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品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结构解析
——以北京电视台《档案》为例

2016-02-04周砚钢洪昌义

传媒 2016年9期
关键词:档案纪录片受众

文/周砚钢 洪昌义

精品文化纪录片的传播结构解析
——以北京电视台《档案》为例

文/周砚钢 洪昌义

《档案》是北京电视台2009年2月4日推出的纪实栏目,每周三21∶35在北京卫视频道播出。节目一经播出,迅速成了电视界的一匹“纪录片黑马”,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肯定。据CSM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档案》的收视率在全国35城同时段卫视节目中排名第四,并荣获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2015年度上星频道最具创新影响力节目”等奖项,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档案》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题材和形态两个方面,简单来讲就是“如何选好故事”和“如何讲好故事”。换言之,一档节目能否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对内容品质的把握和节目形态的创新,在于通过何种组织模式来讲好故事。既要严肃认真,又要轻松娱乐;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无疑要花费一番心思。《档案》将“揭秘”作为节目立意,采取“游走式”叙事方式进行节目形态的整体架构,为文化纪录片的组织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范式。本文试图从表现形式、编排模式和叙事模式三大维度入手,对《档案》这一精品文化纪录片进行解密。

现场演绎的表现形式

演播室实录回放。《档案》以历史事件在演播室进行实录回放的方式,对国内传奇人物、奇案悬案、重要文物等进行披露。在结构方面,《档案》将真实的内容和独具风格的演播现场进行巧妙融合,注重强化节目的舞台感和现场感。

在原始资料真实的基础上,节目的演播室实录回放成了还原真实的关键技术和手段。主持人借助多媒体放映将历史图片、影像资料、历史器物等作为纪录片叙述推进的核心力量,具有烘托现场氛围、强化视觉效果的重要作用,为受众打开了一扇触摸历史真相的大门。

《档案》通过演播室进行实录回放,再加上主持人的语言描述,不仅有助于历史事件的逻辑梳理,确保叙述完整性,而且能够增强节目的真实感,保证事件连贯性。此外,演播室实录回放也是调控节目节奏,营造现场悬疑感的重要手段。在《档案》中,有时节目前后内容间的安排十分紧张,而主持人刚好能够利用影像回放的空当,结合实际来灵活地调控故事节奏。当然,原始的影像资料本就是稀缺资源,这无疑有效地强化了受众心理层面的神秘感与悬疑感,提高了纪录片的吸引力。

首尾相连的线索安排。线索作为纪录片叙述的内部逻辑关系,是纪录片结构设计的关键。采用首尾相连的线索安排是《档案》确保事件内部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内容结构完整统一、讲解次序科学顺畅的核心方式。

在内容设置方面,《档案》以时间为主轴对事件发生始末逐层铺展进行叙述,并以必要的背景说明来进行情节串联。对于人物类节目,《档案》侧重于以人物命运为主线展开叙述,先介绍人物的最终命运,再依次引出人物的出生、经历等关键线索,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物评析客观全面。这类节目有“梅艳芳——不朽女人花”“张国荣——仍在我梦的远方”“悲情人物邓丽君”“林青霞——滚滚红尘中不经意的你”“大漠惊雷——邓稼先”等。

在形态表现方面,《档案》每期节目主要分为独立的3部分,在每部分主持人都会设置一个悬念以吸引受众继续观看。而对于每个独立部分,又同样采用首尾相连的线索安排展开情节串联,进而取得收放自如的效果。例如在节目《刺杀计划——类人猿》中,主持人通过实录回放爆炸前人物位置关系的画面,自然衔接到“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受伤”的话题上,最终对第一部分的“希特勒大难不死”给出了合理解释,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逐层解密的编排模式

片头设计悬念,引出主题。《档案》在片头的悬念设计上,基本采用反问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点明节目主题,避免繁琐,而且能够抓住受众的好奇心理,激发受众的探究欲望和观看兴趣。例如,2016年3月30日的“李小龙——巨星陨落之谜”这期节目,开始的解说词为:“1973年李小龙离奇死亡,是他杀还是自杀,人们众说纷纭,李小龙的妻子琳达又做出了怎样的举动?艺海星沉,抚今怀昔,从恰恰舞到截拳道,从襁褓中的婴儿到电影巨星,作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李小龙在短暂又光辉的一生里,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这段反问式的解说词高度概括了李小龙一生的特点——传奇,同时也交代了节目内容的重点,有效地激发了受众对后续内容的观看兴趣。

