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约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2016-02-04候妙娟
候妙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浅析制约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候妙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状况。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状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研究这一课题,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促进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因素;对策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社会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面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矛盾冲突,面对各种思潮的交错起伏和相互激荡,往往容易显得无所适从。这就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先进意识与落后意识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状况。主要表现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落后、缺乏上进心,一些青少年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现况、一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背景做出认真的分析,深刻认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因素,抓住关键,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文章在编写过程中,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经验描述法,综述了当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表现,深入分析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原因,谨此希望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青少年”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泛指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儿童开始进入青春期,逐渐成长为少年,一直到青春期结束。现阶段,人们划分青少年年龄段的标准却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青少年指满14周岁不满20周岁的(从生理、心智的发展角度上讲),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处于儿童时期之后,成人之前。而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青少年是指少年(14周岁至未满18周岁)和青年(年龄从已满18周岁至25周岁)两个年龄阶段。但一般意义上,青少年群体是指十一二岁至二十一二岁年龄阶段的人群,这类人群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
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总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社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些进步的思想观念不断充实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积极向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渴望成才,自主能力增强,能遵守社会公德,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然而,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
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部分学生对国情了解不够;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应有的尊重,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一些青少年贪图享乐,没有养成艰苦朴素、勤俭吃苦的生活习惯。特别是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富裕的青少年,劳动意识缺乏、进取精神弱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追求,没有忧患意识,认为有个好父母什么都不用愁了。不少青少年学生安于现状,不求上进,沉溺于网络电子游戏和网吧。
(二)部分青少年个人主义至上,缺乏关爱意识
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从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护”和“优待”,养成了他们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公共意识和规则意识,对关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各种活动,采取无所谓、默不关心的态度。在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中过度计较个人所得,过为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三)部分青少年心理素质差,法制意识淡薄,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
青少年受情绪困扰的现象日益凸现,心理素质脆弱,易产生焦虑、烦恼、沮丧、忧郁、自卑、冷漠和愤怒等情绪,缺乏坚强、乐观的良好心态。部分青少年学生人格不健全,一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冷,感觉前途渺茫。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自杀和伤害他人的身体及财产的行为。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且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特征。一部分在校学生中出现抽烟、酗洒、结拜、逃学、谈情说爱等不良行为的现象,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的前兆。这些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制约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的特点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观因素。青少年阶段,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时期外型、生理机能和生殖器官发生“三大剧变”;思维上趋向成熟,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正从两极性、动荡性向稳定性变化;自我意识逐渐成熟。这种状况必然形成这个阶段心理的过渡性(从幼稚向成熟,从依赖向独立过渡)、动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表现在:少年期品德发展有明显动荡性,少年期学生总的来说已具有道德伦理特征,但尚未成熟,动荡性较大。从其表现来看,整个品德结构还处在矛盾状态之中。他们的道德品质逐步理想化、信念化,原则性与概括性在渐渐增强,但仍存在敏感和易变的特性。他们的道德情感丰富且强烈,不拘小节,急于表现但又带有假象。他们虽逐步形成自制力和道德意志,但这些又易受到外界影响,非常脆弱,无法抵制强烈的诱惑。他们的道德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决策性,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渴望独立自主地作好事,但愿望与实际行动之间又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开始从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方面来衡量和评价自己,但还缺乏耐心与韧性,往往时冷时热,中道易辙或半途而废。少年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启蒙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两极严重分化的阶段,品行不正,甚至违法犯罪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可见,少年期的品德结构的内在矛盾是十分严重的,可逆性相当大。而青年初期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从总体上来看,青年初期逐步自觉自律遵守道德原则,进入了能利用信念调节自己品行的成熟期。可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道德形成和加强思想道德的最佳时期。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存在偏差,缺乏正确引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他们的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奠基的、特殊的、长久的作用。可如今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家庭教育注重智力的考量而忽视道德品质的养成。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厚非的。但在应试教育仍然大有市场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出现一味地追求分数,分数至上的观念使家长的成才观念错位,调查显示,占69%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是“学习成绩”,62.5%的家长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考上大学,有一份好工作”,叮咛最多的一句话是“除了读书你什么都别管”。如果子女在外地就读,再加上一句“钱不够用打电话来,当心身体。”这样,使青少年从小形成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如“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对世事冷漠,对他人冷漠,对生活冷漠,只关心自我。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期望值过高,往往又会在孩子稚嫩的心理造成难以承受的竞争压力,也有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扭曲孩子的人格,反而造成厌学、逃学,形成逆反心理,甚至可能会酿成苦果;其次,溺爱已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一大公害;再次,由于社会急速转型,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繁忙,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日益减少,家庭教育缺乏正确向导,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与子女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增大,家庭内部交流也日益短缺,代沟严重。且在我国这样一个二元制经济结构的国家,广大农村家庭还面临着父母外出务工,家庭教育出现断档,形同虚设,导致道德的养成更多地依靠学校教育和孩子的自律。这也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最后,单亲家庭子女缺乏完整的亲情关系,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可能会形成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这些现象,对孩子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也给未成年人教育造成了源头上的困难。
