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40年代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2016-02-04郝颖
郝 颖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中国20-40年代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郝 颖
(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通在这一时期中,强烈的现实性题材和鲜明的民族性风格是艺术歌曲的特征。中国作曲家结合当时我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对西方艺术歌曲进行大胆模仿和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众多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中,中国艺术歌曲具有符合我国自身社会情况的歌曲创作模式,脱离了最初简单模仿。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历史背景,阐述了20世纪20-40年代中中国艺术歌曲的整体特征,并分析了当今声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对其的借鉴。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艺术歌曲在抒情歌曲的基础上,以创作的独特性、伴奏音型与音乐的双重性、风格的儒雅性等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其具有鲜明的个性、蕴含深刻寓意与高尚格调。艺术歌曲是歌曲体裁表现形式的一种,是歌曲的一个大门类。上世纪20年代,受西方艺术专业音乐创作的影响,作曲家在尊重西方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采用西洋作曲技术,开始探索艺术歌曲的创作。如:在创作中,以萧友梅、青主、赵元任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将欧洲作曲技法同中国诗词相结合,在不丢弃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古为今用”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探索出具有纵观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创作出了很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从而让中国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民族化和声方面,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成了我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在上世纪30年代走向了成熟。
一、中国艺术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代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政治动荡不安,处于封建社会时期中。1898年,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包括在学堂中假设乐歌课,开展学校音乐教育的想法,提出了向西方文化学习的策略。随后,学堂乐歌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中国音乐史上产生了使用外来曲调配上本土歌词的新兴歌曲形式。这一时期中在我国国内,西洋乐理逐渐得到了传播与普及,为了使国人接触到先进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创作技法,第一个将西方的音乐理论编著成书的就是音乐社会活动家曾志忞,他编著了《乐典教科书》,并且在国内进行了推广。而学堂乐歌的出现对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国人慢慢地掌握了西洋音乐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0世纪初期,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最早开启了我国近代音乐是上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在本土歌词的基础上,他们采用了外国音乐曲调的创作形式进行创作。如:李叔同根据日本歌曲《旅愁》改编的经典歌曲《送别》;沈心工的《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等。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在思想观念上,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中国的崛起,积极寻找新知识和新思想,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同时,在音乐教育和创作上,中国不断涌现出各类型的音乐专门院校和音乐社会组织,促进了我国的音乐教育和创作。并且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音乐创作私企,多种多样的音乐刊物纷纷发表开来。在这一阶段中,那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对中国传统的歌曲创作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他们借助西方较为先进的创作技法,创作出了一些富有时代感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艺术歌曲的创作方法具有了较快的发展。在音乐创过程中,为了改变歌曲的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艺术家们非常注重曲式结构的安排和调性布局。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这一时期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青主、赵元任和萧友梅等。
另外,20~40年代中,还产生了一些音乐社团,其对艺术歌曲发展都作出了很多的奠基工作,对于介绍、传授欧洲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及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很的贡献。随后,在此基础上,我国最早的一批专业音乐院校开始出现,其中上海锅里音乐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规模比较大、制度比较健全的独立专业院校,其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实践和表演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开始了西洋演唱方法和学习与训练,在演唱形式上,“洋唱法”成了当时中国艺术歌曲得以发展和实践的重要因素。同时,这些音乐院校集中了20年代前后留学欧美学习音乐的音乐家们,他们从事教学和创作,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以更新、更深刻的意义,发展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
二、艺术歌曲形成初期
20世纪20年代,很多作曲家投入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其中,青主的创作极为耀眼。青主的艺术歌曲能够让中国古典诗词达到一个近乎完美的运用,如:1920年,我国音乐家青主创作了最早一首具有代表行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其采用谱曲的方式,以古代诗词为基础创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我国艺术歌曲之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这首歌虽然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歌词比较陈旧,歌词的深刻涵义和想要表达的情怀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和诠释,大众无法真正的理解。因此,其虽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由此可见,在进行歌曲创作的过程中,青主知识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只是借助西方创作手法进行创作,并没有把中国本土音乐文化融合进来。但是受西方浪漫主义乐派和古典主义乐派的影响,青主在创作过程中,他比较注重人物心理和个人情感的刻画,这点值得作曲家们吸收借鉴。而作曲家萧友梅也为我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代表作有《南飞之雁语》、《问》、《星空》等。萧友梅曾经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回国后,萧友梅开始了词曲都重新创作的崭新模式,对传统歌曲“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彻底改变,有效地促进了我国近代歌曲创作发展。如:由易伟斋作词著名的艺术歌曲《问》,就是他两人共同合作完成的。但是在音乐风格上,萧友梅的创作手法非常简单,不管是在和声构思、曲式结构方面,他都很大的模仿了西方古典乐派。因此,萧友梅的音乐创作缺乏民族性、创新性和时代性。
