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片段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04张黎黎

山西青年 2016年14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初中语文

张黎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 401120



浅谈片段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黎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120

摘要: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甚至被称为“半壁江山”,也有人说“得作文者得天下”,这里的“得天下”是指在考试中取得绝对性胜利,因此,作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反观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模式化的东西太多,学生的思想受到束缚,缺乏对生活本真的领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东拼西凑出一篇作文交差,这种教学现状不免令人担忧。片段写作作为作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方便灵活,于教师而言容易引导,于学生来说容易吸收。在片段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技巧,将生活体验和课本知识相结合,通过模仿、联想、强化三个阶段,一步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片段写作;写作能力

写作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人们主观感情加工后用书面语言表达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意义上的写作亦是如此,只是在这个过程伊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这个引导的环节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了。本篇文章将大的语境放至初中语文教学下,分析作为作文教学方法之一的片段写作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初中7-9年级(第四学段)是学生学习的过渡阶段,相比小学的学习要有所进步发展,同时又需要为高中的学习打下坚硬的基础,足可以看出初中的学习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学生作文学习有了更多的目标,“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①……跟小学阶段的写作目标对比,初中生写作要更加关注现实社会,而且是要“多角度”,对客观世界观察研究的同时有主观感情的介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做真人,写真文。

可是,现如今的初中作文教学真的能够使学生达到上述目标吗?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反思的问题。

一、突破写作教学的症结

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一般为:典型文章示范——写作知识讲解——学生限时写作——教师批改讲评,这里说的典型文章不仅指教材上的课文,也指教师课下为学生准备的优秀文章,比如这节课要指导学生写记叙文,那么教师给学生展示的作文中就必须包含记叙文写作知识,在欣赏完佳作后易于教师总结知识点。所谓存在即合理,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存使用多年,现在仍然很多语文教师在使用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层次分明,通过例证传授给学生写作知识,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学生再自己动手写作,这种按部就班、条理清晰的流程也是符合人们一般思维规律的。然而,看似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却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四个环节上来看,教师就占了其中三个,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教师面对五六十个学生,给出一样内容的指导,再出一个共同的话题或题目,让学生结合之前学的知识点去套,学生积极性不高,最后勉强拼凑成文,从此谈“文”色变,教师面对那么多作文要批改写批语,这样的工作量也是惊人的,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消磨殆尽。

现在我们的写作教学现状就是这样,教师在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大背景下,一味将知识源源不断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背范文、背模板,供学生在考场依样画葫芦,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毫无作用,相反一些学生正是因为背优秀范文而次次作文拿高分,对于一些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学生而言更是一个见效快的方法,容易掌握写作的套路,再举一反三,很快就可以完成一篇看起来还行的文章。然而,这样的教学太功利了,日久天长,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不会有太大的进步,而且学生会彻底在教师的条条框框中迷失自我,缺乏对生活的探索,为了完成任务,套用千篇一律的素材,写一些不痛不痒、平淡无奇的文字,这对于初中生创造精神和自主精神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初中生多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在发展心理学上,这个时期属于少年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在观察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关注主观世界,教师应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对外在事物的认知,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中和各种人或物建立精神情感的沟通,发展个性。再者,一项记忆广度的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学生记忆发展已经进入全盛时期,记忆广度达到一生的顶峰,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效运用记忆策略,笔者认为阅读美文、摘录好词好段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前文所说的机械记忆、生搬硬套,而是需要灵活运用,将他人的文字内化成自己的思想,以至于到了某个临界点,学生的情感火花能“嘭”的一下绽开,从而唤起学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他的情感力量必须马上在笔尖爆发,这就下笔如有神了。

二、片段写作教学之我见

《课标》要求初中7-9年级(第四学段)的学生在45分钟内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当然这是根据课时来的,在正规考试中一般要求初中学生作文字数达到600字,这可憋坏了一些学生,数着试卷上的作文格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凑,胡编乱造,甚至去抄前面的阅读。作文课上,没有了硬性考试的逼迫,变得懒散起来,随随便便写几段就草草了事。对于本来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说,把握一整篇作文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个时候片段写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让学生“积土成山”。