2.学校教育德智失衡,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二家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和任务。现在,国家强调要对中、小学生实行减负,强调全面实施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加强德育,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放在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陶行知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然而,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素质教育成了口号,搞的仍是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的高考仍在主宰着中学的教学。在中小学的教育中,重智育而轻德育这种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推广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有所改观,但没有实质性改变。一般学校偏重视“教书”,而轻视“育人”,德育首位地位往往是不到位或缺位。加之,思想品德教育的面广量大,不是现今智育教学中任何一门课程所能比拟的,它包含了历史、人文、政治、地理、社会学、法律、道德等一系列理论体系,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还分什么“快班”“慢班”“尖子班”“实验班”,无非就是以竞赛、升学率为目的,等等。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极有可能使学生由厌倦学习到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农村初中的辍学率可以说是个大家心知肚明又雾里看花的棘手问题。由厌学导致辍学,辍学造成失管,失管导致违法犯罪,这是严峻的现实。青少年受教育期间智力教育提高了但德育教育却因此被削弱了,导致许多高学历低素质现象出现,虽然教师们对此也很焦虑,但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桎梏。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迎来了世界各国发展所共同遇到的普遍问题,又存在着实现新旧体制转变、坚持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国情。这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着21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挑战,肩负光荣、艰巨的使命,也构成了未来中国道德教育发展、创新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动力。
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开放的加强,使广大青少年能进一步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也在试图影响我们的接班人,他们利用网络等各种途径不断侵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文化。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丰富了我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随之而来的一些道德失范,假冒欺诈等行为也不断增多,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认识。还有一些邪教组织、封建迷信活动和一些成年人价值扭曲后的拜金、享乐等极端主义都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青少年学习方面和娱乐方面创造了一方新天地,但有利有弊,一些消极落后的封建文化以及不良信息等同时也传播到了青少年这里,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健康。在一些消极因素的长期影响下,有些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德,有些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与此同时,一些文学作品,为了获得利益,弃社会道德于不顾,给青少年灌输了一些低级、色情、庸俗的腐蚀作品。这些作品以粗俗取代文明,把青少年引向善恶颠倒美丑不分,意志消沉。大千世界、花花绿绿,无奇不有,而青少年审美观念不够成熟,也没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侵蚀,容易使他们看破社会,产生信念、信仰、信任危机。对于这些问题、情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面临许多待解决的困难。
4.网络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
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抢眼的词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高科技技术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在其影响下不断地改变着,同时也冲击着一些传统观念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属于高科技的产物,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体现着它的重要性。目前,青少年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据调查显示,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未成年人也数量可观。某种程度上,网络正在影响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甚至左右了他们的行为准则。网络上传播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行为也已影响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使青少年法律、道德意识淡薄。所以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已迫在眉睫。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青少年学生一旦上网成瘾,往往会出现角色的混乱,容易迷失真实的自我。在网络空间,青少年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道德自律性差,容易迷失在网络游戏和黄色暴力网站中,导致道德感弱化。实践表明,一些网瘾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整日泡在网吧,荒废学业,长此以往身心健康都受到损伤。
其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从全社会来看,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还不是太多,但在学生和年轻人中,网络游戏迷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而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青少年不用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挫折,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及他人的监督,可尽情宣泄个人情感。久而久之便忽视了社会规范要求,一些暴力犯罪种下隐患。网络游戏尤其是一些带有暴力和血腥的游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危害甚大,而由此产生犯罪的案例不胜枚举。
最后,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危害。网络是跨地域、国界的,不受时空阻隔,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参与性非常强。网络色情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它主要有影响青少年网民的学业或工作;扭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走向性犯罪。一些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的青少年禁不住诱惑,铤而走险,从此走向性犯罪的深渊;危及青少年的人身安全甚至性命。网络色情对执迷不悟的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一些青少年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5.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球经济、文化的得以进一步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的需求和内心评价方面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变迁,从传统的政治道德和理想人格为中心的价值观沦为人本主义价值观。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青少年群体难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正视社会价值观和青少年价值观变动的现实,审视传统教育引领和社会管理的策略,在新形势下确立合宜的规范引领策略,有效地建构正确的青少年价值观,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价值基础。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已经给社会主义带来生机和活力的时候,不容回避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也纷至沓来,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由社会转型而导致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弊病。其表现形式诸如:信仰缺失、拜金主义、道德冷漠、人格迷失、劳动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等等。特别是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坑蒙拐骗、尔虞我诈、诚信缺失等滋生蔓延,严重腐蚀着青少年有效而纯洁的心灵。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还存有不适以及薄弱环节,相关部门领导对其重要性还认识不足,不能担起领导该有的责任;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与支持,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还不能消除;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推进素质教育仍任重道远,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有待加强;父母因工作等因素在教育子女上也有所放松,而且在教育观念及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家庭教育的欠缺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考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接班人和后备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达则中国达;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这段话充分说明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道德状况本身就将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将来的整体素质和面貌。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培养一批素质良好、品格高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注定是一个长期的且艰巨的事业,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呕心沥血、不懈奋斗和艰苦创业才能实现。如今,我们的社会发展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改善了。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孩子应该觉得很幸福,该很好地报答父母和社会了,我们的孩子该很好地学习了,然而我们的孩子却在不断地自杀,杀害父母、同学,在不断地犯罪。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为什么孩子到了我们的手里就变得如此的堕落?究竟是社会的哪一根链条断了?我们的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以至于我们的孩子不得不用稚嫩的生命去换取人们的反思?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所以,我们应动以全社会之力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对教育工作给予更高的关心和支持。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社会又为我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我们能够自主、自强,只要我们自己对生活事业有坚强的信念,任何暂时的困难都是能克服的。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去空虚,去堕落,去放纵自己。既然生活选择了温暖,我们就应该担负起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对自己有责任感,对父母和家庭有责任感,对国家有责任感。充分意识到增强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与紧迫,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取扎实措施,努力开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季海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6(1).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52-453.
*作者简介:候妙娟(1986-),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师培训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4-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