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师生互动新课改

杨 娟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杨娟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让课堂活起来的新课改理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有些互动却停留于形式上的热闹,过于注重师生的外显行为,没能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师生互动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探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积极、和谐的师生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师生互动;新课改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概述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interaction)一词来源于社会哲学研究领域,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互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来促进双方共同开展的一种交流活动。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方式发生的交互作用,是师生之间彼此交往、沟通的一种方式。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以某种信息的传递、师生共同组织的一种活动形式,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政治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双向沟通等开放的授课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师生之间形成的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与提升,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它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以信息的传递为媒介,为完善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而进行的活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其目的是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消除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厌恶感,提高学生学习该学科的兴趣,使之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1、教育性

思想品德课针对的学习主体是中学生,是以提高和完善其品格、道德等为目标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指出该学科具有很强的知识性,通常会涉及到教育学、伦理学、法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思想品德课的“本体功能是教育性,即德育。”其德育性要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教师在互动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要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正确的导向性,要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认识,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吸收的这些知识往往会对自己品德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具有教育性。

2、互惠性

互动是主体双方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学生的行为也会对教师产生影响,构成师生相互影响的双向交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开展的一种交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师生互动方式不仅要有益于教师的教学,而且还要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互动频率不高

为了完成该学科在一堂课上的教学任务、保持与其他教师一样的教学进度,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不高,往往是以教师和个别学生或者是教师与整个班级之间的互动为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师生互动的代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直在“自导自演”,自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只要学生上课不讲话、不扰乱课堂秩序、不打扰到教师的教学,就不管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仅仅只限于班上成绩较好的几个同学之间,互动的频率也就三至五次。甚至于“自导自演”的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在继续。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念教材,不管学生是否厌倦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还有极个别的学生上课从不认真听课,要么就一直在发呆,要么就做其它的事情,从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更别说是参与到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当中。

(二)互动层次不深

由于教师自身观念的影响以及对师生互动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往往是浅层次的。这种表面的互动通常会给人一种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兴高采烈、老师心满意足的假象。但隐藏在这种假象背后的是:教育被表面化,学生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教育效果并不好,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性地启发,也缺乏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深入反思,没有真正的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师生互动不足的原因分析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互动观念模糊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双边的教学活动。他们认为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发问就是互动,尽管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是这种互动的方式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有的教师将师生互动对等于课堂上的沉默,从一些学生微笑的面部表情、点头、摇头及“装认真”的态度来判断他们的听课状态,他们认为这是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一种表现。还有的教师把与个别优秀学生之间的互动当作是与大多数学生之间的师生互动,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的听、机械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

(二)教学管理僵化

教学中的课堂纪律不仅需要学生自觉的遵守,还需要教师有效的掌控,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以牺牲学生的课堂参与为代价。不过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还是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由于“教师权威”仍然存在某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中,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管风太盛”,权威意识太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认真地听自己讲、仔细的做好笔记,用禁、压等方法来抑制学生的“动”,以此来显示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树立威信。等到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上得以完成,而大多数学生在这种压抑氛围中的表现是:消极的等待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整堂课给人的印象就是:课堂氛围低沉,教师的教学始终有欠缺。

四、强化师生互动的路径选择

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出现的问题,师生互动的路径选择主要总结有以下两点: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

平等是进行交流、沟通与对话的基础。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师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是课堂上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关系。融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双方在良好的氛围中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

教室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古人言:“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对课堂纪律进行严格的管制,维持教学秩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允许学生发言、参与教学,而是保证课堂的纪律在教师掌控的教学范围内,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严格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不至于导致课堂像菜市场一样的热闹。对于上课制造噪音、玩手机、看小说和漫画书的同学,教师可适当的采取一些惩罚的措施;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教学的同学给予小小的奖励。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义珍.注重理论学习 勇于探索创新[J].中学文科:教育论坛,2006(2):34-34.

[2]王争.高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3]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15-17.

[4]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行为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3):7-8.

[5]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11-13.

[6]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订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47.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134-02

猜你喜欢

师生互动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