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核问题的“底线”与“正轨”
2016-02-04本刊编辑部
朝核问题的“底线”与“正轨”
朝核问题不能踩中国“底线”
中国之所以最后同意史上对朝最严厉决议,必有自己的独特考量?中国究竟为何投了赞成票呢?
首先,朝鲜我行我素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违反联合国决议,又是核试、又是射星,全然不把联合国安理会涉朝决议的权威看在眼里,已招惹国际众怒,并使其忍无可忍了;从东北亚和平与稳定上看,朝鲜的鲁莽和挑衅,也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利益。中国这次投出自己的赞成票,一方面是对朝鲜鲁莽核试、射星的严厉警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阻止朝鲜在开发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以担当自己维护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承的现实责任。
从地区层面看,朝鲜违反了有关各方就“涉核”和“涉导”问题达成的多个多边或双边协议,威胁到朝鲜半岛和平,给东北亚局势带来变数。朝鲜的鲁莽和挑衅,也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的战略安全与利益。有鉴于此,出于维护东北亚乃至世界和平的目的,中国支持联合国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和发射卫星作出必要和适当的反应,目的就是阻止朝鲜在开发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着重要责任。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朝鲜韩国研究中心主任郑继永表示,必须对朝鲜不断采取导致军事紧张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回应。
其次,中国投票赞成新决议,因为该决议着眼于遏阻朝鲜的核武器和导弹开发计划,并不针对朝鲜正常民生。郑继永指出,新决议指向的是朝鲜涉军行为,尤其是其中的“涉核”和“涉导”措施,重在预防。
同时,郑继永认为,新决议是对朝鲜错误行为的回应,而不是要形成对朝鲜的新一轮围堵与封杀。有关方面更不能借机刺激朝鲜做出军事动作,导致更严重的对抗与冲突。
就像民间有学者分析的那样——中国把关通过的这个决议,阻止了一些国家欲借制裁之名而故意将朝鲜导向“崩溃”边缘的图谋,也避免了把朝鲜逼到墙角、绝路而使其作困兽犹斗、鱼死网破的对抗。中国把关的这个决议因给朝鲜预留了生路,而保障了习近平“不允许半岛生战生乱”这一战略筹划的更好实现。
再者,中国投票赞成新决议,是为了将朝核问题重新拉回对话谈判轨道。尽管半岛核问题症结不在中国,但中方一直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与各方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中国反复强调,各方不能放弃复谈的努力,不能放弃对半岛和平稳定承担的责任。中方希望各方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因为只有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中国投赞成票,正是因为这个决议有着让朝鲜重新选择发展道路,重新回到对话和谈轨道的极大可能,从根本上是有利于持久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的。
制裁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可见制裁朝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被问及中国与朝鲜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关系时,外长王毅表示,朝鲜是中国重要邻邦,山水相连,在过去历史当中结下传统友谊,但中朝也是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有各自发展模式,中国不干涉朝鲜内政。王毅表示,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制裁不应该限制中朝之间的民生等正常交往,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实现无核化目标,必要的受到影响在中方预料范围之内。
尽管中美间有相当程度的互疑,对东亚以至全球秩序的长远设想上也有重大分歧,但朝鲜核问题却是一个特例,两国的立场反而在逐渐趋近。朝方再激进的动作也只会进一步加强中美要求朝鲜彻底弃核的决心;而推动朝核问题政治解决的现实途径只有向朝鲜施加真正的经济压力,但还需要等待推动踏出这一步的时机。现在看来,最后逼迫中国下达最后决心的,果然还是朝鲜忍耐不住、再次突破底线的挑衅。
无庸讳言,谁都能看出中美在东亚安全格局的塑造上不但有分歧,而且分歧相当大,站在朝鲜的立场上,它企图利用这种矛盾谋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也无可厚非。所以在朝鲜几次违背对中国的承诺,反复试探新底线之后,中国仍然一直在多方压力下,坚持主张朝鲜的正当安全需求,坚持维护朝鲜正当的经贸权利。但有一点是其不应该越过的底线,那就是不应该企图利用与中国的历史渊源(《中朝友好互助条约》法律上仍然有效)和对中国的地缘意义(东北华北的陆上大门),以自身为导火索挑动中美间再冷战,通过让整个东亚重回两个阵营高度紧张对峙的办法,来摆脱自己孤立且落后的国际处境。
朝鲜无视安理会的再三禁令,四度核试验、发射远程火箭,客观上给美韩加速布署萨德系统、加强军事同盟制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如韩国国内就从原来的二分看法迅速变成了压倒性支持——甚至反过来指责中国长期“纵容”朝鲜。没有这些事实俱在的再三“背刺”,中国不是忍无可忍,又怎会直接支持如此严厉的决议案?
现在2270号安理会决议已经出炉,这份对朝鲜经济要害几乎全覆盖的制裁计划,如果得到各国比较认真的履行,那朝鲜将第一次真正为保持实际核地位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对于朝鲜精英阶层来说,外汇收入的骤降,必然会严重影响到他们近年来颇有改善的生活条件。
这对于朝鲜最高领导人个人来说,又将是一个额外的挑战。而无论如何,在各方都近于打出各自的王牌后,朝鲜核问题乃至半岛长期安全格局何去何从的关节点终将浮现。
(《国际先驱导报》2016.3.3、《环球时报》2016.2.2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