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四届中国传统音乐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2016-02-04欧阳兆利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关键词:概念传统音乐

任 飞 欧阳兆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第四届中国传统音乐高端论坛会议综述

任 飞 欧阳兆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10月24日,第四届中国传统音乐高端论坛在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南区综合楼隆重开幕。赵为民、傅利民、李方元等国内知名教授以及部分省内高校音乐学院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论坛。旨在为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研究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加强彼此的联系和沟通,推动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笔者拟从传统音乐概念界定、传承模式探索、研究理念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会议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传统音乐;传承模式

开幕式上,赵为民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发言。他高度肯定了此次会议对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承发展传统音乐的重要意义,并从教育、学科发展的高度上提出要重视学术,指出地方传统音乐是学术的突破口。开幕式后,与会专家们围绕传统音乐的相关主题进行研讨,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相关探索。

一、各抒己见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李方元教授从历史和文化维度省思传统音乐发展,指出讨论传统音乐发展这一主题,文化主体的诉求应当被认真重视和充分理解;傅利民教授以传统音乐“为谁研究”、“怎么研究”以及如何传承等问题进行相关论述和探讨,指出一切传统音乐的研究应该引向为人的进一步发展的音乐教育中;孙凡教授从甄别传统音乐、如何认定及保护传承人等方面对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在场专家各抒己见,分别在论坛上进行发言。

二、自由发言讨论

专家们发言结束后,紧接着是自由发言讨论时间。与会人员围绕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传统音乐传承模式的探索、传统音乐研究的理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自由讨论,在场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讨论。

(一)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

在场的一位文化系统工作的非遗保护专家提出,大家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有偏差,文化部的田野调查工作手册上对传统音乐的界定很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未经音乐工作者改编的音乐”;傅利民老师认为我们要甄别乐种、剧种是否传统,按现在的话来说必须要一百年以上、至少三代、五代以上的传承人、有自己的主奏乐器、自己的一套曲目,以此为准绳丈量,方能甄别这个乐种、剧种是否传统。同时,傅利民老师告诫年轻的学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必须了解透彻该乐种、剧种,有的地方性乐种、剧种没有或者很少的传承了它原有的传统,后人在申遗时通过手段刻意改造、拔高自己。

柯琳教授指出学术上百家争鸣,对传统音乐的探讨各行其说,但是给学生的概念一定要明确,概念清晰,研究总体才能名正言顺。多数音乐学院教材上的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指不是当代创作的,通常是清代之前的。民族音乐的概念比较宽泛,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的概念层次应是“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音乐分为宫廷、民间、文人、宗教,所以,我们所涉猎大多数都是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四分之一,真正传统音乐从理论上来说范围很广。

孙凡教授认为,传统首先有个时间概念,但时间概念不是绝对的。传统音乐和音乐的传统值得我们去思考,传统音乐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经过多代人积淀,无论是在创作手法、表演形式、存在方式等,都有一套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传统。在音乐的发展过程当中,吸收借鉴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就是音乐的传统。大家集体创作,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起来,这也是传统,不能以时间来衡量是否传统。

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曾经是学术界激烈争论过的热点问题,至今仍有专家学者持不同意见。大部分学者公认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前,音乐是活态的并且存活到现在,被认定为传统。单靠时间概念来界定是否传统,的确值得商榷。其一,据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首先在学堂里教唱乐歌的是沈心工,大概时间是在20世纪初期,当时所谓的传统是因为有了西方音乐的进入,我们在创作、演唱等多方面借鉴了西方,所以,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创作出来的音乐,我们当时称之为“新音乐”。由此,新音乐只是相对过去传统的概念而言,若以此时间点为界,两者为何种关系?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其二,诸多剧种如江西采茶戏,起源于明清,正式定名为建国之后,如南昌采茶戏(1953)、高安采茶戏(1978)、袁河采茶戏(1979)等,它们前身为“花灯戏、三角班、半班”,在吸收众多姊妹艺术后形成,若以时间追其是否传统,该如何衡量?其三,以前公认的音乐历史为三千年,随着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中国的历史被改写推至八千年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即使教科书也在不断的更新修正,当所有的专家感觉、概念、观念都接近一致时,也许我们又要改写了。可能现在创作的音乐,到了一百年之后又是传统。

传统音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传统音乐非个人创作,而是在民间、历史上流传已久到现在,无固定的作者、主奏乐器、一定的曲目、固定的乐队编制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乐种存在成立的基本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传统音乐概念的界定值得后人的深思。

