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年哭嫁歌
——咏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2016-02-04秦继仙

黄河之声 2016年2期

秦继仙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千年哭嫁歌
——咏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昭君出塞》

秦继仙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摘 要:哭嫁,顾名思义,为出嫁而哭。歌唱与叙述结合,抒情与发泄并行,人生百味情感杂糅,生命内蕴激情喷发,纵观中华民俗千姿百态,最隆重、最典型、最具影响、最富人性的民俗,当是哭嫁习俗。哭嫁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传承之过程;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特殊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生存智慧、道德伦理、民俗音乐共存共发展,维系着人文的生存哲学与道德传统;哭嫁,当之无愧的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最优秀的传统。五千年来,哭嫁之哭声喜大于忧,哭嫁之歌声希冀大于悲怆;“哭嫁歌”,五千年来幸福成河,五千年来哭声如歌;本文从哭嫁之音乐性,哭嫁之民族大义及家国情怀等情愫着手,为中国古代汉朝著名哭家人王昭君歌咏,为千年哭嫁歌《昭君出塞》配乐。

关键词:哭嫁歌;《昭君出塞》;音乐织体

一、《昭君出塞》音乐织体

(一)旋律分析

《昭君出塞》以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为厚重基调,运用西方音乐技法加以渲染,使得西方和声写作技法存在于中国民族特色调式之中,创造了一首千古哭嫁歌《昭君出塞》。鲜活了中国近三千年前之汉家女儿,还原了近三千年前汉时女儿之大爱人生。

《昭君出塞》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三段体):“A、B、A”,属于典型的中西技法高度和谐的复调音乐。乐段结构完全符合“起、承、转、合”的曲式规律,其结构如下:

(A:d羽雅乐调式;B:d商六声调式;A`:d羽雅乐调式;)

前十七小节“前奏”运用自有节奏由弱渐强,渗透演奏力度,呈示大漠的苍茫。同时,暗示了“昭君出塞”的家国情怀,为作品的收展创造了大空间,为人物的描绘铺垫了柔软的小儿女情怀。音乐情绪略显悲壮、沧凉,予于听众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生死离别之感,这一曲千古哭嫁歌,哀怨委婉,闻之动容!

第一部分(A部分):由两个层次构成。第1层内容a-4小节——(2+2)乐节,旋律呈级进走向;B部分:由(4+2)乐节构成,此部分旋律呈下行流动,使得音乐旋律线条内敛伤感。第2层内容:旋律宽广、织体交错,力度增强、恢弘大气,同时亦不失远嫁女儿的哀婉。大胆运用强音表达,8度大跳进,加之,第二乐句d部分的变化重复再现,塑造出心怀壮志、抛家远嫁的“昭君音乐现象。”

连接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的间奏,作者运用娴熟的写作技法在不经意间燃起了草原的篝头,捧起奶茶。纵写塞上风光,放眼赦敕草原,快节奏热火朝天的婚礼场面尽收眼底,幸福染靓了这位为了百姓安宁而远嫁的姑娘,这是他乡,亦为故乡。此时,音乐告诉人们,这里辽远蛮荒,可依然有昭君故园的青砖瓦墙,离别之忧暂时遗忘,在草原苍穹下,不分“胡”、“汉”。

第二部分:B部分,第一层:运用(4+4)方整乐句快速度的旋律递进,营造热烈狂欢之草原风情。第二层:百姓彻夜歌重复狂欢场面,音乐推进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部分:为B与第三部分(A`)之间连接部分。作者运用高超的技法将“草原长调”有机渗透,连续使用4个“啊”,千古一叹!这一叹!恰如其分地起到了“转”的连接、融合作用。

第三部分:(A`)部分。A`乐段变化再现了A部分的主题:千古离别。在旋律素材的运用上,变化收展A乐段音乐元素,大胆狂想B部分的主题。感叹:“古来都说昭君怨,谁知红颜为江山”……“春雨洗过秋逸凉,一仼青丝染风霜”……这一支“出塞曲”,这一首“哭嫁歌”,慷慨越千年!

(二)西洋和声与中国民族调式融合

《昭君出塞》采用我国民族调式写作,调式调性具有整体性。从调式主音d音起始,依次展开作品的逐层陈述。同时,在保持主音、保留调性及和尊重调式的前提下,拓宽音乐意境,展开旋律织体,完成作品中的人文、历史及人物内心矛盾情绪的综合表达。

第一部分:以F为主音,陈述以d雅乐为主调式的音乐情绪。第二部分:采用近关系调写作技法完成调式转换,将旋律拓展并推向变化再现,同时,自然转调回归d羽主调式。对称性的“起——开——合”创作手法是此作品写作特色之一。

《昭君出塞》调式调性分布:A:d羽雅乐调式;B:d商六声调式;A:d羽雅乐调式;从《昭君出塞》全曲曲式结构分析,不乏中国民族调式西方和声技法的综合运用,极具画面感,完成了音乐音响和绘画艺术的全面展示,营造悲与欢之跌岩起伏,爱与恨之生死别离,使得音乐更加灵动、神秘、大气!同时,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诗、画相融的东方音乐风情,从这个意义上分析,《昭君出塞》还具备了中国“园林艺术特性”,未见山水却犹置身风景之中,思绪万千,憧憬与乡愁共融。

在《昭君出塞》创作技法中,引子旋律的自由拍子与悠长的延时运用,和弦震音重叠与快速音阶重复,均属作品亮点。大漠无边、草原千里;烽烟寥落、前路高远;马上琵琶拨弦,故乡炊烟渐远;这许多的思绪渲染,均得益于其音乐节奏长短的千变万变化与音乐强弱的完美运用。

《昭君出塞》另一特色:全曲终止时,大量运用和声增加音乐厚重感;大胆勾勒出千古绝唱之千年一叹——出塞长歌!烘托出全曲高潮——尾声之辉煌色彩。

(三)词曲相互释义

《昭君出塞》旋律,既有中国风情,也有广泛的西洋音乐技法运用。曲中,东方中国作曲常规技法运用娴熟,千回百转的吟咏经典历史人物昭君那一怀刻骨铭心且义无反顾的大情怀:向往大漠天地、思念故地中原及那一腔大义担当的英雄豪气。与全曲旋律相比较,歌词之内涵丰满厚重、大气恢宏,囊括中国五千年之和亲历史,纵横交织着这一路流淌的史诗悲喜。在创造手法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文学创造原则贯穿全词始终。同时,运用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描述草原山水,追忆昭君琵琶声里弹拨流淌的中原千里稻花及风雨走过之后那风情万千的漫天麦浪。纵观《昭君出塞》词曲,容音乐、绘画及文学艺术于一体,不失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之绝唱。

二、文化背景分析

《昭君出塞》置身中华文化之大空间,即“生别离”之中华哭嫁文化淋漓展现。同时,此作盛满了中国和亲历史的疼痛与无奈,所以“怨”,所以“哭”。掺揉着伦理、道德,疼痛中融入了民族大义及女儿壮志,颂扬西汉女儿演绎之人间别离的传奇。由此,人们只要想到战争,便无可避免的联想到人类战争纷扰、烽火硝烟、民族纷争、百姓流离!这样的残酷,何以让女儿远嫁,何以将刀剑、枪戟戳在近三千年前之弱女子昭君的心上!这样的承受,需大爱无私!这样的离别,需炼就“壮士离去之义无反顾;这样的远嫁,经历了世人几千年感叹之后,历史赠予了一首千古哭嫁歌——《昭君出塞》。

作者简介:秦继仙(1965-),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作曲、民族音乐。