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山歌文化发展思路探析
2016-02-04韦水玲
韦水玲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壮族山歌文化发展思路探析
韦水玲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
口耳相传的壮族山歌,源于壮族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其自身的价值,保护和传承壮族山歌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和多元文化交流的冲击,以及新的文化因素不断传入广大农村,新的环境提出新的问题,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过程当中有机遇也有挑战,现代化背景下山歌文化如何进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的课题。
壮族山歌文化;创新性发展
壮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集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文山及广东的连山,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远古时代开始,就产生了歌圩的风俗。壮族的歌唱文化风俗世代相传,发展成为壮族的独特文化,刘三姐作为典型代表,是壮族山歌文化的符号象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传承壮族山歌文化的重大意义
经过千百年的演绎、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成为壮族人民喜闻乐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歌”,壮族山歌文化蕴含着壮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教育、审美等价值,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传递壮族山歌文化的价值
广西歌圩文化在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种歌圩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通过了解山歌文化,可以了解到当时当地壮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众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伦理道德和思想、行为禁忌。壮族山歌文化在很多方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世界观、生活状况,折射出壮族民众的民族心态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每个民族、种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标准、观念,壮族山歌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包含了壮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出壮族民众的文化身份和特色,也体现了壮族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彰显出壮族山歌鲜明的文化价值。不同时代的壮族民众按照当时当地的审美标准进行创造的壮族山歌文化存在着大量的表演艺术,具有很高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是对艺术、审美进行研究的本地资源,能够流传至今并在将来得以发扬的壮族山歌文化,符合壮族民众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得到不同时代的壮族民众的接受、认可和发扬,也值得当代的人们去研究和欣赏。
(二)维护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
我国有56个民族,作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在民族交往、交流的过程中,族群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也会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被同化的影响在当代更为突出。随着现代化进程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速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多样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形态也会发生变化或者消亡,文化同化趋势之下也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进而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而且,壮族山歌是通过口耳相传,在很大程度上山歌呈现出“人走歌散”的特点,大多在本民族内传扬,传承的范围有限,不通语言的非壮族人,听不懂山歌,因此扩散面窄;加之传播媒介有限、传承的速度慢、时空传承的实效性差,因此一旦出现传承人断层断档,壮族山歌文化就很有可能消亡。所以,传承壮族山歌文化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壮族文化在民族艺术文化之林中有一席之地。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进“五位一体”,确保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壮族山歌作为一种民歌,是人民群众集体艺术的体现,传承和保护壮族山歌,可以活跃农村文化,因此,应该“努力克服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因素,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有力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壮族山歌是壮族人民群众文化的集中体现,最具民族特色,所以,在广大的壮族农村地区就不能撇开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空谈建设农村文化,而是要就地取材,实事求是,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民族的、群众乐意接受的文化,以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推广出去,繁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壮族山歌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同时,也可以为壮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政策法令的宣传发挥其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的特殊作用。
二、壮族山歌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任何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文化,也就形成了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专有性。在没有外来力量的影响下,该民族会沿着特定的轨道继续酝酿、形成自己的文化系统,其价值观、世界观、风俗习惯、行为方式都会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群体共同的认知、社会心态会构成当地比较稳定的社会、文化体系。桂西地区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偏远,因此在改革开放前,包括山歌在内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较为完整的独立性。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广西壮族山歌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壮族山歌文化面临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新事物,例如网络和现代传媒技术。科学技术理应在壮族山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网络化为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可以使山歌文化在文化交流中提高到信息化、知识化的高度,从而让壮族山歌文化通过技术平台走出去,打破时空的限制,改变其传播、传承的方式。另一方面,科技的发展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云贵高铁为例,动车线连通大西南的交通,大西南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方,动车线的开通,使得西南的一些地方打开了过去单一封闭的环境,让外界得以认知。而作为弱势文化之一的壮族山歌文化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和具有神秘色彩则吸引现代人,有可能成为现代人追求“异质文化”的目标,比如百色,动车开通之后,人流量比以往普通火车的人流量明显增加,加上此处属于民族性、边疆性、革命性结合的地区,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给现代人了解山歌文化提供了平台。旅游业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地方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是机遇。