慧上的协同合作,彰显了合作参与的力量,有利于全方位建设档案信息资源[6]。
2.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公众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档案给公众利用,从而服务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传统的封闭式建设方式切断了档案部门与社会的联系,使建设不具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建设公众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同时,这种建设方式囿于档案部门的视角,不能充分发挥档案所具有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价值。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公众的信息素养也得以提高,档案意识觉醒,更多人愿意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英国将无偿为档案事业贡献时间和精力的群体称为“档案志愿者”,美国也有“公民档案工作者”,应用Web2.0技术与用户建立新型联系,以社交媒体为平台让公众参与档案事业的建设[7]。国内如北京市昌平区档案馆的大学生志愿者,沈阳市大东区档案馆的离退休老同志志愿者等,都是公众参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典范,但我国公众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应积极学习先进经验,激发社会公众参与档案事业建设的热情,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
(二)“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象的变化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是档案资源,在过去以纸质档案为主,呈现出封闭、资源积累缓慢等特点。在“互联网+”时代,档案来自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生活的变革导致了档案自身的变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对象不仅包括纸质档案,还包括各类新型档案,其中,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私人档案建设成为热点。
1.档案来源广泛、总量剧增、种类内容多样化。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诸多新兴行业,数据和信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呈现出来源广泛、数量剧增、种类和内容多样化的特点。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产生了诸如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数字出版与营销等许多新的行业,这些新的行业在依赖海量数据做出决策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使得档案来源相比于过去更为广泛,同时新媒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数据资源,新媒体数据资源的采集与拥有成为档案馆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8]。大数据时代,人类产生的信息呈爆炸式增长,公众的档案意识提高,档案需求增长,对数据和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导致了作为信息资源的档案总量剧增;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结合产生了诸多新兴行业,每一行业都会产生特有的专门种类的档案,丰富了档案的种类和内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档案,而是包括电子档案、纸质档案在内的各种档案形式。
2.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和非公有档案信息资源成为建设热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它主要来源于电子文件的接收、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数字档案信息的采集、网上数字档案信息的捕获等[9]。作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加速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10]。目前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电子文件的接受和管理;二是对传统馆藏进行数字化[11]。传统条件下,档案事业管理部门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时主要关注国家档案信息资源,对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的形成管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将着眼点放到广大人民自身生存与发展上来,通过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升公众服务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信息能力[12]。有关新农合、新农保、居民健康等多种类型的民生档案被及时接受进馆,纳入档案资源体系,进一步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体系[13]。同时私人档案的建设逐步走入公众视野,2007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2010年“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实施“以人为本”的战略。2009年中国科协发起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对所采集科学家的资料进行建档保管;一些地方档案馆也开始接收私人档案进馆。
(三)“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策略和方法的变化
1.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深度开发。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广度上,实现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深度上,注重档案信息资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注重建设特色档案信息资源。在“互联网+”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更加注重对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建设各类档案网站、开通档案微博、微信等,在提供给用户档案信息资源的同时,增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共同做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在加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对不同来源的各类档案进行收集和管理。湖北、海南等省加强对公务礼品档案的管理,广东省对侨批档案进行调查,陕西率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少数民族档案、口述档案的建设持续推进。杭州市通过实施“城市记忆工程”深入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以共建共享为宗旨,对城市记忆档案资源进行系统的、高层次的整理,杭州市档案局以征集到的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编辑出版了《杭州古旧地图集》、《百年经典杭州》等几十种著作。
2.注重对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应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保持与时俱进,注重对新兴信息技术和各类新媒体的应用。网络存取技术、OCR识别技术等都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知识挖掘、数据仓库等新技术的采用,将档案中的隐性知识显化为容易被用户接受和利用的形式。新媒体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社交媒体成为连接档案部门与社会公众的纽带,使档案信息用户不仅是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而且也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14];二是新媒体具有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能够及时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果发布出去。在50家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中,有20家档案局(馆)建立了微信平台,占有率达40%,平台功能包括档案展览、档案服务和档案互动等多方面。[15]社交媒体的应用不仅可以扩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内涵、丰富档案信息资源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其验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性,扩大档案文化的传播[16]。
三、结语
“互联网+”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体多元化,建设内容的丰富与深化,建设途径的多样化。但同时也给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处理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与纸质档案的关系,采用何种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机制和模式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档案部门要牢牢把握机遇,克服困难,积极面对挑战,推动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2]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2-38.
[3]李润珍,武杰.“互联网+”行动的特征、价值和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1):88-92.
[4]周珺.“智慧城市”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N].中国档案报,2012-05-28(2).
[5]沈东辉,李小璠.互联网+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构建分析[J].城建档案,2016,(6):32-33.
[6]檀竹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协同合作[J].档案学通讯,2014,(2):55-58.
[7]闫静.档案事业公众参与特点及新趋势探析——基于英国“档案志愿者”和美国“公民档案工作者”的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4,(3):81-84.
[8]王兰成,刘晓亮,黄永勤.论互联网新媒体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服务[J].档案与建设,2014,(1):18-22+68.
[9]金波,丁华东.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协调与竞争[J].浙江档案,2013,(9):11-13.
[10]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45-49.
[11]刘丽佳.试论我国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56-158.
[12]陈辉.基于市民社会视角的社会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对策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5):37-40.
[13]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档案报,2014-12-23(1).
[14]朱兰兰,裴佳勇.社交媒体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档案学研究,2015,(5):82-86.
[15]黄丽华,宋华,方巍森.基于社会服务的档案微信平台应用调查与分析——副省级以上档案局(馆)移动档案馆建设调研报告[J].档案学研究,2016,(3):49-53.
[16]邹真子.社交媒体对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积极影响[J].档案天地,2015,(3):42-44.
G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6)06-0061-03
本文系江苏省2013年度教改课题重点项目“江苏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实施办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SJG539。
(责任编辑:魏登云)
耿斌(1965-),男 ,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继续教育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