这一时期中另外一位作曲家——赵元任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在艺术歌曲上,赵元任把中国独特的艺术思维和西方的创作手法充分融合在一起,借助欧洲功能和声作为主导,创作出了具有中国民族韵味的艺术歌曲。在创作歌曲作品时,赵元任从民族审美习惯的具体要求出发,对“中国民族和声”进行了大胆的试验,积极地探索“中国派”艺术歌曲创作模式。在旋律进行上,他借助于具体的情感,没有像以往作品创作那样使用分节歌的形似进行。赵元任创作的作品很多,如:《听雨》、《上山》、《也是微云》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这些具有优美旋律、唯美意境的艺术歌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如:在《听雨》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钢琴塑造情境的作用,将词曲有效结合起来,淋漓尽致的描绘了歌曲的意境。并且借助钢琴伴奏,营造出一种阴雨连绵的意境,将雨滴的声音充分的模仿出来,充分地展现了钢琴的表现力。
赵元任的代表作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优美的旋律,如:《叫我如何不想他》堪称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典范,至今被作为艺术院校学生的必唱曲目。歌曲抒发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细致地描绘出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从歌词上看,不管是每段的调式调性,还是钢琴伴奏等,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不同的变化和对比。为了将歌曲的民族风格展示出来,这首歌曲的结构使用了变体分节歌的形式,将不常用的三拍子以及其节奏进行了充分的应用,并在四个段落的结束句上,作者选择了京剧西皮腔的曲调。在布局全曲结构时,赵元任采用了不同的调性。在转调过程中,为了使其具备鲜明、清新的民族风味,赵元任将自然和个性色彩充分展示出来,使其具有了较为丰富的和声色彩。
三、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阶段
上世纪30年代,我国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社会经济动荡。在这一时期中,艺术歌曲创作将民族性、群众性和革命性融合在一起,突出了为民族解放事业而斗争的主题。为了让艺术创作融入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作品创作,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上,将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反映出来,使艺术歌曲具有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这一时期中的艺术歌曲从创作方法上看,不在像20年代初期一味模仿西方的作品,体现出了音乐风格的多元化特点,形成了新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在歌曲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音调与民族和声广泛的运用。同时,作曲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吸取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优点,使其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是艺术歌曲逐渐走向了成熟,获得了新的创作发展。
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历史上,20年代和30年代的交接点,上海创建了国立音乐院,学院以贺绿汀和黄自为代表,开启了中国民族风格创作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个阶段中,艺术歌曲的题材主要两大类。1、古典诗词。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洗星海、陈田鹤、刘雪庵等将我国古代诗词中的精华谱上曲子,形成了可以演唱的艺术歌曲,如:陈田鹤的《春归何处》、洗星海的《采桑子·别情》等等。为了表达出诗的意境,这些艺术歌曲充分重视音乐语言的使用,充分地展现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具有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清雅高洁的韵味。2、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时代的主旋律集中在保家卫国以及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方面,开展了“左翼文化运动”、和深入发动抗日就往运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洗星海、江定仙、刘雪庵等优秀音乐家。在创作的时候,他们对这一时代的主提进行了充分把握,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和斗争生活中,他们找到了灵感,充分的展示出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感受,如:洗星海的《夜半歌声》、江定仙的《岁月悠悠》、聂耳的《飞花歌》等。作曲家将革命因素直接添加到作品中,将复杂的思想情感与音乐语言充分的协调统一起来,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思想教育,也得到了广泛的喜爱。这个时期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要数黄自。其作品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他是第一位将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系统地介绍到国内的作曲家和教育家。黄自曾经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在从事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底子,如:陈田鹤、江定仙等都出于他的门下。艺术歌曲是黄自非常重要的创作领域,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清唱剧《长恨歌》。并且他为音乐演唱还创作了较多的经典作品,如:《花非花》、《思乡》等。这些作品加入了独特的钢琴伴奏,显示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谱曲的时,为了将旋律和诗歌的声韵充分融合在一起,他按照中国语言的四个声调进行,将歌词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同时为了强化和声的结构和具体的处理,他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代替了西洋大小调。如:《春思曲》中,为增强民族特色,他使用了一连串的小七和弦,借助加六音法方式进行,使音乐达到了柔和性色彩。
随后10多年中,一些偏爱艺术歌曲的作曲家致力于群众歌曲的创作。因此,从抗战前夕到解放前夕四十年代中,艺术歌曲虽然也有些代表作,但是为数不多,如:刘雪庵的《红豆词》、桑桐的《林花谢了春红》等。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是音乐宝库中的珍贵文化,也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作品给了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环境,促进我国的音乐发展。
[1]马迪.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风格特点[J].电影评介,2012,(07).
[2]李雪梅.20世纪20~40 年代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D].上海音乐学院,2010.
[3]徐励.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艺术[J].音乐周报,2012.
郝颖(1980—),女,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20—40年代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成果之一,吉教科文合字【2015】第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