片段写作,引用李宝宏老师提出的,“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②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到片段写作不要求常规初中作文的600字,而是较小的篇幅,没有字数规定,居于“句”和“篇”之间,写的是什么呢?并不像常规作文限定得那么死板,可以是教师上教材课文时分析某个方面的延伸环节,也可以是一节作文专题课上指导片段写作,课堂上便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生生和师生之间交流,甚至可以是最近热点话题让同学们简单阐释自己的观点,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弱势需要和情感兴趣进行片段写作教学。这样紧扣住一点集中训练,以局部促进整体,循序渐进,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笔者将片段写作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模仿阶段

片段写作可以说是一个以小累大、以局部促进整体的写作学习渐进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创作的过程。愚以为片段写作伊始阶段便是模仿。人尽皆知,学习绘画要求临摹,学习书法要求临帖,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写作亦是如此。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模仿说,被认为是文学的起源之一,先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诗歌起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模仿。社会心理学中,社会学习论学习过程机制之一就是模仿,认为人的语言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习得的。茅盾先生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古往今来,多少名人名家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对前人的作品或是民间生活有所模仿,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一句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实际上就是化用了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至理名言“围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围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也是模仿法国一句谚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来的。将模仿运用于片段写作是符合写作规律的,初中生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其思维习惯逐渐定型,将他人的好词好段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宝库。

在片段写作模仿阶段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将片段写作穿插在课文讲授中,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又见缝插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教师最好将片段写作训练全都穿插在教材中,因为这是第一阶段,大部分学生还是写作难,对写作有抵触情绪,如果专门一堂课用来片段写作,那么很有可能课堂一开始学生就丧失了兴趣,教师精心准备的一节指导课就付之东流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初中生的语文课大部分时间是用于教材中的课文学习,而我们手中的教材正是一个很好的“作文素材”,里面的很多课文都值得我们借鉴于写作中,教师应该学会用“教材教”,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来引导学生片段写作。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篇课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③

这是“望父买橘”的一个片段,也是全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板块,从语言的层面来分析这段文字,朱自清先生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他父亲为他去买橘子时的背影,一种是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父亲是一身朴素的布衣,而文中的“我”是“紫毛大衣”,鲜明的对比下看出这是一个平凡简朴的父亲;一种是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攀”、“缩”、“微倾”,父亲年纪大了,身子又胖,要翻过月台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是父亲依旧固执地要为儿子买橘子,为的是用橘子的寓意带给他一路平安。这是一个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父亲对儿子真实朴素而又博大深沉的爱。

用这一段文字为蓝本来进行片段写作最好不过,如此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完全用白描的手法,就像是电影镜头那样一父一子的形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师指导学生课堂小练笔,学习朱自清先生的细节描写手法,聚焦在某一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上。因为朱自清先生刻画的背影是十分富有生活气息的,古朴质实而又明丽典雅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这种生活体验并不特殊,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回想身边的人,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刻画,可以从肖像、心理、动作、神态等某个方面着手。这种片段写作训练主要就是为写人叙事文或是抒情散文打下基础。

其实,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可以用于指导学生片段写作。这就是模仿,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模仿时要善于选取课文的精髓,并不是一昧地抓住某个片段就让学生照搬照抄,要将教材与日常写作结合起来,模仿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人或这个物的,模仿作者的语词表达,模仿之后借鉴与创作,如此长期反复训练,在模仿中夯实基础,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特色和风格。

