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
2016-02-04孙晓鹏
孙晓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浅谈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及其发展
孙晓鹏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在经济、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的文化越来越被世界重视认可,艺术领域的民族舞蹈也逐步跨入世界艺术文化的顶部。如今,“蛊碗舞”是我国宝贵艺术文化遗产,艺术家从民间传统的顶碗舞的形式与素材吸收经过加工搬上舞台,成为蒙族舞蹈标志性最具代表形式的舞蹈之一,是一门值得我们探究的艺术,将从顶碗舞的形成原因切入进一步探究“蛊碗舞”的发展。唯有去糙留精、传承精髓、不断地完善创新将顶碗舞与时代融合,才能使顶碗舞更好地延续。
顶碗舞;形成原因;风格特点;历史发展
顶碗舞现在主要流传于鄂尔多斯高原一带,是蒙古族在宴会庆祝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它的起源与盛名金元时期 “倒喇”中的 “顶瓯灯起舞”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对蒙族舞蹈中顶碗舞的剖析,说明它的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它的历史变迁、艺术表现、风格特点、审美特征进行初探,达到对顶碗舞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更好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发展创作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搜集有关的书籍、影像,对其重要内容加以批注与摘抄,然后对内容进行总结,结合所搜集内容勇于创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多角度出发分析蒙古族的地理位置,发展历史,人们的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等。阐述代表其特色的顶碗舞的主要风格特点,再从顶碗舞形成的各个条件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以及现在顶碗舞的发展状况。
一、蒙古族顶碗舞的概述
(一)顶碗舞的起源历史
从公元三世纪,匈奴人出现了一种来源于生活的舞蹈形式《瓶舞》,它以器皿为道具,舞姿中略有简单地技巧,《瓶舞》和《顶碗舞》都是用器具做为道具的舞蹈,很多舞蹈体态动作相似。西汉初,匈奴的地域性舞蹈被传入了西域并且带入了中原(张骞出使西域),添加入百戏的内容。汉代的《盘舞》,用器皿作为道具舞蹈形式,并且带有一定的技巧动作。经过传承和发展,在西晋编创了《杯盘舞》,今天我们所欣赏到的《顶碗舞》有很大程度上与《盘舞》和《杯盘舞》相似和溯源。元代的“倒喇”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倒喇”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歌唱。它在一定程度上为顶碗舞提供了舞蹈素材和奠定了基础,使顶碗舞进一步成熟,从清代颜光猷《京都杂咏》诗中描写的《倒喇》表演者既要演奏,又要歌唱,还能边顶灯边跳舞,这种形式和现今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顶碗舞很像。更为明显看出顶碗舞身影的时元代的酒杯舞。顶碗舞的风格特点、动作特征在请明示其基本定型,明代刘侗、于弈正在《帝京景物略》和清人陆次云在《满庭芳》词中描写了《倒喇》的舞蹈场景,经过人们的运用加上民间艺人的剖析并且编创,形成了一定的舞蹈模式。接下来的民国时期,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共同促进了顶碗舞蹈的文化,盛行头顶碗的舞蹈,在提炼过程中,保留了传统的舞蹈特色,动作一步步地完善新颖,风格在逐步的升华直至形成完整的稳定风格。
(二)顶碗舞的风格特点
顶碗舞多出现于庆曲酒宴上属于礼仪性质的舞蹈,风格浓郁、动作独特,因受地点和道具的限制,动作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基本上是在原地完成,一般是舞蹈演员头顶着碗,跪、坐、立而舞,头部沉稳,跟随着动律赁借手腕、手臂、肩部的律动硬肩、耸肩、绕肩、硬腕、绕腕、柔臂、抖手等丰富细腻的动作和以腰为中轴线的前俯后仰进行综合运用的表演,上身端庄洒脱、动作舒展流畅、刚柔并济,舞蹈演员顶碗功夫越好可以增加碗的数量,顶碗舞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和技艺水平,如连续快速地跪转、灵巧不断地碎抖肩等。早期顶碗舞是男性舞蹈,如今当搬入舞台后表演者多为女性,蒙古民族人民逐水草而居,从性别上男女有不一样的分工,如同我们现今表述的男主(狩猎)外女主内(耕作),因此男女舞蹈的风格特性有所差异在顶碗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男性豪迈洒脱,女性柔美包容。形成了民族心理所构成的男性舞蹈与女性舞蹈的外在姿态气质体现,无疑诞生了男性顶碗舞与女性顶碗舞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特征。
二、顶碗舞形成
(一) 顶碗舞形成的条件因素
1.草原文化的影响。顶碗舞是蒙古族舞蹈的一个重要部分,与草原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草原文化是一种地域性质的文化,从有人类的产生起就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创造的文明与支撑文明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生长在这片大土地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包括信仰等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草原文化是一种特定的生态文化,生成在特定的地理环境草原之上,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有着悠久历史的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经过传承和保留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的草原文化主流,凝结着草原儿女的智慧。在中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草原文化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生生不息的它在阳光下积极向上,顽强地生长,培养了具有草原文化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的蒙古人民,有宽广的胸襟和崇尚自由的信念,在这种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形式——宽广的胸襟、豪迈的情怀,坚毅果敢的精神。
