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青岛民族工业的代表
——华新纱厂

2016-02-04张巧云

山东档案 2016年5期
关键词:日资华新纱厂

文・张巧云

近代青岛民族工业的代表
——华新纱厂

文・张巧云

青岛华新纱厂,厂址位于李沧区永平路2号。1913年,曾任北洋财政总长的周学熙购买德华缫丝厂,在原址改建成棉纺厂。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后,华新纱厂准备继续筹办,但遭到日方刁难,难以进展。直到1916年日资内外棉纱厂建成投产后,华新纱厂才获准兴办,1919年底部分开工,1921年全面投产,成为青岛唯一的民族纺织工业企业。

开业不久,华新纱厂在6大日资纱厂的倾轧和排挤下,加上技术薄弱、管理混乱和派系纷争等等官僚资本体制的后遗症,时出现巨大亏损,几乎停产关门。

1925年周学熙次子周志俊接管华新纱厂后,推出六大改革措施。周志俊深刻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成长关键在人才,所以他第一项改革就是重用科班出身的技术人才,提拔原化验室主任史镜清为主管生产质量的工务科长,其他天津棉业学校毕业的20余人分任管理员、领班和技师,充实到各部门中。同时开办业余技术训练班,选拔优秀青工参加,作为技术人员的第二梯队重点培养。不到3年时间,这些学员成为重要的新生技术力量,华新上下形成一套技术领导系统,对实现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日资纱厂排挤的气焰嚣张,周志俊深感“大敌当前”,正面交锋时不足取,应当先人一招,方有图存自强的机会。他果断采取合股线策略,先后购置多台合股线机,全力生产20支和32支双股和三股线,产品很快热销烟台、威海、营口、哈尔滨等地,每年盈利都在百万以上,迅速实现扭亏为盈。1927年底,每个华新职工都分到了相当于5个月工资的花红,堪称史无前例。老工人们一致认为:“合股线挽救了华新的命运”。

能源改革和技术进步也是周志俊锐意革新的重要内容。合股线机须用电力,但胶澳电气公司的日方老板蓄意刁难华新,经常停止供电。周志俊决心彻底摆脱日本人卡脖子,不惜重金订购1800千瓦瑞士透平发电机一座及全套锅炉设备,自行发电,如此不仅便利,每度电成本由0.45元降至0.13元,而且电动摇纱之后,由原来2个工人1天摇纱三四十车提高到1人1天摇60车,效率大大提升。粗纱机传运电齿轮改为全链条,细纱机滚筒直径8英寸改为10英寸等工艺改进,华新棉纱质量的不断提高。

提高薪金待遇和废除艺徒制是改革最得人心的内容。从激励和福利双重角度出发,周志俊制订了年度加薪、业绩加薪、节庆红包等制度,设立了不请假奖、出数奖和抚恤救济基金。“艺徒制”本是奴隶制与雇佣制的杂交体,它以残酷剥削徒工获取超额利润。周志俊取消了对艺徒的看管押运,给艺徒活动自由;学徒期限由5年改为3年,出徒后可自行决定去留,工资、膳食和工装都有所改善;合股线实行计件工资制。这些制度都大大调动起华新员工的积极性。

六大改革让华新一扫日资纱厂围困下的重重阴霾,面目焕然一新。周志俊曾自豪地说:“华新成本之轻虽未敢遂去追踪日厂,而在华厂中已居首列”。他本人也因经营有道,担当了青岛市工商学会首任会长,当之无愧地成为青岛实业界领袖人物。周志俊主持厂务,以加强教育为主,增办工人福利事业,开办职工子弟小学、中学、幼儿院、职工俱乐部、建职工宿舍、举办文体活动等,试行劳动保险制度等,缓解了劳资矛盾,稳定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等。

九一八事变后,华新苦心经营的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独家生产合股线的格局也被日资纱厂打破,丰田等三家日资纱厂也将在青开办,它们“一切机械均采取最新设备”,就连内外棉、大康等青岛老牌日资纱厂也感到恐慌。此时,向来以民族资本占优的天津已有多家华商纱厂被日资收购。

1932年起华新先后向英、美等国购买了钢丝机、细纱机、松花机、清花机等一大批细纱设备,纱锭从创建之初的1.5万枚增加到4.8万枚,精纺系列的60支双股和80支细纱,打开了上海和南洋市场。从1933年起华新先后创建了织布厂和印染厂,将产业链延伸到棉纺织的高端,出产的色布、印花布销路甚佳,利润也极可观。棉纱一条腿走路升级为多元化发展。1933年华新先在沧口建立47亩的植棉试验场,培育良种。然后在胶济铁路沿线高密等5个县推广成熟起早、纤维长的斯字棉,与6万多户棉农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并在高密建立大型轧花厂,边收边轧。1934年华新收棉400担,到1936年猛增到12000担。原本被日商控制的原棉市场,就这样被华新打破了垄断。

“七七”事变后,华新纱厂与重庆华西公司签约,计划拆卸纱锭2万枚,布机200台及大宗印染设备移内地生产;并将青岛厂房及剩余设备作价170万元,寄于美商中华平安公司保护之下。后改变计划,在上海买地,先后开设了信和纱厂、信孚印染厂和信义机器厂,形成了相互联合的“三信企业”。

1938年1月青岛沦陷后,青岛华新纱厂被日本宝来纱厂强迫收买。1939至1945年周志俊先后在上海开办了信和纱厂、信孚印染厂、信义机器厂,久安银行,久安保险公司等10多家企业。1946年周志俊赎回青岛华新纱厂,并续任该厂常务董事,至青岛解放。

(作者单位:青岛城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日资华新纱厂
中国日本商会:在华日企利润创新高
中国日本商会白皮书:超九成在华日企无意撤出中国
要为“乡人”谋一条生路
安徽省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以芜湖县裕中纱厂为例
许华新作品
爱陪伴救人英雄的最后时光
裕湘纱厂:“湖南工业活化石”
“名词+介词”专项练习
上海纱厂工人代表大会万岁
日资企业看“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