(二)联想阶段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模仿片段写作训练后,教师可以穿插联想片段写作训练了。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中认为“要写出诚实的话、自己的话”来源于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深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④由此可见,生活和写作是息息相关、不可切分的。初中生虽然涉世未深,但并不与世隔绝,与其说他们缺乏生活,不如说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在片段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触动学生的敏感点,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事物的形、声、色等特点,这有点类似于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只不过观察对象变成了生活中的种种,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再经过大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当然,光是观察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联想,初中生脱掉了小学时候的稚气,拥有了一种半成熟感,对身边的事物逐渐变得理性和客观,这也导致了他们想象力的丧失,作文变得干瘪苍白、味同嚼蜡,教师应最大化利用片段写作训练,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合理想象,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运用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方法,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让学生自觉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这个时候学生的写作欲望就很强烈了,教师顺势推出片段写作,让学生拿出纸笔当堂小练笔。

举个例子,《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小小的“我”对山那边的世界无比好奇,母亲告诉“我”山那边是海,可是当“我”终于爬上山顶想一睹大海的风光时才发现山的那边根本不是海而是连绵不断的山峰,“我”失望甚至哭泣,从此“大海”成了“我”的心灵寄托,诗歌的最后,诗人抒发感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

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⑤

哦,原来诗人所说的“海”并非是指真正的海,在人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海”变成了信念,是一种理想的象征,群山象征重重苦难,诗人想告诉我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而崎岖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终将实现理想。这篇课文作为刚入初中的学生的语文第一课无疑是给他们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同时,这篇课文也很适用于片段写作教学,教师在讲授完作者的寓意后,可以顺势提问“那么,同学们认为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拿出纸将所想到的事物描绘出来,形成一个一两百字的课堂小练笔。”这里,教师不能只是干瘪瘪地提问,可以利用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山那边的图片,设置写作情境,也许山的那边是一片苍茫的大草原,或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也有可能是一个古香古色的边陲小镇,总之,在未知的那边,有成千上万种可能,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可以借用作者这种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纯粹地风景描写。

总之,在联想的阶段,教师不能够限制得太死,对于毫无头绪的学生来说,教师更是要步步引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最大化运用自己的认知经验,发挥合理想象,打开思维的阀门,将所感所想形成书面的文字,这样一个个小片段的练习后,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从而带动创造力,为考场应试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阶段

片段写作训练用时灵活、目标明确、训练单一,相对完整作文来说,学生和教师都易于操作,因此,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可以适度增多片段写作的次数,让学生对已有思维强化。之前说过教师在讲授课文的时候穿插片段写作,以阅读带动写作。现在,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当堂专题片段写作训练了,这就是充分的实践,学生们勤于练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写作规律。

那么如何进行当堂专题片段写作训练呢?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个话题,在课堂伊始抛出话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去联想去思考,这个过程,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交流互动,针对有疑问的学生,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当堂进行一两百字的小练笔,在学生完成后,前后几个同学相互交流、修改,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上讲台朗读出自己的小练笔,在读完后,自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主要针对立意、构思等方面,教师在这个过程适度启发,最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将课堂上所写的小练笔补充完整,形成一篇规范的考场作文。

举个例子,曾见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水,滋润万物,是生命之源;暴雨倾盆,江河泛滥,也会带来灾难。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汇成洪流,更可穿峡破谷,一往无前。水,演绎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流淌着古往今来多少悲欢……请以‘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虽然题目给出了一段材料可以启发学生,但是“水”这个话题毕竟范围太宽,学生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从话题上看,可以写水资源的保护,也可以通过水的某些特点写人生感悟;从文体上看,可以是说明文、议论文,记叙类的可以写实,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写成寓言、小说或者童话;从形式上看,比如日记体、书信体、梦的形式都是很好的;从技巧上说,可以运用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拟人化手法、象征等。可以说这样一个题目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在课堂专题片段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选择一种对“水”的理解进行小练笔,不求成文,可长可短,但求思路清晰,能让读者一看就明确写作者的立意。