因此,壮族山歌文化要把握住科技时代和大众旅游时代的脉搏,使其能获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二)壮族山歌文化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大众旅游时代、科学技术、网络一方面可以为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提供契机,另一方面也对壮族山歌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首先,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商业化的到来,改变了桂西壮族民众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导致了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要应对商业的诱惑,可能会导致山歌文化过度商业化。同时,全球化背景下,壮族山歌文化要应对民族文化的同化问题。由于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及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冲击,壮族山歌文化的原生态系统会受到干扰,甚至会造成原生态环境的失衡。作为“弱势文化”的壮族山歌,有可能在强势文化的挤压下,生存空间不断缩小,出现向强势文化靠拢。以通俗流行音乐为例,在调查中发现过去壮族山歌的社会基础即壮族人通过唱歌来进行感情交流和“倚歌择偶”表达爱情的民俗风情已然消逝,受现代文化影响,他们接触的都是动感的现代流行音乐,山歌的生态文化遭到破坏。此外,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还要应对传承人断层的问题,“人走歌散”成为壮族山歌的发展中的一大困境。再则,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壮族民众由原来的淳朴好客、勤劳勇敢、民风纯洁变成价值观退化甚至缺失,由无偿的歌唱变成有偿报酬。
三、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思路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作为民族性、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壮族山歌文化是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凝结,具有民族特质,在壮族人民群众中获得普遍认可的传统性歌种。壮族山歌主要在民间流传,一直以来是由口传心授、口耳相传来继承和传唱的,因此不仅富有壮族的语言特色,而且壮族山歌的内容、表达方式无一不与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贴切,具有传统的色彩。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速度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作为“异质文化”的壮族山歌处于一种弱势文化的状态,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其转型性发展也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就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对于山歌文化,“现代”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现代因素。随着广大农村的男女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更多地接触到与传统不一样的外界新鲜事物,现代多元化的娱乐方式也在冲击着在年轻一代看来是“千年陈腔老调”的山歌,娱乐方式的多样性以及不断更新,成为外出务工的壮族青年人追崇和向往的对象,而那些流传下来的、单调乏味的本土山歌,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基于此,传统的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入现代因素,比如,把旋律比较单一、缺乏舞台演唱魅力的山歌加以改造,与流行元素相融合,融入歌曲化元素,将通俗流行音乐消化,充实壮族山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让年轻一代更易于接受,实现其发展。其次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山歌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技艺,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山歌的推广和传播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不再只是“口耳相传”。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摄像、光碟、电脑、录音,通过网络保存和传播原汁原味的山歌。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实现壮族山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大众化与整体性相结合
广西歌圩文化被确立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歌唱文化,“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山歌“依歌择偶”的社会基础不断被改变,山歌发展遇到最公认的困境就是传承主体断层的问题。一直以来,山歌的传承主要靠家庭、歌师以及村寨群歌活动的相互影响,且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具有自然传承的不稳定性质,这三个层级还受到主、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原生态山歌发展和保护的关键是“人”。因此山歌文化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的壮族群众,而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的“大众化”也就是让更多的壮族群众爱唱、会唱本民族的山歌,培养和带动众多的壮族人参与对唱、品评,而不仅仅是依靠三个层级的家庭、歌师、群歌活动来发展和传承。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模式和遇到的问题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最终都要涉及特定民族的文化整体性存在, 都要进入一个整体互动的过程。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也应当遵循整体性发展的基本框架,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协调发展,统筹规划。从整体局势来看,一个社会的的发展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壮族山歌文化的发展要从总体上把握,必须要与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也要避免山歌过度商业化和政府的过度主导。山歌发展的大众化和整体性的落脚点归根结底在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体现的是“人”的因素。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
文化是始终处于变迁之中的,让一种过去曾经繁荣的文化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再繁荣起来是不现实的,而只能做总体的、适应性转型。一个民族固步自封或者全盘“拿来主义”是不可能获得长足发展的,文化也是如此。壮族山歌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路径,争取适应性转型,才能在民族文化之林中拥有一席之地。适当引入现代化的积极因素,进行山歌创新尝试,保留壮族山歌的原生态韵味,渗透大众化的民歌元素,开发壮族山歌的创新潜力。同时也应该改变壮族山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壮族山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程度进行统筹实施,采取自然的、民众乐意接受的方式,一方面要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促进;另一方面要保证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扩大山歌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山歌文化“走出去”还应以现代传播手段为支撑,充分利用为山歌文化量身定制的数字技术,借助新的传播方式,让山歌走进大众的视野,实现创新性发展。
壮族山歌经历千百年的发展,不论是对于全球化的西方文化而言还是对于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都是处于双重边缘的文化,实现壮族山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其能动性,主动地吸收外来文化,将其整合融入现实生活,使传统的山歌发生变化,表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R].2005(1):7.[J].国务院公报,2006(2):1-9.
[2]李轶楠.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路径分析[J].满族研究,2010(1).
[3]李丽娜.文化多样性视域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D].辽宁大学,2014(5).
J616.2
A
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桂西地区壮族山歌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青年课题,项目编号LQ14C06)阶段性成果。
韦水玲(1988-),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