(二)传统音乐的传承模式的探索

有专家提出,要探索传统音乐传承模式,必须先了解传统音乐是否有价值。在实际工作当中,往往很多濒危的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非遗项目,它的价值特别巨大,但是由于我们今人的文化素养、研究没到古人的层面,对古人的文化背景不了解,所以往往很多是濒危消失的传统音乐,并不是因为没有价值而消失。非遗项目在保护过程当中受到一些观念上的影响,如传统音乐十大集成工作,一大批八十年代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来的资料并没有进入十大集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我们认为诸多音乐不符合当时的价值,有相当一部分音乐被人为地定义为“黄色”,但是,当我们现在和当地的民间传承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并不认为这是“黄色”音乐,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非遗保护还需很多理论去完善它,到底哪些是要保存?哪些是要保护?是否有价值?这是首要问题。

曾经参与十大集成编纂工作的孙凡教授指出,在真正的研究过程当中,可能有先入为主,在观念上有个定性,即该乐种、剧种属于哪一类?划定了一个研究范围,这可能对我们真正认识这种艺术的价值,了解它们的全貌有很大的影响。真正从西北民间搜集过来的一些不能拿出来登大雅之堂的“黄色”民歌,在公开出版的论著里几乎见不到,但实际上这些歌曲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是因为它确实能真实的反映当地人民的一种情感,在抒发、表达他们情感的时候特别需要它,所以,这种东西你不需要去提倡传承保护,它自然就一代一代的延续、传承下来了。所以我们要摒弃一些观念,不能戴着有色的眼镜去辨别传统音乐。

笔者个人认为,传承传统音乐既要甄别传统,还需从传播的角度去审视它。赵志安在《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中,根据传播媒介的性质以及传播模式的差异,将传播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口语媒介传播时期、乐谱媒介传播时期、电子媒介传播时期”。

中国现正处于“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电视、广播等媒介产生和高速发展,人们更多的是通过各种现代媒介接触、了解传统音乐,这种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现状,是传统音乐文化的动态发展,为传承传统音乐的主要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迎合时代的潮流,综合运用当代先进的传播手段,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推广,探索传统音乐新的传承模式。

(三)传统音乐研究的理念和方法

自由讨论期间,有民族音乐学方向研究生提出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惑,感觉研究地方音乐很难入手,专家们把该写、该做、该讲的都完成了,导致自信力不够,尤其质疑作为研究生是否能驾驭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研究。傅利民老师为其解答,指出力不从心是初学者的一个共性问题,但是专家们想到、写到的的问题,初学者照样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探究。民族音乐学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视野,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扩大。以前的研究很少将音乐与文化结合起来论述,自从民族音乐学引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音乐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现在也有一个倾向,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跨入到文化的领域,有时候会造成一种本末倒置的尴尬。所以,我们在进入田野时是否可以回归到音乐本体中来显得尤为重要。他建议加强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的本体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再剖析它深层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民族音乐中的“为什么”。专家们也做田野,但多数只是蜻蜓点水,具体细枝末节,从小生活在当地的音乐工作者描述的要比专家们地道的多,这种“局内人”的视角,是任何专家也不及的。他建议首先做形态方面的研究或者考察,建筑在音乐本体之上,再做高层次的思考,这样的研究方能凸显其价值。

站在中西方音乐教育的学科体系构建上,饶文心教授认为,中原文化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没有进入到课程论的层次,只是小打小闹的介绍欧洲的教学法,没有真正上升到音乐哲学、教育哲学等一些宏观的构建的知识体系。西方音乐作为一门“普通话”,应该珍视它,同时要努力的在母语(中国传统音乐)、外语(世界民族音乐)等多种语言中取得平衡,把中国本土文化推向世界,共享世界的多元文化。并强调端正我们的音乐教育价值观迫在眉睫,回到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面,在师资培养、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上面,都将是学者们几代人共同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笔者认为,对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形态分析,必须将其置身于历史、文化语境的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音乐环境的分析探索音乐本体的产生及创作意图,将音乐文化和音乐本体结合起来研究,即“文化中的音乐研究”或“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是传统音乐研究最有效的途径,扎根田野,才是做学术研究的“硬道理”。

三、结语

此次举办传统音乐高端论坛非常成功,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尤其是自由讨论的时间对传统音乐概念、研究观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而富有成效,为全国各地的传统音乐学者、音乐学人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对我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杨民康.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9.

[2] 刘再生.传统的音乐和音乐的传统——论传统音乐的时空观[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3] 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任飞(1982-),男,河南安阳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欧阳兆利(1991-),男,江西宜春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4级音乐与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概念传统音乐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幾樣概念店
老传统当传承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