当堂专题片段写作训练课,学生在课上写出作文的主干中心部分,课下完善作文,这样的训练大大减少了教师动辄布置一篇大作文让学生完成的难度,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写小片段的时候,在脑海中就已经形成了整篇作文的思路、结构,相当于在心中有了一个草稿,课下就只是将草稿润色,形成书面文字而已。这样的课堂训练不同于大作文当堂训练的枯燥乏味,广泛的话题也能够保持学生高昂的写作兴趣不至于厌倦。在多次小片段练笔强化后,定能够使初中写作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片段写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片段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要明白学生是写作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从构思到动笔一整个连贯的写作过程都是学生来进行操作,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然而现实状况却是在一节专题片段写作指导课上,教师规定好题目,本该由学生自由联想自由发挥,但是教师急于求成,总还是意图全方位指导学生,大讲特讲主题、材料等等,对这些东西过于细致的分析,这个时候,教师在心中已经有了期待的成果,学生也只得跟着教师的思路去走,这样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照葫芦画瓢,写出来的文字是没有灵气的。

前文已经说到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联想,让学生没有任何束缚,这样在片段写作教学中,学生才可受益。

(二)利用网络新技术丰富片段写作教学

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还可以很好地利用它进行片段写作教学。

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在专题片段写作指导课前,教师应该精心准备主题,笔者认为这个主题不一定每次都必须教师来定,正如上文所说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他们有权参与主题的制定,例如最近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是同学们都感兴趣的话题,又或者是同学们熟悉的身边的人和事,因为片段写作不像大作文规定得那么死板,教师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打开学生思想的阀门,培养其创造力,为写大作文奠定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因此,选择学生愿意写的主题是可以的,学生自然有话可说了。

片段写作也叫作“微写作”,因为字数只有两三百字,所以写起来比较方便快捷,这里所说的“写”不一定非要每次都在课堂上完成,也不一定非要用到纸和笔。这个时候,网络新技术的优势就出现了,现在教师和学生的网上交流互动很多,大家在微信群里、QQ群里,根据时效新闻,教师或者主导学生在群里发布“今日主题”,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穿插其中,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生平时在微博、朋友圈、QQ空间上也可以进行片段写作,仅仅是有感而发,不多不少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情绪,这都是非常有益的。

网络新技术的运用对于写作评价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传统的课堂上互评互相改其实很浪费时间,小片段虽然字数不多,但是也需要对他人的作品仔细斟酌,利用网络技术,同学之间互相评论,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地点,大大拓展了互动的范围和机会,评论者和被评论者都能够体会到写作的兴趣。这样多对一的小片段评论方式,不仅提高了评论的效率,而且这样全透明的评论,让全体学生在欣赏小片段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文字,也起到了自我修改的作用。

(三)注意大小作文的配合

正如片段写作教学三个阶段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外,教师同样不能将片段作文和大作文分割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片段写作教学是化整为零,由于篇幅小、针对性强等优势教师很容易穿插进课堂教学,但是片段写作并不能替代考场应试大作文。平日教学中,教师还得安排有大作文的训练,也可以算是对片段写作训练后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性检测。如果有连堂的作文指导课,教师可以在第一节课进行专题片段写作教学指导,然后第二节课学生将上节课写好的片段扩充形成规范的考场作文,这样“现炒现卖”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到写作的精髓。总之,片段写作训练和大作文训练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互配合,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引导学生做一次小结,在不断探索中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片段写作教学作为大作文训练法之一,其实就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一味追求速度和成效,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逐步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落实训练每一个环节,在坚持不懈的写作练习中取得写作能力的进步。

[注释]

①温儒敏,巢宗祺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197-198.

②下载于《教育论坛》.

③摘自人教版(2001.12)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背影》,63-64.

④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8:8.

⑤摘自人教版(2001.12)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4.

[参考文献]

[1]何明.写作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2]裴跃进.教学名家谈作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3]单云德.体验式读与写[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5.

[4]张敏.浅谈初中语文片段作文教学[J].文学界(理论版),2010(5).

[5]陈红秀.“微作文”之探微——刍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片段训练[J].文理导航(上),2014(1).

[6]左杨武.初中语文片段作文训练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13(18).

*作者简介:张黎黎(1995-),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38-04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写作能力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