片中完善逻辑,吸引关注。从本质上来讲,在受众眼中逻辑顺序要比时间顺序重要,若是两者并存,受众的关注点将会更多地放在逻辑顺序上,而这也是《档案》中最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档案》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五种,即递进、对比、因果、并列和插叙。节目主要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罗列进行内容解读,构成了以逻辑顺序为主,时间顺序为辅的叙事模式。同时,《档案》精心设计悬念和冲突,紧紧抓住受众的猎奇心理,激发受众观看兴趣,逐层为受众破解谜团,并夹叙夹议,在情节推进中插入实时精彩评论,有效地提高了节目的思维品质。总而言之,《档案》在逻辑顺序上具有“柳暗花明”的特色,而在时间顺序上则具有“山重水复”的特色。所以,受众在观看《档案》时,能够一直保持或紧张、或期待、或兴奋的状态,强化了节目的传播节奏。

片尾揭晓谜底,理性分析。谜底就是节目最后为受众呈现的“终极版”历史真相和人物命运。就《档案》的片尾编排来讲,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交代历史事件的最终真相,另一种是揭示人物的最终命运。但《档案》在客观解谜的同时,也会对相关事件和人物进行理性分析,这一做法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例如,在《张国荣死亡之谜》一期中,主持人对张国荣的一生进行了客观回顾与评价,摒弃了以往引导受众以猎奇心理观看的方式,而是用理性思维深入解读他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节目中许多精辟入里的评价,道出了广大受众的心声,引发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节目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在张国荣百度贴吧中,仅一晚时间,有关该期节目的点击量就突破了两万人。可见,《档案》片尾揭开谜底加理性分析的编排方式,得到了受众的一致认可。

新鲜奇特的叙事模式

新鲜视角增强节目的观赏性。纵观《档案》对事件和人物的讲解,节目始终都致力于对新鲜视角的挖掘和呈现,并借此引导受众对原本熟悉的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进而确保受众在每期节目过后都有所思考和收获。新鲜视角是《档案》内容生产的重要原则,也是其素材挖掘的价值标准。对于人物解读来说,视角新鲜主要体现在节目从受众最易忽视的细节入手。例如,《悲情人物邓丽君》以感情为突破点,讲述了邓丽君鲜为人知的感情经历。《索马里海盗》则以人性为立足点,企图唤起受众的生命意识,并对索马里海盗进行重新审视与客观分析。

此外,在《珍珠港之谍影重重》中,《档案》以航空母舰的军事地位为切入点,通过介绍德国俾斯麦战列舰的毁灭、决战中途岛、偷袭珍珠港等经典战例,进一步凸显了航空母舰在现代军事战争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这样一来,尽管节目所罗列的素材被受众所熟知,但它所提供的视角却是全新的,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拓展了受众的想象空间。

奇特题材深化节目的表现力。档案的保密性决定了《档案》纪录片的解密性,而《档案》的解密性定位同时也决定了其题材选择的奇特性。例如,在《档案》第一期节目中,“北京人头盖骨之谜”以发现头盖骨为引,随后围绕发现地址及实际价值进行讲解,整期节目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节目采用戏剧化的叙述模式又进一步增强了内容神秘性。还有“盗墓悬案:消失的武惠妃棺椁”“镇国之宝险被大卸八块”“昭陵二骏 中国在等你回家”“海昏侯墓内的千年秘密”等,仅标题就散发着浓厚的传奇与神秘气息,有效地增强了栏目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尽管《档案》的题材选择比较奇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素材造假。对《档案》而言,挖掘真实素材背后的奇特性一直是节目的一大原则。可以说,自节目开播至今,每一期节目都是严格按照真实标准制作的,该标准符合精品文化纪录片素材的选择特性。真实是《档案》题材选择最根本的特点,是栏目的生命所在,充分彰显了人文纪录片的教育功能,同时也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

《档案》在传播结构上打破了以往演播室内单一讲解的模式,通过现场演绎的表现形式、逐层解密的编排模式和新鲜奇特的叙事模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人文纪录片的传播效果,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情感和心理需求,为人文类纪录片的创新与转型提供了良好范式。

作者单位 周砚钢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洪昌义 韩国岭南大学

猜你喜欢

档案纪录片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