蒙古族顶碗舞吸收着草原文化的营养,体现着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在草原文化的长期熏陶中渐趋形成的,经过艺人的长期传承和发展使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得到升华。他们敬天、敬地、敬草原的信仰的习俗,体现了蒙族人民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了草原文化的精髓。在顶碗舞的动作语汇中,就融入这一饮酒时的生活习俗,以无名指向天、向地弹去表示为敬天敬地,揉臂动作在模仿大草原上得雄鹰,蕴含着对大草原生活的热爱,、尤其是在男子顶碗舞中动作力度大和动作幅度夸张表现出来的豪迈,来源于蒙族人民对力量和永雄的崇拜,很显而易见在顶碗舞盅女性的的力量柔美绵延。因此,蒙古族的草原文化的形态兼容并蓄。它的豪状开放与辽阔包容的特性使蒙古族舞蹈文化艺术充满多姿多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顶碗舞的走向。
2.宗教文化与酒文化的影响。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密不可分,黑格尔认为,与艺术领域最接近的就是宗教。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佛教,决定了蒙古族舞蹈的意识形态和发展,因此顶碗舞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宗教文化影响者它的历程,佛教中悉达多的所见所闻所做教诲人们去拥有处事不惊的平和心态,顶碗舞辽阔挺拔的上身、稳健的步伐和灵动的肩碗臂部动作展示的恰是豪迈不张狂,粗犷不失细腻的特质。蒙古民族信仰长生天,在特定的日子征战归来或者宴请庆祝或是无论是节令习俗,会将酒碗高举过头向长生天敬酒,以示对长生天的无限信仰和崇尚。因此,顶碗舞的产生来源于宗教仪式的意义。
酒文化是蒙古族独特的艺术文化,蒙古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热情的他们会拿起大碗敬酒以表示友好和尊敬,在做这一动作的同时也是一种增进情感的沟通方式。蒙古族人有一套讲究的行酒方式,他们行礼时客人会头戴友好的哈达,手指伸入银碗中粘酒水向天地弹出表示敬天地。在舞蹈中就运用了此独特的酒文化, 表现蒙古族人民用酒寄托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接待客人最高的礼节就是献上嘹亮的民歌、美酒的招待还有顶碗舞的表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蒙古族的酒文化肯也得到大力的发扬和发展,不断地在蒙古族文化艺术中体现,尤其在男子群舞《草原酒歌》中,编导通过对酒文化渗透,使人们通过舞蹈作品对酒文化有了升华的认识。
三、顶碗舞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顶碗舞备受关注,我们怎样能做到在舞蹈的传承中,让人们感受到本民族的地域特征带来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传承、发展、创新是民族舞蹈文化的必经之路,并且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扎根蒙古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顶碗舞在民间的流传
顶碗舞是蒙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顶碗舞在蒙族人民中有着长远的历史传承,顶碗舞原来在民间多见于宴请的场合,供大家娱乐,从民间艺人刚开始不顶碗到顶碗到顶碗的数量增加。由于顶碗舞的风格浓郁引人注目在蒙族人民间胜为流行,大家一说蒙族舞都会想起顶碗舞,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舞风格,顶碗舞收到广大人民的流传和喜爱,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顶碗舞在舞台上的发展
现今顶碗舞应该顺应时代而发展,本着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精髓与现代民族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传达民族情感与审美意象。起初20世纪60年代,贾作光收集民间舞蹈素材编创出《灯舞》,为顶碗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而诞生了著名舞蹈表演家莫德格玛首演的《顶碗舞》,经过整理与改编后第一次上台表演,在第七届青年联欢节民间舞蹈比赛中获得了金奖,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了当地的舞蹈文化、舞蹈技艺,从而给顶碗舞的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厚的基础。
结语
历史证明每一种艺术文化都需要经过艺术家的吸收借鉴,利用科学分析、创造和发扬出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舞蹈,保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不断地充创新完善,才能将民族舞蹈艺术文化延续发展。让人们更明确深入地认识到蒙古族舞蹈顶碗舞的精华,培养顶碗舞的专门人才编创出跨时代更精彩绝伦的作品,让这颗璀璨的“草原明珠”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孙晓鹏,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